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机与临床·下篇·第二章·头昏头痛

 970974642 2017-06-13
    头昏、头痛、高血压

    头位最高,清阳居之,为髓之海,五藏六腑之精血、清气皆上行于头,人身阳气最为充沛之地,理性识神发出于此,情志感应来源于此,易伤于风邪。阳涵于阴则清气上行,气布于头以护脑中泥丸,谓之元神之府也。其实,五藏皆内涵元神,元神属先天,居生命最深层次,有元阳元阴之分,元神不可伤,伤则有“阴阳离诀”之忧,故曰:“得神则昌,失神者亡”。头昏、头痛其症在头,大多不是元神为病,五藏气血逆乱、外邪留舍于头皆可发生。

    临床症状确认

    古代医家有头痛、头风之分。《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临床之头痛,多因头风,久病而反复发作,以西医诊断的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为多。头风又常和眩晕混称,认为无风不作眩,如《新编妇人良方补遗大全》:“妇人患头风者,十居其半,每发必掉眩,如在车船上。盖因血虚,肝有风邪袭之尔。”

    根据病机逻辑规范,头痛、头昏、头风以及眩晕的概念不同。头风者,属于“辨症求机”的病邪之辨的内容,说明导致头痛、头昏、眩晕的病邪性质,不是症状;头痛、头昏和眩晕,属于“观其脉证”确认的症状,是病人痛苦的反应,不是病机。症状是疾病现象,不是临床治疗目标,病机是疾病本质,是临床治疗目标。既然是头风,相对应的法则就是祛风,若为症状,就当“辨症求机”,然后才能立法、处方。

    头痛、头昏和眩晕是不同的症状。头昏,自我感觉头部昏沉,脑子不清醒,丢三落四,工作效率低;头痛,头部发生疼痛,和头昏可同时出现,也可能单独发生,还可能伴有有头胀、头紧、头重、头空等感觉。头痛有全头痛,两侧头痛,前额头痛,后脑头痛,游走头痛,放射颜面、耳前后痛等的区别,时间有久暂之分。

    新病头痛头昏,应与伤风感冒等外感相辨别。伤风感冒之头痛或头昏,常与咳嗽、鼻塞、咽痛、流涕等同时发生,属于新感外邪,邪在表浅,感冒愈则头痛头昏解,临床很容易区分。

    高血压有头痛、头昏、头胀,但头痛、头昏、头胀不一定就有高血压。高血压的症状确认依赖血压计,有原发和继发的不同。原发者,是没有其它疾病原因发生的高血压,称之为高血压病;继发者,多因其它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如肾病、嗜铬细胞瘤、柯兴氏综合征等。根据血压情况,西医将高血压病分为轻、中、重3级。140-149/90-94mmHg为临界高血压,140-159/90-99mmHg为轻度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为中度高血压,≧180/110mmHg者为重度高血压。高血压的临床情况比较复杂,有单纯收缩压增高,有单纯舒张压增高,有的收缩压很高,而舒张压很低,就病机性质而言,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肝阳上亢。

    临床病机求证

    头痛、头昏有内伤外感的区别,内伤有虚实之分,外感有寒热之别。“辨症求机”重点在病种之辨而分清外感内伤,病性之辨而明虚实寒热。外感者不外风邪侵袭,内伤者多在气血虚实,但久病之头痛头昏,多虚实夹杂,外邪留着与气血亏虚相兼为患。《张氏医通》:“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运,皆能上犯而为灾害。”《医学集成》:“头痛一症,有三阳,有三阴,有风寒、风热、内热、痰厥、气虚、血虚、肾虚,头风等。”临床头痛,有的单独出现,症状比较简单,病机相对单纯;有相兼其它症状,多“合病”、“并病”之证,需要辨病种的标本缓急,“同证诸病同治”或者“同证诸病分治”。

    外邪留着之头痛,因风寒侵袭,留伏于头较多,经年累月不愈。重者风寒凝滞,头痛阵发而且剧烈,痛则欲撞墙而不可忍,桂枝汤加川乌、细辛、羌活、藳本效佳,久病气虚者辅以党参,血虚者辅以当归;轻者风寒郁滞,头痛程度较轻,日久影响心神,可伴有目不欲睁、睡眠欠佳等,与调神愈风汤。

    慢性、反复发作的头痛多关乎营卫,皆可以桂枝汤加羌活、藳本为基本方,风重者头胀,加葛根、川芎等祛风之品;兼热者心烦,加石膏、菊花等清热之药;寒重者痛剧,加川乌、细辛等逐寒之类;湿重者头重,去生姜大枣,加苍术、泽泻等除湿之属;气虚者多见头昏短气,加党参、黄芪;血虚者有心悸乏力,加当归、熟地;肾精不足者头空健忘,加鹿角胶、制首乌。肝气上逆头胀,心烦易怒,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加白蒺藜、天麻、代赭石;痰浊上攻头重,恶心欲吐,加法半夏、陈皮、制南星。就体形分析,肥人头痛多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头痛多内热,宜酒制黄芩、防风。

