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举动,都是文化,这就是太极拳

 tjboyue 2017-06-14

【2017年6月11日,世界太极名家巡讲之长安大讲堂在西安隆重举行。作为特邀的主讲嘉宾之一,太极名家张世昌先生以“试论太极拳之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为题,系统论述了太极拳文化的内涵和结构,结合太极拳的技术与训练,生动讲解了太极拳的生命境界,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本网在此全文刊登张世昌老师的讲稿.】                                  


 试论太极拳之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张世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太极拳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世界太极名家巡讲·长安大讲堂是“三亚南山”第二届世界太极文化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讲堂放在十三朝古都、世界历史名城、十大历史故都的美丽西安和人文西安,其意义不同一般。在这里,陕西武术太极拳的蓬勃发展,始终伴随着具有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太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路同行,并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太极拳习练者、研究者、宣传者和工作者,能夠在这个神圣的讲坛上发表对太极拳的认知,是我的幸运。借此机会,诚挚地祝贺本次世界太极名家巡讲·长安大讲堂取得圆满成功。              

(张世昌先生在长安太极大讲堂)

 

一、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历经几百年以上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凡是在中华文明史历经数代经久不衰且代表民族精神推动历史发展的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极拳就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太极”命名的一种拳术,是中华武术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它以阴阳对立统一、生息消长互寓的哲学内涵,发展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太极拳又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由于它具有以柔克刚的特殊性能,它又是一种运动中的防身、平衡、修身、养性、养生术,因此成为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它的实际诞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而太极文化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原始胚胎,出现了龙图腾崇拜的文化形态,这是最早的中国武术形象,也是太极文化的原始胚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中,历经商周《易经》、战国《道德经》、先秦至汉《黄帝内经》,通过对易学、道学、儒学、佛学、中医学、兵学、武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整合,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力的作用下,在数代人的努力下,才孕育出了这个能够代表中国武术高级层面的太极拳术。在不断地发展中,太极拳更深层次地涉及到古典哲学、医学和美学等领域,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不单是限于拳法技术的小武术,而是涉及广阔领域的大武术。

因此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太极文化先于太极拳至少有两千年之久,是太极文化孕育了太极拳,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中国哲学底蕴和文化特点,因此称为哲学拳和文化拳,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二、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内涵

讲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一不能忘记起源于道家,二不能忘记儒释道三教文化,三不能忘记太极图,四不能忘记王宗岳,五不能忘记中医经络学和兵家之学。

1、道家文化是太极拳的源头

大家知道,太极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主要是讲阴阳、虚实、攻防的,而阴阳学说正是道学文化的有机内容。道学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商周之际的《易经》。《易经》用一种演绎着符号系统的文化图式,揭示了隐藏在自然界中和谐发展的内在奥秘,成为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易经》又是太极文化的源头。“太极”可延伸为“道”,《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阴阳学说的起源。那末,阴阳学说的原理又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老子《道德经》。《道德经》完整地阐述了自然无为的太极思维。道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本,动之为分,静之为合,周而复始,阴阳互补,相济相克,永不停息。

道家主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道可道,非常道”,指的就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是大道。太极文化讲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正是道家文化的真实体现。相传太极拳最早的前身是道家在长时间打坐、诵经之后的辅助功法,以后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拳种,再以后被后人加以太极文化的滋养,最终达到武学的最高层面。  

  

2、太极拳集道、儒三教文化之大成,划时代地开辟了太极思想、太极思维、太极精神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链条是道、儒、释三教文化。三教文化的共同点是探索宇宙认知、寻求生命奧秘、修炼精神潜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太极文化以道家阴阳学说为主体,吸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家的心性学说。

其中,战国文化是中国文明最辉煌的时代,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和谐”,庄子的论手搏和论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越女的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等,分别从观念形态和技术层面上升华了太极理念。

道家文化主养生,讲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是太极文化的高层境界。

儒家思想讲中正养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浩然之气,行道济世,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文化。太极拳的虚灵顶劲,中正安舒,八面支撑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体现。

佛家学说讲明心养心,心境空明。太极拳内功心法,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体现了佛学之明心和养心。

3、太极图是太极文化的演绎

道、儒、释三教合流的共识是“无极而太极”,从而在我国五代时期产生了陈抟的《无极图》,在北宋时期产生了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这是太极拳世界观的哲源,也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高范畴的源泉。在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的演绎下,宋明理学推动了中国武术在太极思维方式下的全面革命,在这个时代完成了太极劲的技术体系和运用技巧体系。

现在我们拥有的太极双鱼阴阳图演绎了宇宙间对立统一的规律。太极总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阴阳相互对立,渗透、作用、转化,生生不息,体现了宇宙对立统一规律最原始的古代哲理,体现了“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非依附宗教”的中国哲学特点。

综观大千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太极文化无处不在,这也是以后产生的太极拳所以能够卓而不群、秀拔挺立,拥有大智慧、大胸怀、大健康的根本原因所在。                    

