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文帝:中国古代改革的总设计师(大唐前夜系列之三)

 金色年华554 2017-06-14

隋文帝和秦始皇是历史上经常拿来相提并论的开国皇帝,他们都曾开创了大一统的王朝,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同样,他们建立的朝代只经历了二世便终结了。如果说,秦始皇实现了华夏族的统一,那么隋文帝是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有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个人》,按照对人类影响大小罗列了100人的名单,其中,中国的秦始皇和隋文帝上榜。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隋文帝杨坚,是弘农华阴人。弘农杨氏,从东汉起就是望族,尤其是出了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杨震之后,杨氏的地位大增。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帮助宇文泰定江山的功臣,位列十二柱国之一,封随国公。(也有人说杨坚出身寒门,所谓出身弘农杨氏只是附会)杨坚在父亲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才能,一步步奋斗到随国公的位置上。尤其是虽北周武帝灭北齐而立下大功,进位柱国,最后与宇文宪灭了北齐最后的抵抗力量而被任命为定州总管。隋文帝:中国古代改革的总设计师(大唐前夜系列之三)

隋文帝杨坚

宣正元年(578年),周宣帝即位,立杨坚长女为皇后,以杨坚为大柱国、大司马,不久任命为大前疑(关于大前疑这个官职,本是古代君王四个辅政官职之一,夏朝设立,另外三个为后丞、左辅、右弼。西周时,周公的职务就是大前疑。但是周以后就不再用了,北周复行周制,又恢复了大前疑。)在宣帝外出巡视的时候,都是杨坚在京城留守。

周宣帝荒淫无道,用法严苛,造成人人恐惧的局面。杨坚作为汉人士族的高门,结交了一大批人。周宣帝死后,八岁的儿子宇文阐继位为帝。这时,倾向杨坚的郑译和刘昉矫诏宣杨坚入宫辅政,都督中外诸军事,同时,借口将北周在外地的藩王都召入京城,防止他们反抗,这样,杨坚就牢牢控制了朝政兵权。

但是地方上也有不听话的,相州总管尉迟迥首先起兵,随后郑州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廉相继起兵响应。尤其是尉迟迥作为北周重臣,手握兵马十万,再加上其他两支军马,还有北边突厥的势力,对杨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杨坚派大将韦孝宽进攻相州,派王谊进攻郑州,派梁睿进攻益州,不久即平乱。接着,杨坚以谋反的罪名,杀了一批北周宗室,又拉拢了一批鲜卑贵族,这样就扫清了改朝换代的障碍。

大定元年(581年),杨坚经一系列复杂的“禅让”程序,即帝位,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由此,结束了一直有胡人统治的时代。

掌握了政权之后,隋文帝开始了一系列改革,简而言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实行土地改革,推行均田制。均田制本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发展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隋文帝实行的均田制,没有按照北魏的规定,而是依照北齐规定实行:民众一夫受露田80亩,一妇受40亩,奴婢受田与良人同,壮牛两头受田60亩,丁男受永业田20亩种桑麻。值得一提的是奴婢受田,使得他们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耕农。

隋文帝:中国古代改革的总设计师(大唐前夜系列之三)

均田制

第二是实行赋税改革。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是历代开国之君一贯实行的举措。隋文帝在颁布均田令的同时也颁布了租调新令。(租调制是曹操所创,在北魏作为均田制的配套制度实行。租就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调就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租调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纳租粟3石,调绢1匹或布1端,绵3两或麻3斤,单丁、部曲和奴婢减半,丁男每年服役1个月。后来又规定服役20天,绢1匹改为2丈,又将丁男的年龄由18-60岁改为21-50岁,进一步减轻了负担。

第三是改革地税制度。(此地税并非现在实行的地税,而是义仓。)当时的度支尚长孙平上疏说,鉴于天下州县多发生水旱灾,百姓衣食困难,建议按照贫富等级,一年到秋收每家征收粟麦1石以下,集中储备于当地闾巷之中,以备灾年。隋文帝同意后,这一制度在全国实行。

第四是实行户籍改革。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必须理清户籍情况。隋初,左仆射高颎根据当时社会上豪强隐匿户口、百姓谎报老小的情况,实行“输籍法”,规定正月初五,县令派人于乡间请查户口,将逃亡和被豪强隐匿的人口招诱出来,对他们实行“轻税”或免征三年赋税。然后,根据清查出来的户口,按照租调的定额,合法减免之后,按照资产多寡,划出各户的定等。最后根据户等,定出赋税征收标准并造册,以此成为各州县征税依据。

为了增加纳税服役的对象,隋文帝还采取了“大索阅貌”的办法,强力清查户口。经过这一系列措施,到开皇九年(589年),户口激增至600万户,国力也激增,到开皇十二年(592年),有司上奏,官府所藏粮食货币皆满。比较夸张的说法是唐初人说的,说是到隋文帝末期,天下储备的粮食,五六十年都吃不完。比较可信的是在唐建立20年后,马周上书李世民说,两京府库的财富,为国家所用,至今尚未用完。

第五是政治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同时实行。中央实行的是最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具体而言,其实是三公、五省、三台、九寺制,其中的三省为五省之三。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经过历史的演变,早已成为高品级的荣誉官职,没有实权。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殿内。其中,秘书、殿内二省主要做具体事务。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省,主要负责军国大政。内史省,负责起草皇帝政令,长官叫内史令;门下省,皇帝政令起草后负责审议,对不合规的进行驳回,长官叫纳言;尚书省,执行皇帝政令,统帅朝廷各个衙门,长官有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在尚书省下,设置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在隋朝,三省的长官都有相权,都是宰相。