    头痛的六经分部,前额头痛属阳明用白芷,后脑头痛属太阳用羌活,两侧头痛属少阳用川芎,巅顶头痛属厥阴用藳本、吴茱萸。《丹溪心法》:“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后脑、两侧、前额、巅顶是六经在头面的分部,主要指头痛发生的部位,不一定是病机的病位。病位不同于症状所在的部位。症状所在的部位,是出现疾病现象的部位,病位是病位之辨后的结论,两者既不能等同,又不能分离。症状所在的部位是枝是叶,病位之辨形成的病位判断是根是本,治其本则症状自愈。

    巅顶部位的头痛,大多归之于厥阴,但病位不一定属于厥阴。厥阴头痛,是厥阴寒气上逆所导致的头痛,可在巅顶,也可能是整个头部,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头痛较急较重者,痛而欲裂,伴有呕吐清水如喷射状,盈盆盈碗;较轻较缓者,痛虽剧但无欲裂之感,伴有呕吐涎沫如唾液,量不太多,治疗均可用吴茱萸汤加桂枝治疗,温肝逐寒降逆,而非藳本等疏风散寒所宜。曾经治疗一例头痛如裂,喷射性呕吐大量清水,血压190/120mmHg,辨证为厥阴阴寒夹水饮冲逆之证,方用吴茱萸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加桂枝30克,不拘时频服,二小时后头痛渐止,血压下降,三小时头痛消失,血压150/100mmHg,一夜安睡之后,血压145/94mmHg,后随证调理而安。

    厥阴头痛言的是病机,指厥阴之寒上逆所引起的疼痛;巅顶头痛言的是症状,指头顶部位的疼痛。巅顶头痛如此,后脑、前额、两侧头痛皆是如此。故头痛的病机之辨,需分清头痛部位与病位的关系,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求证,既不能将太阳、少阳、阳明、厥阴等和后脑、两侧、前额、巅顶的联系绝对化,又不能忽视它们的联系。病在其经,则用其药。《医学正传》:“凡治头风,必以二陈汤加川芎、白芷为主。如太阳经头痛加羌活,少阳经头痛加柴胡黄芩,阳明经头痛加石膏白芷,太阴经加苍术,少阴经加细辛,厥阴经加吴茱萸。……因感冒而头痛者,宜加防风、羌活、藳本、升麻、柴胡、葛根之类;如气虚而头痛者,宜加黄芪、人参,东垣安神汤之类。”

    头痛除了根据疼痛部位而辨三阴三阳外,还有雷头风、真头痛。头痛且耳中雷鸣,头面部发起疙瘩累累者,为雷头风,宜清震汤。真头痛,是病在脑子泥丸之中,属危急之症。《侣山堂类辨》:“真头痛者,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风,上连风府眉角而痛者,皆可药愈,或上穿风府,陷入泥丸宫而痛者,是为真头痛,不可以药愈,夕发旦死,旦发夕死,责在根气先绝也。”“根气”乃先天元神之气,操心思虑过劳之人,每每动摇五藏之根,先天元神之气暗耗于中,稍有风邪触动,则元神消散,不及救治,猝然而亡。

    新发头痛头昏而无止息者,多为外感,宜发散祛风,外邪祛则头痛头昏愈;头痛头昏时作时止者,多为久病内伤,辨虚实而治,内伤愈则头痛头昏解。内伤头痛分虚实寒热。热者痛而且胀,或目赤心烦,或夜卧不安,多病在肝,或兼挟肺热上逆。病在肝者,以肝阳上亢为常见,可用天麻钩藤饮;挟肺中热邪上逆者,可与平肝清肺汤。痰者为实,兼脾虚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无脾虚者,二陈汤加天南星、白附子、川芎、羌活等;久痛瘀滞者,当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内伤头痛中,有“阴虚头痛者,其痛不甚,时作时止,久不能愈,每遇劳苦则发,或遇房事亦发也,最难医治。”(《医学汇海》)阴虚兼虚火内动,可以玉女煎、加减一阴煎;虚火轻微者,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皆可选用。

    头昏之症,若无头痛相兼,就不一定与风有关了,虚证为多。脾虚清阳不升会头昏,多昏而乏力,不欲饮食,稍劳则头昏加重,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肾虚脑失所养会头昏,多昏而头中若空,用脑则头昏加重,左归饮加鹿角胶;心脾两虚会头昏,多见失眠心悸,归脾汤;心肾两虚会头昏,精神不振而健忘,还少丹。

    头昏脾虚而胃湿者,苔白厚腻脉来虚弱,兼疲乏无力,倦怠懒动,补脾气而除胃湿,六君子汤加苍术、厚朴;肝郁而湿困于脾者,苔白厚腻脉来弦,症兼闷闷不乐,浑身沉重,宜升阳益胃汤。如湿热阻滞,蒙蔽清窍,胸闷不舒,机窍不灵而头昏,与三香汤;痰浊蒙窍而头昏沉者,温胆汤加石菖蒲、川芎;瘀血者,昏而且痛,血府逐瘀汤。