  

4、王宗岳奠定了完整的太极拳理论

清代乾隆人王宗岳(1736~1795)著《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十三势行功歌》)和《阴符枪谱》,奠定了太极拳理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太极拳拳学体系

在这里,我想提出两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理论方面。我们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看到的是它的理法技术体系,但这远远不够,而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它的性命双修体系。譬如:中正安舒、过犹不及、舍已从人、随曲就伸、棉里藏针、无为而治、顺遂自然、盈虚有象、上善若水等等,无微不至地体现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部《太极拳论》,字字珠玑,句句翡翠,够我们欣赏研读一辈子。

第二个命题是实践方面。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为了适应当时满族人群的需要,把拳术中激烈的改成了柔和的,把快速的改成了缓慢的,把着力的改成了轻灵的,尽乎完美地践行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使太极拳从闭塞的农村走向繁华的京都,创造了太极拳盛世,在中国拳术的改革中树立了里程碑。应该重新评价杨露禅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历史地位,他首先是太极拳的改革者和先行者,而后才是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

5、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和兵家诡道密不可分

太极文化主张宇宙是一大太极,人体是一小太极。太极拳用自己一套独特的运动方法打通任督二脉,激活带脉,通经活络,疏通气血,恰好适应了人体生理需要。这是太极拳为人类普度健康的理论依据。就太极拳而言,“气”是指所谓“内气”,或称之为经络之气,在演练时,在动作转换的过程中通过肢体微运动和开合呼吸使“气”沿着经络的走向顺畅地流动,而不使其阻滞。内气通过能量转换,变为内劲。太极拳所谓的发放之力,乃是在意念指导下应感而发的内劲。

太极拳循兵家奇诡之道,特别讲究以静制动,“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避实击虚的战术。以柔克刚是太极拳的技击特点,要求在劲路上以柔为主,柔中寓刚。所谓“以柔为主”,就是经常使肌筋骨节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所谓“柔中寓刚”,就是使骨骼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就像棉花里藏着一枚钢针。其关键在于千錘百炼后,使周身的张弛虚实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全在精神,不在用气。      

太极拳技击水平之高超,可达到如下境界:“未煞之先,毫不用力,犹如风吹杨柳,柔软无力。及至煞手之时,正如天神下界一般,浑身如铁而不可犯”(清代张孔昭述、曹焕斗注《拳经·总论入身煞手猛迅精微秘要》)。这是由于太极拳利用太极劲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法,创造出以小力战胜大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化。            

  

三、太极拳拥有庞大而丰富的生态

时至今日,太极拳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众多的种类,枝繁叶茂,细究下来,当前的太极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系列:一是竞技太极拳,为适应武术进奥运而编排的高、精、难、美动作套路,由国家专业队训练并作为国内外大型赛事的武术竞赛项目;二是规定太极拳,是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由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在民间传统太极拳基础上推陈出新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太极拳竞赛套路;三是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为推广武术段位制在2011年开始颁布施行的段位太极拳;四是太极推手和散打。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联系,也表现出较大的结构内容差异。

所有上述不同类型的太极拳,产生它们的土壤、基础和根都是传统太极拳。

传统太极拳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的传承发展,是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推手、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传统太极拳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先后形成并发展了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和式等六大流派,因为它们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都发挥了各自的特点,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太极拳的各种风格导致门派林立,派中有门,门中有派,派中有别,呈现出千姿百态。互为依存和有机结合,构建了太极拳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        

  

我们习练太极拳,男女老少皆宜,人群呈现出身体素质、生活素质、文化素质的差异,同时,对太极拳习练的需求、目的,自身的悟性以及追求的快乐和意境形成了不同的层面。

这些不同元素的交叉和融合,互相依托又互相排斥,互相保守又互通有无,网织成一个庞大的太极生态,正像一个斑烂的海底世界,又如同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如一位当代武术博士所言,“庞大的中华传统武术体系,形成了一个充滿亲情、能量与正义的江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敬畏孕育了武术人之间最为深切的情意”,这是太极拳庞大的群众基础,也因而成为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道”的意义上说,太极生态本身就是道,我们修炼太极拳,最终目的是顺应社会发展,圆融身体生命,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回归到和而不同的世界本源。                  

 

四、太极拳拥有无限的生命力

不可否认,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是保家卫国、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代,武术的许多拳种包括太极拳己经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大环境的需求改变,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正在发生量与质的相对变化中。正是在武术功能更迭之际,武术集“健身、防身、修身”于一体,更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更具有培养坚定意志、提升人格品质、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因此有着持久的生命力,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太极拳以独枝傲放众花开的态势,应对武术功能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发展,占领着大格局、大胸怀、大平台,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服务于当代,这才是太极拳的真正价值所在。