隋文帝:中国古代改革的总设计师(大唐前夜系列之三)

三省六部制

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之争是历代帝王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君主至高无上,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样权力也很大。君权要独裁,相权也要膨胀,君权与相权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秦始皇时期,君权制约相权,秦二世时期,相权又糊弄君权。汉高祖刘邦开国,以功臣为丞相,这些丞相权力都比较大,敢于与皇帝对着干。景帝当政的时候,那批开国功臣已经死完了,于是他趁机削弱相权,以列侯为相。再后来,到汉武帝时期,以布衣为相。同时,找一些职务较低的侍中之类官员进入宫闱,围在皇帝左右,形成了皇帝个人的决策中枢,分了外朝首领丞相的权力。汉武帝死后,外戚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领尚书事,掌管内朝,丞相成了摆设。西汉末,王莽也是这样以皇权排挤相权,最后篡汉自立的。东汉建立以后,鉴于外戚干政的教训,光武帝刘秀把事权集中到尚书台,亲自挑选大臣进入尚书台,等于自己直接控制了朝政,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同时,任用宦官为亲信,为以后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魏晋南北朝时期,君权削弱,士族崛起,权力掌握在各个高门手中。

隋文帝为了把君权和相权处理好,就创立了这三省六部制。对相权来说,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三省互相牵制,对君权来说,皇帝拥有最终决定权。决定的这些大事,是由内史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皇帝批准,尚书省执行的,有利于保证政策的正确性。因此这项制度后为历代所贯彻,实行了750年,最后被朱元璋所废。

地方实行的是合并州县制度。南北朝时期,各自割据,地名杂乱,州郡县三级政权极其杂乱。到隋初,全国有241州,608郡,1524县。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除郡这一级行政单位,实行州县两机制管理,以州管县,同时合并了一些州县。六年后平陈,又在南方推行州县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恢复了秦朝的郡县制,改州为郡,全国仅存郡190个,县1255个。除了合并州县外,隋文帝还确定了官员编制,从州至县都确定了人数,减轻了地方负担。对地方官员的任命,一律由尚书省的的吏部负责选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隋文帝:中国古代改革的总设计师(大唐前夜系列之三)

隋朝疆域

第六是法律改革,制定了《开皇律》,将前代严苛的恶法都废止。但是隋文帝自己并没有严格遵守这条,后面将会提及。

第七是改革用人制度,实行科举选士。汉代选拔人才实行的是举孝廉、辟召、察举等制,严重依赖于地方推荐,魏晋制定了“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门阀大肆崛起,最后纷纷堕落。隋文帝是个务实的人,迫切希望能找到有真才实学者,他下令各地举荐贤良,开明经、秀才科,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到隋炀帝时,又增加了进士科,并下诏:“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强调以学业、文才为入仕途径。隋炀帝还下诏“君民建国,教育为先……未愿进士者……虽未升朝……并量准给禄。”这就是“学而优则仕”的来源。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历代所发展沿袭,历时1300多年,至清末而废。

隋文帝:中国古代改革的总设计师(大唐前夜系列之三)

科举制

科举制为什么会沿袭不断?主要是为笼络读书人,用李世民的话说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第二是知识分子拥护,能一展所学,实现“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愿望。第三是让出身贫寒的人有机会改变命运,这是古代社会中较为公平的一项制度。

第八是改革府兵制。首先是允许改胡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改姓汉姓的胡人恢复胡姓。其次是打破了种族界限,无论鲜卑、汉人皆可当兵,并一改以往的兵农分籍制度,实行兵农合籍,将军籍下放州县,平时参加生产,这样就增加了大批劳力。

第九是新建都城大兴城,分散首都功能。这项工程是由宇文恺主持的,唐长安城又以大兴城为基础建设。大兴城的建设将在以后专文讲述,敬请关注。

隋文帝:中国古代改革的总设计师(大唐前夜系列之三)

大兴城

以上各项改革,涉及政治、经济、赋税、人口、军事、教育等诸多项,大都属于顶层设计,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为什么没有遭到鲜卑人或汉人的强烈反对呢?这是因为杨坚善于处理鲜卑和汉人的民族关系。在他之前,要么是高唱汉文化正统的大汉族主义,要么是大匈奴主义、大鲜卑主义,或者如北魏孝文帝的强制汉化,强迫胡人改汉姓,在遭遇六镇起义之后,又开始胡化,强迫汉人改胡姓,胡汉矛盾一直尖锐。

而杨坚则跳出胡汉的局限,他不要你死我活,而是共同进步。在政治上,吸收鲜卑贵族进入政治中枢,又以结儿女亲家、加官进爵等方式,着意笼络少数民族上层,逐步消除隔阂。他的夫人就是独孤信之女独孤伽罗,是纯种的鲜卑贵族。在进行改革时,他并不去区分哪些是鲜卑制,哪些是汉制,在官制上搞汉、魏混合;在习俗上允许汉族、鲜卑及其他族各自恢复姓氏;开创科举,将北方和南方旧贵族的特权都去掉,只按照地域而不按照民族来区分。为争取南方的支持,将陈的礼乐定为华夏正声。正因为有他的努力,到现在,仍有姓长孙的、呼延的、宇文的人存在。

隋文帝的全面改革,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并为隋炀帝大肆挥霍挣够了资本,为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后面我们将依次讲隋统一中国、杨广上位、隋朝灭亡等内容,敬请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