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的“德味”,更多是对小型相机机械之美的追求

 寒器 2017-06-14

在问答上看到这个问题,什么是摄影中的 “德味”

所谓 “德味” 是一种与胶片摄影时代使用德系相机和镜头拍摄照片画质相对比的说法,其中又主要指使用徕卡相机和镜头、卡尔蔡司镜头为主。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使用德系相机和镜头拍摄的照片具有色泽自然、色彩浓郁、图像锐利等特点。现在,徕卡和蔡司也在生产数码相机和镜头,“德味”一词也在数码摄影中被提及。

不过,数码摄影时代,要想做到“德味”,使用后期调整的技巧也可以比较容易的做到。因此仅从画面效果去理解为什么会有 “德味” 的说法,有些偏颇。以下,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德国的光学和相机工业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在摄影发展的初期就出现了不少在世界闻名的厂商,如卡尔蔡司、徕卡、康泰时、福伦达等,在日本相机工业还没有成熟之前,德国相机和镜头品质可以说代表了一种行业高端标准(当然摄影发展初期其实不止有德国品牌很著名)。

不过在相机工业的发展中,德国相机厂家其实是逐渐败下阵来的,就连康泰时和福伦达这样的老厂最终也是被日本人收购了,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不影响德国人凭借自己的独特工艺生产了很多好的相机和镜头,比如蔡司和徕卡在制作镜头时有独特的镀膜工艺、镜组设计也非常完美,另拍摄的照片非常好看。

慢慢的,人们在追求高级效果的时候,就把精益求精的德国相机与更看重研发先进技术并追求市场效益的日本厂家分开来,也就有了所谓的“德味”。

摄影的“德味”,更多是对小型相机机械之美的追求

其次,德国相机,特别是徕卡对摄影历史发展曾有非常关键的影像。徕卡把小型相机(135画幅)文化推向了全世界,并让135画幅相机最终成为最被摄影师认可的系统,特别是在报道摄影领域(可以理解为包括新闻摄影、社会纪实摄影、街头摄影)有着绝对的地位。

能做到相同功效的厂家,除了徕卡,只有柯达和宝丽来,前者让摄影普及,后者创立了即时成像领域。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徕卡相机的地位因为很多摄影大师的推崇逐渐得到稳固和加强。所以说 “德味”,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对相机文化的一种肯定。

再次,虽然德国相机和镜头品质优秀,但是要想达到色彩浓郁、图像锐利的效果,离不开胶片。不少摄影大师在用徕卡或者蔡司的同时,也会选择成像效果最后的胶片产品,尤其是反转片。这也保证了最后成像质量几乎不可指摘。比如美国摄影家Steve McCurry使用尼康相机和Kodakchrome反转片拍了很多色彩浓烈的照片,也用徕卡和Kodakchrome反转片拍了很多色彩浓烈的照片,那么“德味”怎么区分就是个问题。

摄影的“德味”,更多是对小型相机机械之美的追求

Steve McCurry的照片以色彩浓烈著称

第四,不管是徕卡也好,蔡司也罢,其实德国相机厂商的日子,在日本相机厂商的冲击下,都出现了很不好过的现象。如今的徕卡属于爱马仕,定位更多是奢侈品,蔡司也分分合合好几回。虽然它们都在市场中顽强的活下来了,并且盈利也不少,但是选择“德味”产品,除了追求画质、追求摄影情怀,肯定也少不了把这些产品作为一种身份标识的目的。当然,这绝不是说选择这些贵的产品就是卖弄,高品质就是高品质,只是如果想达到同样的高品质,即使没有那么多钱也并非不行。

第五,对 “德味” 的追求,其实流行的时间并不长,我觉得也和数码摄影技术发展水平有关。数码相机使用的CCD或者CMOS,搭配图像处理器,在很长时间里做不到和胶片同样的色彩效果,现在也很难。而数码相机镜头和胶片相机镜头大多不能通用,很多历史上的顶级镜头在数码时代也没办法再现。

一段时间内,数码相机拍出的照片如果不做后期,都比较平淡,清晰但不浓郁,所以当有了更好的技术可以让数码相机拍出画质更加优异的照片时,就令很多人感叹,画质堪比摄影大师的历史杰作。

简单说了几点,我的想法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德味” 这个词更多是一种对追求小型相机机械之美的产物,而不是追求画质之美的产物。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到很多拿着徕卡旁轴胶片相机或者数码相机,配顶级镜头的发烧友,拍的照片也有色彩平淡的;我也看到很多拿着手机拍照片,通过手机滤镜或者App处理,让照片浓郁可人的。

不可否认,摄影是依赖技术和制造工艺进步才得以发展的,所谓的 “德味” 就是很好的说明。但是对于摄影人来说,不见得非要去追求 “德味”。 否则,那些用大画幅相机拍出旷世杰作的名家起步没出说理去?

摄影的“德味”,更多是对小型相机机械之美的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