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余湾古村落,时光在这里沉淀(5组)

 城北十五里666 2017-06-14
游走大余湾 在徽派古地寻找清明旧梦
  大余湾,这里是另一个婺源。
  距武汉城区68公里外,位于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有一个宁静的村子。这里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村民们的祖辈是明朝洪武年间(1369年),从江西婺源移民而来。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四十多栋明清古建筑依河而建,大多数古民居外墙上还遗留着清代手绘的彩色壁画,很是精致。
  走进大余湾,老宅虽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
  清晨,踩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聆听着远处山林里的蝉鸣鸟叫,观赏着路边精致的古院,那么宁静,那么自然。
  傍晚,可以登上村后的旧寨山鸟瞰全村。眼前,村里的人家大院套着小院,小院围着各房,依依可以看见昔年的繁华。全村百来户,被十多条巷子分割成一个一个小方块。
  小溪在村里缠绕着,围着古院挨着古树,夕阳下的大余湾,似乎更像是一个沧桑的老者,那潺潺的水声似乎在讲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那无数的故事和传说,还有明清时那些未能完成的旧梦和遗憾。
  晚上可以就近入住大余湾尚书府度假酒店。酒店依山而建,整个酒店像一个明清时期的大户人家的院落,一房一景,古色古香,独有一份乡村的清雅之气。
  酒店内的房间布置的很温馨,柔软的大床很是干净,洁白的床单似乎能闻到阳光的味道。
  因为地处古村,这里的空气格外的清新,这里的夜也是格外的宁静,晴朗的日子里,坐在酒店的露台上还能看到璀璨的星空,很是震撼。
  第二天逛完古村,还可以去周围看看。去不远处感受武汉'第一漂'的清爽和刺激,也可以去五行田园体验画舫、滑索、嬉锦鲤。
  大余湾周围还有木兰八景等,如果是春天来,还能看到木兰山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海,十多里一路都是梦幻。
 
交通提示
  自驾:由带黄高速公路行至黄陂区转盘,转至黄土公路往大悟方向行驶12公里,由研子镇路口右转并参考路牌行驶3公里即可到达大余湾。
  背包客:汉口金家墩客运站有直达大余湾的汽车。也可以在火车站乘坐292路公交车直接坐到终点站:钓台道新客运中心。下车后,旁边就是黄陂汽车客运中心。到站内买黄陂--梳店的车票。这趟车会途径大余湾门口,跟司机说一声在大余湾门口下车。路程约半小时。

大余湾古村落,时光在这里沉淀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这里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


----大余湾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缘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黄陂区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清时代石砌宅子数十幢,建筑风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整个村庄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 村庄,在青山的环抱中、在青石板的长巷里、在老旧的木门旁,在热闹的小院里。






----时间就这么缓缓地在村庄里流淌,没有人能计算出村庄的年纪。他们只知道,村庄里的每一片砖瓦,看着这里的村民从啼哭到白发,从黄毛小儿到耄耋老人,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村庄如同一位长者,无论光阴如何流转,它在历史年轮下看过了太多悲欢离合,经历了太多沧桑变换,村庄也变得沉默,变得厚重古朴。你去或者不去,它就在那里,宁静安谧。



黄自华 | 静静的大余湾

静静的大余湾

JingJingDe  DaYuWan

很久以来就想去大余湾看看,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这次,因朋友邀约,终能一睹藏在深山翠绿中大余湾的芳容。参观大余湾,虽然是迟到的惊喜,终究还是让我圆了一个萦怀已久的梦想。

大余湾距武汉市区40多公里。我们从红钢城出发,一路走国道,穿村镇,过滠水河,一座伏卧于十里黄花之中、依山傍水的村庄,在春日的阳光下收入眼底。

车近大余湾, 一派撩人的春色,让人愉悦、让人惊喜。漫山遍野的乔木、灌木一片青葱,春天的艳丽,让人目不暇接。油菜花铺满了整个木兰川,绘画出如诗如画的花海壮观;一片片金黄的花瓣,娇艳欲滴地舞蹈在广袤的田野上,以磅礴的气势,傲视天下的奇草名花,独领不惧春寒的风骚。你甚至不需要灵敏的嗅觉,就能在目力不及的地方,嗅到油菜花清醇的芳香。人们都说桂花十里香,但这一望无际油菜花的香气何止十里?她好像已经香透了整个黄陂的山山水水。

