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式研发奥秘”系列专访之二:全球电视节目模式著名研究专家Virginia

 昵称71217366 2020-08-21

影视产业观察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

作者陈彦妤为乐正传媒模式研发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综艺模式趋势,如有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yui_even,万芊芊为乐正传媒模式研发专员。

作者 | 陈彦妤 万芊芊

编辑 | 都欣

编者按:在中国模式日上,影视产业观察派出的记者马不停蹄,采访了多位来自国际模式公司的研发/制作负责人,国际知名模式专家以及国内一线电视台的研发负责人。我们将推出系列专访文章,带领小伙伴们领略模式研发的奥秘。如果不希望错过精彩内容,就快快关注影视产业观察公众账号吧!

Virginia Mouseler是The WIT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全世界模式界最知名的人。她从事电视节目创意研发的研究已有20余年,由她创办的The WIT数据库赢得了全世界一线广播电视机构、制作商和发行商的订阅,她与她的团队一起,时刻跟踪着全世界不断涌现的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每年的戛纳电视节,她都有自己专属的发布会,向全世界的同仁梳理最新的国际节目模式创新潮流,展示最新的节目视频。

影视产业观察:

中国之前并没有模式的概念,近几年才开始兴起,您认为模式对于制作综艺节目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Virginia:

模式能跨越不同的文化和特殊性,它像一个食谱,一个架构,更重要的是它像是一个品牌。在全球化无处不在的今天,你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模式,别的国家的电视台能了解到这个节目被好几个国家引进过,正如你见到一个你熟悉的奢侈品品牌,你会对它产生信任,这是一个优势,也使其成为一个拥有实际价值的实体资产。其实我们最近也出版了一本书,叫《How to Create a Hit Format(全球节目模式养成计)》,里面正是为了促进模式的国际化进程,对模式的意义做了全面的阐释。

影视产业观察:

虽然此前中国也引进过不少优秀的海外模式,但如今因为政策原因没有办法再引进模式,而是被迫变成了模仿,您认为有没有更聪明的方式?

Virginia:

的确在过去的五年间,我每次来到中国打开电视时,都对你们引进模式的数量和种类之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认为模仿是行不通的。因为到处都在模仿既有模式。例如在德国,一个频道买下了一个优秀模式,另一个频道也想做这个节目,又苦于无法购买模式,便选择模仿这个购买模式的节目。但模仿绝不会如版权购入的一样稳固可靠。并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因为它永远是第二个。我不会推荐这个方式,它是不费力的,但绝不是个好方法,特别是在中国并不适合。因为你或许能在中国国内获得好的反响,但国际市场会看到中国四处模仿,从而对中国失去兴趣。他们会认为中国只会模仿,无法找到任何原创的东西。

真正需要做的只有尝试做自己的模式。不要再留恋于曾经购买过的模式,而是先思考什么是中国具有代表性,且能吸引全世界眼球的。比如我现在能想到的中国能做得国际化的节目——美食。因为中国美食已经很国际化了;或是爱情类,探讨中国人都在哪约会。这些都是并不奇特、便于国际化的主题。

我们看一个模式时总爱说,“没有新意”。然而其实观众并没有一味寻求新意。很多时候节目做得过于超前,观众们反而想看一些熟知的类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美食类节目,如《厨艺大师》、《顶级大厨》,当BBC推出《英国家庭烘焙大赛》时,人们说,“又是一个美食节目,一定是模仿”。但其实不然。它的确同样是美食主题,但是采用已被证明的成功类型,加入了不同的元素,从而制作成一个新模式,之后也被成功输出到很多国家。所以并不是一定要发明一个闻所未闻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模式,也并非需要全盘的革新。我们仍然可以做装修、鉴宝等已深受人们喜爱的领域,只要加上一点新鲜元素就成了新的模式。

影视产业观察:

在原创一个节目模式时,流程应该是怎样的?获得原创灵感需要哪些步骤?

Virginia:

想法、概念是第一位的,之后再论方式方法。第一步是要能随时随地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创意点。并不是等到要开发模式时坐在桌前挠脑袋,而是抓住平日走在大街上突然吸引眼球或浮现于脑海的东西。因为人们想看的也是贴近他们生活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长盛不衰的是美食类节目而不是绘画节目。

之后,就是怎样使你的点子吸引一小批人、到一大批人、直到全世界的人。但首先得使你自己被吸引。你需要敞开双耳,所以不论什么领域的人向你提案,都要聆听。作为一个制作人,你需要帮他诠释得更好,帮他包装成像样的电视节目。倾听街头巷尾各行各业人群的声音、讨论的话题也很重要。即使这些太琐碎,不一定能成为一个节目模式,但或许能给已有的创意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这就是一个制作人的工作。

影视产业观察:

中国有这么多电视台,却没能产出大量的优秀模式。根据您与中国合作的经验,你觉得为什么中国人难于创造模式?

Virginia:

我所能看到的是,好的创意是从个人而来,而不是从大企业。我知道有许多电视台、大型公司拥有许多从业人员。但他们是否对每个个体的细小创意点持开放态度呢?他们的员工们是否足够接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我觉得大的架构要从那些与电视毫无关联的人身上寻找。比起电视台领导,好点子更容易从看门的保安那儿来。他们每天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与无数人对话,见到各式车辆来来往往,模式就出于这儿,出于思维自由的人。只有与中国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密切相关,才会使模式带有中国式情感,才会令其他国家深感好奇。模式就是源于日常生活,在所有国家人们都会一日三餐,寻欢作乐,寻觅爱情。一贯的主题引发观众同感,而新鲜元素就是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

影视产业观察:

独立的制作人或制作方如果有了一个不错的模式创意,在向平台提案时,有没有一些巧妙的策略?

Virginia:

其实全世界的平台方都有同样的难题。当你提案时,所有平台都会问,这个模式在别的国家被制作过吗?有成功的先例吗?因为他们不容许失败,那会丢了他们的饭碗。所以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完美的答案。它无处不在,这不光是模式产业的问题,这是人之本能。所以没有什么别的诀窍,就是要找到对的人,那个可以支持你的人。当然你先要有严谨的框架,之后可以证明该模式的几大元素的成功性来说服平台,可以一一列举出含有每个元素的节目在别的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成功先例。然后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找一个对的人,一个思想开放的人。

影视产业观察:

中国的原创模式要想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您有些什么建议?

Virginia:

首先是简单化,拥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和标题。我之所以强调日常生活也是因为它对观众而言简单易懂,也易获得认同感。其次,结构严谨、直击要点的阐述和创新的元素同样重要。

抛开这些理性方面,就是80%认同感和20%中国特色情感。需要这些感性要素,是因为电视不是数学,它也是艺术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本土文化的凸显很重要。最后,呈现中国味道的同时,或许也需要西方的制作人的建议。正如中餐漂洋过海去到欧洲时,抛弃了部分辛辣的味道。它仍是中餐,但被欧洲人广为接受,也是依照本地人的建议进行了改良。

影视产业观察:

除了题材上,从商务合作的层面,您还有什么建议吗?

Virginia:

我个人建议与直接与合作对象国当地的中型制作公司进行接洽、合作,而不是国际集团。或许比直接联络Fremantle或者Endemol,找到合适的中型本地制作公司会更有难度,但中型规模的公司出于与大企业对抗的生存需求,对原创模式会更为渴望。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