世上大多数人是因为身弱多病需要调理这个初衷去学习太极拳的。而在武术多个拳种中,只有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和人群最多,而且正在成倍地增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太极拳缓慢柔和轻灵优美的套路吸引了我们。殊不知正是太极拳套路才是中国武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明清之际,在冷热兵器交替交接之际会中,直接杀敌的武术手段在不经意间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逐渐衍化出演练的套路,体现了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明状态,是武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是全世界源于中国唯一的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太极拳套路的高度技术、高度艺术和高度文明,中国的太极拳才风靡全世界。

第二是太极拳对人类的身体康复作用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外人民的健身法器。目前,全球习练太极拳人数超过1.5亿,位居单项体育运动习练人数首位。习练太极拳的时尚和热潮,正在以中国为核心,向全世界普及,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德国已将太极拳纳入医疗保险系统,美国将太极拳作为健康专项研究项目,并取得了巨额国家基金资助和高水平研究成果。

更为可观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很多人在学会了、习练了太极拳之后,突然发现太极拳是如此的神奇和奥妙,原来在它的背后,有着丰富而强大的太极文化,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这个系统,成就了当代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是太极拳对人类的贡献,是中国武术的骄傲,不为历史抛掷而倒退,只为循历史脚步而前行。                          

 

五、太极拳人的武德应当与时俱进

太极拳人自太极拳诞生起,就有了自已的武术道德。武德本身就是一种修炼文化,是对武术行为的戒律、规范和优化。太极拳是最典型最精粹最有礼仪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对于太极拳习练者,除具备武德关于爱国、侠义、修身的一般准则外,还应在实际生活中着重做到:忠孝感恩;心气和平;守道不失;真以为师;始终如一。

武德的优劣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综合素质高低的问题,是一个知行是否合一的问题。现在国家已经把太极拳作为健康系列工程列入体育惠民的首选项目,列入全民健身计划,列入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这是太极拳大发展的绝好时机,我们广大太极拳人要抓住这个机遇,武德与武技并行不悖,才能够为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做出自已的贡献。

新时期的武德要求具备大格局和大胸怀,同时更加需要恪守武林规矩。数代人传下来的师门规戒是经过反复过滤和实践检验的维护武林生态和谐健康发展的规矩。面对当今社会的浮躁一面,面对信仰缺失的一面,努力克服虚荣心、名利心、贪欲心、嫉妒心、攀比心、是非心,以太极思想理念,以民族文化自信,提升自已的修养水平和修炼境界,对个人对国家,这比什么都重要。

太极拳“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这样的灵性如涓涓细流注入我们的意识和躯体中,将和天地自然相融,心灵自然升华,世界观自然改善。            

 

六、太极拳的科学训练和个体悟道

太极拳的内核和本质是攻防之术,技击之术,以柔克刚之术,仍然需要体能和技能的科学训练。由于太极拳习练人群层面的不同,太极拳的功夫也呈现出层面上的不同。训练体系诸多因素决定和制约着太极拳的功夫。但不管怎么说,大多数普通习练者应把内外合度作为第一要义和步骤,然后在各势中按照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八门五步基本技法,增加或融进攻防转换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太极拳的本色。也只有通过各种技法的学习和训练,调身调心调息,努力调动生命的活力和动力。

杨式太极拳在行拳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照杨澄甫先师的《太极拳术十要》的要领去做,方能够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除此而外,我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下列三点,受益匪浅。

一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起势即调动阴阳有气感,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二是太极养生的精髓在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每逢双掌过渡开合时,内劳宮一定要用意念对应自然,虚虚相通,产生“和”气。三是每逢鼓荡之劲,起手彻底放松,似有胳膊掉落空无之感,同时,劲断意不断。

七、太极拳的生命境界

当我们在高山,在海边,在广场,在庭院,在太极音乐的缭绕声中,静静地打上几遍太极拳,与世无争,渐入佳境,我们是否感觉出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太极拳犹如海浪层出不穷滔滔不绝拍岸而来,却又能够适时退潮悄无声息隐去,突然它又排山倒海起来,往复不断,这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

太极拳的招式技法、进退开合、闪展腾挪,是可以传授、观摩、习练的。太极拳的意境、神韵,以拳入道的精微与真谛,则是只可意会了悟不可言传的,呈现出文化的特性。

太极拳追求的是个体的生命境界,这个境界的标准是:与时俱进的思维,通透干净的臟腑,健康平和的心态,健全达观的人格。太极拳为人类长寿、生命质量、无疾而终搭建了绿色的桥梁。  

 

八、小结

太极拳是中国特有历史积淀出的带有综合素质的文化形态,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注重和谐的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表现为:“整形体,讲道德,气流畅,意圆融,追神明,守中庸,济阴阳,和天下”。太极拳一直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品牌,是构成身体文化的中国式表达,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大人民习练太极拳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

关于“太极拳之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我的表述完毕。其中有不到和谬误之处,忱望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