踏进大余湾,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风景区气度不凡的门楼。一排长约几十米的徽派建筑横亘眼前。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十分壮观。偌大的停车场,显得空空荡荡。跨过门楼,迎面是清波粼粼的池塘,一行高大的水杉排列塘边,还有高耸的梧桐、飘柔的柳枝,顿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放眼望去,大树参差,繁叶绚烂,明清建筑掩隐其间,古朴典雅,仿佛世外桃源。走过池塘,明丽的阳光照耀在大余湾古民居的石墙上、大树下,斑斑驳驳的光影神秘而灵动。

大余湾的老宅,大都用方方正正的大块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彩绘檐额。进到屋内,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原汁原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大余湾的宅院,在形式、格局、用材和砌筑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巧妙、完整的安居构思。宅院虽然陈旧,仍可看出当年的气势。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巷一路漫步,处处都是目不暇接的古色古香,我们好像在跟随着历史老人,亲历这个深山古村700年的岁月风华。

顺着石块铺设的小径,我们兴致盎然地爬上大余湾背后的半月形山峦,它是木兰山脉西延的尾部,从山上俯瞰全貌,村庄左边蜿蜒的山岭连接着稻田,像青龙浮于水面;村右的山峰如白虎坐视前方;村前近处,两座貌似乌龟的小山连绵起伏;不远处,山腰上的大块花岗岩,如北斗七星缀在湛蓝的天空;西峰山脉的山脊,如同一条金线,连接着葫芦状的小山。湾前的石溪中,进水和出水两条溪流,汇集于村庄中央的水池中,形成太极图一样的涡流。村民们把这一村貌形象地喻为:“左有青龙游,右有白虎守,前有双龟朝北斗,后有金线钓葫芦,中间又有流水太极图。”的确,大余湾古村,真的体现了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




大余湾依山傍水,宁静如画,具有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嘉庆年间的石砌宅子数十幢。当初,余姓人家之所以选择在此定居,是因为认定此处是一块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据余氏族谱记载,大余湾先民认定古代琴师俞伯牙为余姓祖先,并相传岳飞世系曾到此隐居,故有“俞伯牙先祖发祥地,岳鹏举后昆遁隐村”的说法。明清时期,村里产生了100多位秀才、进士,历史上还曾有“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宋元佑八年(1093年)中秋之日,北宋著名诗人与书法家黄庭坚曾在一篇跋文里写道:“长阅族系,溯源委而知:余氏名节之高,甲于江西。后自翰林稽姓苑,观科书显要,又见余氏之繁,甲于天下。”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于宋淳熙六年(1179年),为《余氏宗谱》所作序言中说:“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余良肱的三个儿子分别长徇州、杭州、明州三州),廉保勋名之振,四代五尚书(兵部余侃、吏部余奭、刑部余怒、工部余良肱、礼部余彦明),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

