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由于其本身的固有特性,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从而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的机能性或器质性病理变化,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机体死亡,这种物质称为毒物。毒物引起的疾病称之为中毒。 某种物质是否有毒主要取决于机体接受这种物质的剂量、途径、次数及机体的种类和敏感性等因素,因此,所谓的“毒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尽管引起机体中毒的毒物种类和方式各异,但毒物中毒的救治原则基本相同。 1、详尽询问病史:包括起病情况,有无接触毒物,最近患病及用药情况,病前吃过哪些食物及吃后反应如何,有无有毒动物咬刺史等。 2、体格检查:重点注意神志、精神状态、呼吸、血压、心律和瞳孔等生命体征和一般临床表现。 3、毒物鉴定:对残留食物、毒物及容器、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或血液等进行毒物化学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检查),并根据毒物的中毒原理,再进行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 中毒的处理包括清除毒物、加速排泄、药物拮抗等三个步骤。 一)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1、对于吸入性中毒,应尽快使患者脱离中毒环境,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给与氧气吸人、进行人工呼吸。 2、对于由皮肤和粘膜吸收的中毒 1)除去污染的衣物,清除皮肤粘膜上的毒物,清洗被污染的皮肤与粘膜;皮肤接触腐蚀性毒物者,冲洗时间要求达15~30分钟,并用适当的中和液或解毒液冲洗。 2)对由伤口进入或其他原因进入局部的药物中毒,要用止血带结扎,尽量减少毒物吸收,必要时做局部引流排毒。 3)眼内污染毒物时,必须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5分钟,并滴入相应的中和剂;对固体的腐蚀性毒物颗粒,要用器械的方法取出结膜和角膜异物。 3、经消化道吸收中毒 对神志清醒的病人,只要胃内尚有毒物,均应采取催吐、洗胃的方法以清除胃内毒物。 1)催吐方法 清醒病人饮水500-600m1,刺激咽弓和咽后壁使之呕吐。 催吐时应注意: ①对昏迷状态病人应禁止催吐; ②中毒引起抽搐、惊厥未被控制之前不宜催吐; ③患有食道静脉曲张、主动脉瘤、胃溃疡出血、严重心脏病等患者不宜催吐; ④孕妇慎用; ⑤当呕吐时,病人头部应放低或转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人气管发生窒息或引起肺炎。 2)洗胃方法 对水溶性药物中毒,洗胃比较适用。清醒病人饮洗胃液200-400ml后,再用压舌板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并反复进行,直到呕吐出清水而无特殊气味为止。也可采用胃管插入进行洗胃,对急性中毒患尽量将胃内容物抽出后再进行洗胃,洗胃时每次用液体300ml,并且应多次反复冲洗,直到洗出液与注入的液体一样清澈为止。 洗胃时应注意: ①中毒毒物进人体内时间在4-6小时之内应洗胃,超过4—6小时毒物大多吸收,但是如果服毒量很大或者毒物过多,或所服毒物存在胃—血—胃循环,尽管超过6小时,仍有洗胃的指征; ②中毒引起的惊厥未被控制之前禁止洗胃,操作过程中如发生惊厥或呼吸停止应立即停止洗胃并对症治疗; ③每次灌人洗胃液为300-400ml,最多不超过500ml,过多则易将毒物驱人肠中; ④强腐蚀剂中毒患者禁止洗胃,否则有可能引起食道及胃穿孔; ⑤洗胃时要注意减低注入液体的压力,防止胃穿孔; ⑥挥发性烃类化合物(如汽油)口服中毒患者不宜洗胃,因胃反流后可引起类脂质性肺炎; ⑦应将胃内容物抽出做毒物分析鉴定。 表1 常见洗胃液及其用途一览表 二)加速药物排泄,减少药物吸收 多数毒物经小肠及大肠吸收后引起肠道刺激症状,因此欲清除经口进入的毒物除催吐及洗胃外,尚需导泻及洗肠,使进入肠道的毒物尽可能迅速排出,以减少毒物的吸收。 1、导泻 一般用硫酸钠或硫酸镁15-30g溶解于200ml水中内服导泻,以硫酸钠常用。注意事项:①若毒物引起的严重腹泻,不能用导泻法;②腐蚀性毒物中毒或极度衰弱者禁用导泻法。 2、洗肠 洗肠一般用1%微温盐水、1%肥皂水或清水,或将药用炭加于洗肠液吸附毒物以加速其排出。 3、利尿 大多数毒物进入机体后由肾脏排泄,因此强调利尿是加速毒物排泄措施之一,通常采用的方法为静脉补液后,给与静脉注射呋塞米20—40mg,也可他利尿剂。 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①由于利尿剂作用较强,对电解质平衡影响较大,所以必须观察下使用,以免发生电解质紊乱;②肾功能衰竭者不宜采用强利尿剂;③考虑心等情况。 4、血液净化 由于毒性强烈或大量毒物突然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导致中毒患者心、肾等脏受损,血液净化疗法可以迅速清除体内毒物,使重症中毒患者的预后大为改观。血的方法主要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液灌注、血液滤过和血浆置换等。 三)中毒后的药物拮抗 1、物理性拮抗 活性炭等可吸附中毒物质;蛋白、牛乳可沉淀重金属,并对粘膜起保护润滑作用。 2、化学性拮抗 如弱酸中和强碱,弱碱中和强酸,二巯基丙醇夺取已与组织中酶系统结合的金属物等。 3、生理性拮抗 生理拮抗剂能拮抗中毒毒物对机体生理机能的扰乱作用,例如,阿托品拮抗有机磷所引起的中毒,毛果芸香碱拮抗颠茄碱类中毒。 表2 特殊解毒剂的应用
1、卧床休息、保暖、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输液和鼻饲以维持营养和电解质平衡。 3、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以预防肺炎和褥疮。 4、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5、中毒性高热必须物理降温,如果没有禁忌症可以考虑同时使用氯丙嗪化学降温。 6、中毒性肾功能衰竭应尽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回复“科普” |
|
来自: 马拉cml37vnyza > 《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