分享

悟空问答

 杏林春阳 2017-06-13

墓地上植树,其源不详。从史料上看,至少春秋时已有。

《春秋》上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

用“冢木已拱”来骂人,意思是他早就该死了(墓上树都已经长很高了)。可见在当时,墓上种树是常态,否则一般人听不懂。

在墓地上种树,可能是为了追求风水,但也有现实功用。因为树木有较强的吸尘杀菌作用,尸体埋入土中,易造成污染,墓中细菌生命力极强,一些缺乏树木的坟地会发出恶臭,对于前来祭拜的人有害。种树可以抵消这种伤害,特别是松树和柏树,它们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具较强的杀菌作用,所以松树和柏树是传统墓地的“标配”。

其实,能不能在墓上植松,还有身份限制,据宋代《三礼图集注》称:天子坟树以松,诸侯树以柏,大夫树以药草,士树以槐,庶人树以杨柳。需要说明的是,药草、槐、杨柳都有杀菌作用,不过这么具体而微的规定,恐怕很难落实。

汉代习俗,普通住宅的庭院中必须植树,否则受罚,《汉书·食货志》称:“《周官》税民……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意思是城中住宅,庭院中不种树种菜的,要交三个男丁的人头税,在当时也算一笔巨款了。

古人事死如生,将逝者看成另一种形式的生者,既然活人的住宅要种树,则死人的墓地也应该种树。

明清时期,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人口逐渐增加,环境日趋恶劣,在平原地带已难找到自然林,所以人们往往把墓地作为绿化的重点,但多是经济树种,所谓“陂沟、道路、藂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荥叶,秋发实□,冬发薪烝,以匡穷困”。

由于有了经济利益,明清时随便攀折他人墓上树木,会被视为挑衅。明代乡约中往往会写上“”坟山之树木荣,则祖宗之神灵安。祖宗之神灵安,则子孙之福祥应“,用信仰的方式将利益诉求合法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