大余湾崇尚教育,数百年来,耕作之余,村民们便以琴书为乐,这在一般的乡村并不多见。余永奇老人告诉我们,自己虽务农,却希望后辈有条件的多读书,因为“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据悉,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的读书人很多,包括棉花专家余传斌、铁路专家余传典、近代著名教育家余家菊等。而且,走出去的大余湾人从不忘本。余永奇说,余家菊的儿子余传韬如今已年过八旬,他资助故乡的学子,并在学校开设唐诗宋词班,希望年轻人能将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村支书安排我们住进了一户普通农家。这是一座年轮较高的余氏民居,虽然陈旧,室内打扫得倒也十分干净。天井、庭院、大堂、卧室等结构皆协调有致,在大堂和后厢房之间,有雕刻精美,完好无损的镂空榾皮屏肩,其图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细,栩栩如生。正卧室里,宽大的镂雕木床,陈于木板隔墙一侧,桌架上摆放着一些印刷或线装书籍,室内光线稍暗,但儒雅书香之气,却分外浓厚。过道阁楼上放着犁耙、手推水车等农具,让人仿佛置身于农耕时代的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墙是山石砌成,瓦是泥土烧制,透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让人有一种回归田园的亲近感、自在感和轻松感。由此,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悠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在隔壁,则是一座长久失修的老宅,藤蔓和杂草侵占了老宅的庭院,木质窗户已经朽落,唯有麻石支撑着历史。败落的墙头,屋檐长满了狗尾巴草,形成了一幅暗含悲凉的唯美图画。站在门楼前,在几分苍凉的心景下,我想象到了这家大户人家昔日的风光。只是俗话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大户人家的门脸还在,只是那把锁和包铁的大门,却锁不住逝去的繁华和门庭的衰落……可惜了祖宗的基业。站在败落的老宅旁,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种世事沉浮、兴衰难料的感觉。作为古村落,我喜欢这种不加修饰、原始生态的老宅,因为它更能体现岁月的年轮,但是我也为这座民居的主人感到惋惜,毕竟家道衰落总是令人遗憾的,尽管它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知怎的,此时此刻,我还联想到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辉煌以及那辉煌之后的殒落。历史的长河时而奔腾,时而沉寂,人事交替慷慨悲壮,是非成败转头空。然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论大余湾的兴衰怎样移换,而它身后的青山,却依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年复一年,永远以它温柔宽厚的臂膀,拥抱着这座古老的村落,以及生息在这里世代相续的村民。



近年来,大余湾虽说声名渐起,但村民们依旧过着质朴平静的生活,老人闲坐在屋前聊天,小孩子在巷子里自由玩耍。遇到进村参观的游客,他们会热心地为你指点路线,任凭游人在村中自由穿行。村中屋多人稀,不多见的几个村民,或劈柴,或劳作,或晾晒,或垂钓,或在路边做着小生意,显得悠然自得,与世无争,过着恬淡、安宁的生活。在一个石柱的断桩上,一位古稀老者,背靠石墙幽闲地坐着,静静地晒着太阳。额头上一条条被岁月雕刻的痕迹,清晰可见。面对游客,他表情平静,对于拍照的游客,也无动于衷。老人家仍然目视前方,似一尊雕像,安详得与古宅浑然一体。

长期穿越在大都市宽大而拥挤的大马路上,我们常常被欲望所左右,被物质所捆绑,而大余湾的村民,则淡泊而轻松,自在且坦然。村头的另一个院落里,阳光铺在石板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女主人在墙角洗头,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从石屋里出来一会,旋即又进屋里去了,一只花猫蹲在阳光里,守在后门边,好久不曾走开,或打个哈欠,或挠挠身体,显得格外闲逸。这座老宅的后门处,另一位老年男子,大声对着对面屋子的人叫着,让他或(她)把土鸡蛋拿出来卖。当时,正有一群游客在买土鸡蛋。几只大白鹅,昂首挺胸,摇摇摆摆,在石板路上踱步,伸长脖子叫着。见人也不躲,好像很友好的样子。它们快乐的身影,高亢的叫声,给古朴的乡村增添了另一番情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余湾人的岁月,如同一首悠长舒缓的歌:“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水清塘旁。梅花映白雪,桂飘十里香。秋兰入幽室,凌霄攀高墙……”也许,这就是这座深山古村历时700年绵延至今,仍然味淳品正的真正原因吧!

