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高僧传之 唐润州牛头沙门释法融

 白云趣味 2017-06-14


释法融,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延镇)人。十九岁,已饱读诗书,风神俊逸,曾感叹道:「儒道俗文,如同秕糠;般若止观,方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修习精勤。炅法师乃当时佛教界一高僧,遐迩闻名,道行高深。法融依之修习禅定,于空静山林中凝心宴坐,二十年精进不懈,遂深入妙门,精通佛理。

  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在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夜修习,从不间断。几年之间,前往修禅者有一百多人。在禅室初建、四壁尚未筑起来时,其弟子道綦、道凭于室静坐修禅,有一野兽,其状如羊,进入禅室里,鸣叫扬蹄,用脚踢他俩,见两人毫无反应,遂走出禅室,四处游走。

  此牛头山上有一石室,深可十步,法融在里面静坐,有一条一丈长的蛇,双目发光,吐舌扬威,在洞口盘绕了一个晚上,见法融一无所动,遂游走了。法融在此石室中静修了一百多天。此山以前常有虎患,人迹罕至。自从法融入住此山之后,行人来往不绝。又感得群鹿来此听法,毫无恐惧之感。其中有两只大鹿,在禅室处听法三年后才离去,其慈善根力,甚至连野兽都变得很为温顺。甚至可以把食物拿在手上喂养野兽。法融所住禅室之厨房,在一大壑之上,泉水上不来。他乃徘徊数步,用锡杖指着东岭说:「过去远公拄锡庐山东林寺时,用杖击壤,朽壤出泉,此乃诚感所致,不是虚言。若此地可居,当有清泉自溢。」后来,东岭之上果然流泉飞涌,泉水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刻激发起登峰的意志,于是回舍取釜。此地的水重量很轻,是其他等容器水的一半重。

  又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于岩下讲解《法华经》。当时雪花飘满石阶,而听法者络绎不绝。曾获得二朶花,状如芙蓉,金光闪闪,七天之后,又忽然不见了,众全叹为奇异。永徽三年(公元八五二年),邑宰请他至建初寺讲解《大品般若经》,听者多达上千人。当讲到〈灭诤品〉时,法融更是剖析精微,口若悬河,大地突然为之震动,钟鼓绳床都左右摇晃起来,众皆惊惶不已,而寺外之民众却一无所觉。

  显庆元年(公元六五六年),司功萧元善再三延请法融出住建初寺,法融遂对诸僧说:「此次一去,归日无期。分合离散,道之常规。」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沙石齐涌,顿时把房前塞满。房前之四株大梧桐树,也一时凋零。至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入寂于建初寺,世寿六十四。道俗哀号,宫僚云集。二十七日,葬于鸡笼山。出葬那天,幢幔遍野,笳箫震天,送葬的人达一万多人,追悼思念的人聚了又集。

  起初,法融尚未出家时,其双亲曾与当地一望族之闺秀订有婚约。法融不接受这门亲事,遂逃入茅山。其时止住于茅山之炅法师乃精通三论之高僧,法融遂从他受业。其后又往丹阳南面之牛头山佛窟寺。该寺有辟支佛窟,因而得名。窟中有七藏经书:一曰佛经,二曰道书,三曰佛经史,四曰俗经史,五曰医方图符等。过去刘宋时有司空刘氏建造此寺。其家乃一方巨富,遂找人抄写,永镇山寺,相传守护。到了贞观十九年夏天,因久旱失火,延烧五十余里,二十多寺,与此七藏经书也一同被烧毁了。其时道俗哀悼,不胜悲伤。

  当初法融住幽栖寺时,离佛窟约十五里地,准备寻访所遗之经书,曾经负责保管经书之显法师的稽留,他遂日夜谘请。经下起他的一再请求,显法师乃问法融所学内容,并试探其才学,法融遂寄诗达情,显法师才拿出所遗下之经书,但只让他在家里查阅。法融遂不分昼夜,一读八年,略得经书之大概后,又复回幽栖寺,闭关静修。其房间里,除了一个坐具,空徒四壁,蔓草青苔,长满床下,尘高二寸,寒不加衣衫被褥,暑不吹风纳凉,藉草思微,终日默默。但每吐言,寓意深宏,文采华丽,须便引用,动若珠之缀聊,无不对以音律,玄儒兼弘。离开幽栖寺后,开讲《大集经》,言词丰瞻博达,深为道俗二界所钦敬。

