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选择了与美相对的花卉,是想用纯粹审美的画面来满足自身人与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 《无题》 从他的作品看去,为了有效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生命体验与情绪意兴,他一方面有效地将东方写意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传统--特别是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传统融合在了一起。 《返境NO.1》 另一方面还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西方现代艺术家们长期希望解决的若干艺术问题,这当中包括平面化的问题、打破单点透视的问题与变形处理的问题。 《返境NO.6》 毫无疑问,艺术家李强在处理画面时,已经有意识地限制了空间的深度幻觉,使之变成了半立体的状态。 《返境NO.7》 与此同时,光线的表达也被故意弱化了,于是亮部与暗部巧妙地转换成了不同的色彩对比关系,作品也因超越现实而具有审美性和抒情性意味。 《返境NO.9》 画家的作品给人以外形流动、色彩含蓄、景象朦胧、笔意恣肆的感触。 《返境NO.10》 他能够十分自由地处理好形自身、形与形、形与背景空间的多重关系,并将不同的色彩有效地统一起来。 《返境NO.11》 他能借助绘画的二维空间表达出时间的因素来,不光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让人体会到了艺术家作画的前后过程。 《返境No.12》 他能令画中的每一根线条或每一个笔触与色彩都根据自身的作用,恰当地出现于整体结构之中,就好像一个个音符恰如其分地出现于一首首乐曲中一样。 《返境No.13》 他也强调了让画面自然生长的过程,而这与长期按固定模式进行重复性"创作"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 《返境No.14》 《返境》作品以灰蓝色为主调,即使有冷暖色彩的精心置配,也因为笼罩在朦胧氛围之中的缘故,无论是一枝独秀,还是花团锦簇,其描绘都显得高雅、纯净和悠远。 《返境No.16》 背景是含混的,因为不具体和非场景性,给画家提供了充分发挥晕染技法的余地,把这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发挥到了极致。 《返境No.17》 李强在渲染的空间中特别注意光的表现,不仅造成了进退有致的层次感,而是创造了神秘迷离的感受性。这种雾里看花的景象设置,一方面把传统工笔花鸟的装饰性融解,化作色彩隐约变化的太虚幻境,另一方面又把传统写意花鸟的象征性泛化,变成离距传统道德的生命体验。最重要的是,这种体验是在场发生的,又是具体真实的。 《返境No.18》 李强让笔下的花卉从烟云雾气中浮现而出,其间光的隐现、形的虚实、色的朦胧与清晰,都表达出一种时间体验。 《返境No.20》 在消失与捕捉的视觉感受之中,画家把失落与追寻的文化象征悄然传达给每一位观画者。他想做的是“将遗失的文化感官和体验重新设置在当下,用我的方式指示出一种生命的感悟”。 《返境No.22》 这种感悟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事物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内心倾慕与精神亲和。 《返境No.23》 命名为“返境”,是想在返观传统的途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李强说:“我特别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生存的当下是一个物质主义盛行的现实,物质之重,生命之轻,让我们忽略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本身。” 《返境No.25》 在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生活、美丽与伤痛的矛盾之中,李强有自己作为当代画家的位置,他为“诗意地栖居”而“终日劳作”,艺术给他的报偿,是观者在作品前缓缓升起并充溢于心的悲戚与欢欣。 《返境No.30》 李强把中国花鸟写意画的造型特征、留白方式和流畅笔法运用到画面,同时具有经典油画浑厚华滋的韵味。 《返境No.33》 李强生于1962年 198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 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