    再谈高血压。高血压的病机性质是复杂的,有外邪困束,当疏散之,如葛根、防风、羌活;有气血亏虚,当补益之,如当归、党参、黄芪;有肝郁失和等等,当疏肝解郁,如柴胡、制香附、青皮;也有阳气亏虚者,当温阳补气,如附子、党参、桂枝。初到临床的中医,很容易将肝阳上亢与高血压划等号,只要血压高,就用天麻钩藤饮等平肝镇肝之剂,即便阳气虚寒,也不敢用附子、桂枝、党参之类,甚至有人还将温热补益当做高血压之禁药。高血压的临床病机,是多维联系的,与活生生的人的因应协调性密切相关,理论不能作出机械的规定,只能在活生生的人的临床症状群的客观基础上“辨症求机”,阳虚则温阳,有寒则祛寒。,才合符辨证论治尊重病人、实事求是的医疗精神。

    临床论治宜忌

    《医宗必读》:“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何也?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而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也。”凡头痛,多与风邪留伏有关,故无论寒热虚实,祛风是治疗头痛的基本方法。实者自不待言,虚者补中祛风,热者清热祛风,寒者逐寒祛风,以上行风药达之于头,风邪祛头痛解,再根据虚实病机善后,就有根治的可能。惜不少病人,头痛消失就不再服药,失去善后断根之机。

    头痛祛风,但须根据病机之虚实,论其药味之多少,用量之轻重,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祛风之药一拥而上。凡阳虚气弱,血虚阴亏,则须慎用、少用,仅仅引经为佐而已。《医学真传》:“风火头痛。有余则清散之,不足则滋补之。阴寒头痛乃是阴盛阳虚,所谓阳虚头痛是也,非桂附参芪不能治之。世遇头痛之证便谓外受风寒,即与发散。发散不愈,渐加寒凉,非芎防荆羌,即芩连栀膏,风火头痛遇此不至丧身,若阳虚头痛而遇此,必致殒命矣。可不慎哉!”

    西药有止痛之药,中成药有止痛之方,也许当时有效,但往往止而复发。久病头痛者,虚实相兼者较多,注意攻补兼施,把握补泻的分寸。虚者在下,多为脾气虚、肝血虚、肾精亏虚;实者在上,多为风邪、寒邪、热邪,故补内在藏腑,配合祛高巅病邪,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一般有邪之痛,痛易止;虚证之痛,痛难消。

    高血压降压在形态医学是天经地义的治法,在辨证论治就不一定正确了。现在中医,很喜欢在西医疾病的框框里,划分一些证型,根据这些证型对应治疗。在活生生的病人,证候病机是主观理论无法规定的,不仅高血压如此,冠心病如此,其它所有疾病都如此。辨证论治必须打破证型的框框,以就诊病人的生命客观为基础,以“辨症求机”结论为依据。临床医疗不是照本宣科,虚实寒热有多少,病势轻重有盛衰,治法方药有加减,机械地按照证型治疗不是辨证论治。辨高血压的寒热虚实,求高血压的外感内伤,有是“证”而用是方,理、法、方、药逻辑对应,才符合辨证论治原则。

    生活调护

    头痛要注意头部保护,避免冷风吹袭,热重忌烟酒辣椒。头昏虚者,要养成“起居有常”的好习惯,不要熬夜,同时,做到“恬憺虚无”,不要得失计较,防止再伤元气。

    有的高血压病人,特别害怕中风,如果不用降压药,就会质问:中风了怎么办?没有中风,先有了心理压力,精神紧张,忐忑不安。高血压有中风的可能,但是否中风,与病人的起居生活、性格情志、劳逸状况等息息相关。曾经有个年近八十的女性患者,收缩压在200mmHg上下,舒张压40mmHg上下,到化验室检查小便时不慎跌倒,病人自己爬起来,没有中风,也没有骨折。高血压病人精神因素很重要,背上中风的包袱,成天提心吊胆,不仅血压很难控制,而且很容易发生中风。

    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头痛头昏、高血压等疾病的康复极为不利。人要健康,要活得久一点,就要有合乎自然规律的生命观和医疗观,不要贪图生活享受,不要“忘躯徇物”,为了金钱名利得失伤了身体,疾病就会越来越深重。

    养成扣头和梳头习惯,不仅有利于头痛头昏,还有乌须黑发之效。扣头方法:双手微屈,以头顶百会穴为中心,叩击前后、左右,相距约一寸半左右,相对于四神聪穴的部位,每个部位约60次,能激发清阳上升。梳头不是梳头发,而是梳头皮,稍微用力,从前向后梳,耳前耳后,头皮微有热感,能促进头部气血流畅。

    用方(略)

    验案举例(略)

    ——病机与临床·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