  永徽年间,江宁令李修本即将升任仆射。他崇尚佛法,钦敬法融,率诸士俗,步行至幽栖寺,请他出来讲经。起初法融没有答应,一连请了三次,才接受其请。法席一开,便引起轰动。他义理精湛,口若悬河,听者均说实乃闻所未闻,佛法中兴,在于此公也。前去听讲的道俗二界共三千多人,时称盛会。自此之后,他*轮相续,大弘禅法。朝野争趋,门庭若市。当时有些无知之徒,想前往诘难,法融对答如流,潇洒自如。他对大众说:「过去释迦说法,其理至今犹存。人虽有凡圣之区别,而义理本无二致。……」闻者皆都称赞不已。

  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李唐平定了吴越诸郡,当时僧众有五千人安居。左仆射房玄龄上书奏道:「东南一带,僧尼极多,可依关东旧例,每州置一寺,三十人,其余的人都遣散归俗。」法融乃入京陈理。御史韦挺,备览法融所上奏表,见其词理真切,文采飞扬,韦挺遂有停止沙汰僧尼之意。后与房玄龄商议,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停止沙汰僧尼。……

  永徽年间,睦州妖女陈硕真,邪术惑众,祸及佛门。各州县搜检甚紧,四方僧众,纷纷逃至建业。其时法融住在幽栖寺,僧众饥寒交加,无可奈何,许多外地僧人,又前来投靠,最多的一日来了三百人。本寺之僧人即将离散,外来之僧众又无处依止。意欲投奔他处,又无更好的去处。县官又下令,不许收留外来僧人,真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其时法融即对大家说:「一切僧众,不论旧部抑或新来,值此法难之际,大家应该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因为大家都是释门弟子,共希正法,既是业命必然,又怎能逃避得掉呢!请大家暂勿离开幽林,本寺虽小,足以让大家安身。不要让心里的妄想追逐,迷失于尘与障境。」

  之后,因为寺中日用粮食不足,他亲自到丹阳向诸士俗化缘,闻者施舍踊跃。法融愿宏大不辞辛劳的肩担,一次或一石或八斗,来来回回,一天有时候走二、三趟,从来不感觉疲累,因为如此,众僧方才得以糊口度日。此事经过百余日方息,众僧方才散去。当时之情势甚是严酷,有不少僧人被官府追逼,走投无路只好自杀。而法融立志不移,不染风尘,若非高人,焉能如此!

  当时,有高座寺亘法师,乃陈朝名德,金陵高僧,年已过八十,教化道俗。法融在幽栖寺时,闻风造访,向他请教一些疑难经义,曰:「经中明说佛法言下得悟;无生论中,又分别名句、文相,不说当下获益。法师乃佛法之所寄托,又常转*轮,对佛法甚是精通,像我法融这样的人,至今未能开悟,不知是根器太钝,还是与教化无缘,请望法师慈悲为怀,给予开示。」亘法师沉思良久才对法融说:「我过去尚未成年在陈朝时,有一璀法师,很受王公大臣们之崇敬,登座讲经,与天子无异。我是什么人,岂敢担当佛法所寄之重任?」此次造访,就这样不欢而散。法融回到建初后,潜结同伦,誓志弘法。亘法师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赞赏其道志,策杖前去找他。到建初寺后,正好遇上德善禅师。德善禅师乃是名称之士,见亘法师远道而来,十分高兴,与之叙谈良久,两人均未语及法融。亘法师后来才说:「我为法融而来。」遂召之对谈,三百余对,均无虚语华词,两法师十分赞叹,遂于山寺为立斋讲。

  据载,法融其人相貌与众不同,头很大,五岳高隆,眉目广长,脸颊开阔,龟行鹤视,声气深远,站立则与众人一样高,坐则高众人一头。……其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不论童稚还是老人,他都礼敬如一:虽屡经恼扰,但他很快就把它遗忘了。曾有同学加谤于他,法融听后却说:「这种诽谤如同风、气之类,出口即灭,又何必去为这些东西烦恼、生气呢!」其安忍若此。有登座辱骂或当众诽谤之者,他把它视同一阵风,根本不加理睬;因而使得这些诬人之徒犹如仰天而唾,不但不能对法融有所损害,反而更显示出他之德操。这有如昔日如来说法,加谤沸腾,但佛陀置之不理,任其诽谤,到后来,那些诽谤佛陀的人,或生投地穴,或死入泥犁(即地狱),为天人之所不齿。而如来光明愈显,金德弥隆,垂范以示将来,布教遍于四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