乡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都市人心中的童话。大余湾没有繁华、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这里的简单、纯朴、宁静和温润,让人感到一种异样的轻松。让久居都市的我们,暂时释放了城市生活中的烦恼和焦虑,消解了穿梭于“水泥森林”的惶惑与不安。大余湾的生活,不是我们记忆中的生活,而是一种历史想象中的生活,它的全部现实镜像,对于我们,都是陌生的,正因为陌生,所以新鲜。长期居住在城市,我们似乎有一种被大自然遗弃的感觉,而大余湾,则让我们瞬间回到了简单,回到了质朴,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余湾的前世今生,我们是从年逾八旬的余永奇那里听来的,老先生被人们称之为大余湾百科全书,他居住在随园。随园原来是余家的后花园,位于大余湾原“百子堂”花园遗址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百子堂”的主人叫余文升,余永奇是其第五代孙。随园偏居一隅,掩映在葱郁的树木中,除了余永奇夫妇的居室和书房外,大部分房间都辟为客房,配置了高低床和课桌,用于接待夏令营、冬令营的学生及慕名而来的来访者。随园二楼走廊上有一串风铃,随风叮当作响,似有仙道之风。随园究竟是怎样的优雅别致,有余永奇老人的诗赋为证:“卧听小楼风铃响,青蛙小鸟唱和鸣;寻幽访古一夜梦,醒来原是随园情。”

大余湾的一切,似乎也显现出一种历史的诡异。余永奇老先生告诉我们,与中国其他农村的命运一样,大余湾也曾经历过兵焚匪劫的大灾大难,但它挺过了那不堪的岁月,完整地保全了自己古老的风貌。于是,我们今天才能从大余湾看到许多旧时的优雅,古典的魅力,透过它映于沧桑岁月镜面中的样子,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它身上那种书香的温馨,那种温馨只有700年后的现代人,才能在遥远的时日去体味和感知。于是,在现代人的眼里,生活在这座古老村落中的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琐碎都变得如此诗意盎然。让我们每个前来瞻仰大余湾的游人,不得不为一曲古典优雅的绝唱而感动。

在大余湾,有一曲悠扬的村歌在川间缭绕:“木兰山下有朵美丽的木兰花,她经过了六百年的洗礼,记载着五千年的文化,这就是大余湾我的家。”“我的家如诗如画,流水村前过,溪上小桥架,出门到田间,池塘钓鱼虾,啊!……”由喧嚣的现代城市,走进古朴宁静的山村,听到这支充满激情的歌谣,我们仿佛真的回归了……

程竹怀 | 如诗如画大余湾
程竹怀一家三口生活照(中间为本文作者)】


走遍千山万水,还是黄陂最美。位于黄陂木兰乡的大余湾,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大余湾依山傍水,宁静如画,镶嵌在山水之间,这里有几十栋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古朴不失典雅。石屋石砌,雕梁画栋,古色古香,20多条小巷纵横交错,五口池塘、三座花园、一湾流水,如诗如画,天然构成了“流水穿村过,小溪横桥梁。出门到田间,悠然见群山。观鱼清水塘,鱼戏莲叶间”的山水田园画卷。因古建筑具有浓郁徽派特色,被誉为“湖北的婺源”。据《余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黄陂区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清时代石砌宅子近40幢,建筑风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大余湾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这里的格局清晰,可谓“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而建筑更是精美:“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了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走进大余湾,仿佛走进了世外桃园,我被大余湾古老而又特色鲜明的建筑所吸引,大余湾百户人家,民居依山而建。古宅虽然陈旧,但还是能看出昔日的气势和风采。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显得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兰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这些古老的建筑一律为石砖黑瓦、雕琢着很多美丽的花纹,非常精美好看。


 大余湾村寨后面群山连绵,乃是木兰山余脉,不远处,滠水河似一条银色的飘带,环绕山岗缓缓流淌。登上山顶,眺望山下,一览众山小,大余湾的全貌一览无遗。小桥流水、青瓦飞檐、鸡鸣狗吠、锅巴米粥……置身于人间如诗如画的大余湾,现代都市的喧嚣浮躁被抛置脑后,剩下的,是对能在水墨画般乡村里闲适定居的大余湾人的羡慕与神往。村头是一望无垠的农田,田边散见丰收后堆积的小山似的稻草垛,还有三三两两的水牛在田间放牧。小溪环绕村口,一条条青石小径蜿蜒前伸,石磨、古井、油漆斑驳的木亭散布其间,偶见残缺的木石雕刻、画梁牌匾,依稀可以想见旧时的精美。一间间古宅门前屋后,竹林掩映,花草环绕,一只只小鸡在林间快活觅食,偶尔窜出一只猫,或荡来一条狗,皆怡然自得,相安无事。有年长者,花白着发,倚门而坐,或晒着太阳,或干着农活,一脸的祥和,娴静悠然,仿佛与世无争世外高人。一如《桃花源记》描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几乎所有石屋前,都有高耸的大树,整个古村被乔木簇拥着,掩映着。阳光从树间漏下,光影斑驳,我们如同走在一幅古典风情的风景画中。乍一看,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疑是到了江西婺源。这里百来户民居的集中打造,让我们从房屋的精雕细琢中、从装饰摆设的讲究中,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和大都市的人们比较而言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脸上都绽放出纯真质朴的笑容,温暖着每个来此游玩的人们。村民们依旧过着质朴平静的生活,老人闲坐在屋门口聊天,小孩子在巷子里自由玩耍。遇到进村参观的游客,他们会热心地为你指点路线,任凭游人自由地穿行在村中。



大余湾门扉紧闭的古宅外,大多的宅子里还住着人,信步走入一户人家,只见天井、庭院、大堂、卧堂等结构皆协调有致,在大堂和后厢房之间,有雕刻精美,完好无损的镂空鼓皮屏肩,其图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卧室里宽大镂雕木床陈于木板隔墙一侧,桌架上摆放着一些线装书籍,室内光线稍暗但儒雅书香之气却弥漫浓悠。过道阁楼上放着犁耙、手推水车等农具。一切的一切,传递着久远的历史气息。穿过一户人家的厅堂,走过天井之侧,走出后门,拾级而上,一个一人多高围墙耸立,围住后院。院落不大,秋藤攀墙,秋木森森,石凳干净,宁静安祥。居高临下,脚下的青瓦屋顶,和这里的环境如此和谐,浑然一体,与城里的钢筋水泥形成了巨大反差,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油然而生。墙是山石砌成,瓦是泥土烧制,透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让人有一种回归田园,回归大自然的亲近感、自在感、轻松感、满足感。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悠然,从心灵深处溢出。老式的石块砌成的房屋干净整洁,道路和房屋边绿树成荫。树木房屋倒映在池塘之中,一座曲桥架在池塘之上,构成一幅秀美的图画。



漫步其中,更让人感悟到这里600多年来,村民耕读传家、世代重文的美好家风。大余湾自古至今崇尚教育,数百年来,耕作之余,村民们便以琴书为乐。在余氏家族发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明清时,村里诞生过100多位秀才进士,近现代则有名流百余人。“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在大余湾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里,人们一直信奉“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生活理念。从这里走出的读书人,包括棉花专家余传斌、铁路专家余传典、近代著名教育家余家菊等。这里的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村民除了基本的农业劳作外,还广植花木,美化庭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谱写和吟唱着一首悠远舒缓的桃园之曲。他们保留和继承了古代遗存中那种难得的恬静与淡泊的生活模式。穿行在古村内,但见木雕花床……让时光仿佛倒流数百年;对联红、龙灯散、彩旗舞,乡土气息传统氛围依旧;品香茗、背古训、聊神话……见证靠“依官继世十三代,忠厚传家五百年”古训生存的大余湾人,这个一直把文化奉为至高的村落,先后出了莘莘学子70余名。



中国木兰故里,四季休闲黄陂。大江大湖大武汉,好山好水好黄陂。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品大余湾悠久的历史文化、观罕见的华中古民居建筑群、看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赏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伴着小桥流水,体验大余湾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如诗如画大余湾,让人流连往返。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一大余湾古名居建筑群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大余湾悠久的历史文化,罕见的华中古民居建筑群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依山傍水而居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大余湾古名居建筑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木兰旅游中心区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桃花源里人家"的古风遗韵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不愧为木兰景区中又一处迷人的风景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读者朋友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景美,人美,处处美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贴上喜庆的红对联,让古韵中透出一点现代气息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看此门楣会引发我们思古之幽情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门前的大树更让此处充满古意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知道这是什么的请举手

600年前的古村落,保存完好,仙境一样,美得让游客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亭子一角,让游客放飞思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