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小雀斑雷德梅因真是个很帅的人,那种不同于保罗沃克或者开花布鲁姆的帅。 我犹记得镜子前他柔顺舒展的棕黑色发丝,身穿纯黑大氅,内饰以条纹西装、硬领衬衫和灰亮领带的镜头。 一张本·卫肖的脸,竟穿出了马龙·白兰度的感觉,man得就像美国黑帮电影里,那个最闪亮却永远不动声色的老大。 在《悲惨世界》中灵光一瞬,《万物理论》中霍金再现,《我与梦露的一周》里是个刚放出大学的青头小子。 我记忆中所有有关他的镜头,从未有一个显示出如同那一刻的雄性气息。 然后仿佛是为了对比鲜明,导演就在下一刻,让他脱光了所有绅士装束,在身上比划起了,一套深蓝色蕾丝晚礼服。 我从生下来就自带一身能戳死人的直女属性,这一刻的心情如同一颗扭转了三千六百度的麻花。 丹麦女孩 The Danish Girl(2015) 导演: 汤姆·霍珀 主演: 埃迪·雷德梅恩 / 艾丽西亚·维坎德 / 本·卫肖 ![]() 8分(豆瓣) 丹麦女孩 2015-09-05(威尼斯电影节)/2016-01-01(英国) 119分钟 剧情/传记/爱情 (戳上面直接播放) 这样一个高大挺拔,器宇昂扬的男子,忽然褪下了他值得称羡的西服套装,告别让女孩为之疯狂的肩颈线,让身体里阴柔的女性气息泛出皮肤。 他终于发现自己并非一个男人,上帝你怎么搞的,就这样草率弄错了躯壳,给我一个女性灵魂。 艾纳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选择正视自己性向的变性人,1926年的哥本哈根暂时没有给他一个做回女人的机会。 风景画家艾纳带着他的妻子肖像画家妻格尔达,前半生因为世人仰慕而享尽荣光,后来尝试变性手术,却让下半生结束在一条自怨自艾的圆梦路上。 格尔达也许后悔让丈夫在自己的肖像画中尝试女性扮相,如果没有那次自作聪明的变装出席,二人也许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相安无事的余生。 艾纳说,不你只是释放出了莉莉,她一直都在,我假装了那么多年的男子汉,是时候改掉这个错误了。 娘炮在这部电影中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词,但变装以后的小雀斑真的很娘。 可能因为刚刚开始学做女人,他身体僵硬,面部抽搐,穿上女性的衣着看不出一丝灵动,尽管尽了全力,我也很难说出一句好看。 比起《霸王别姬》里张国荣的飘逸美貌,他太生疏了。 程蝶衣戏台上浓妆艳抹,戏台下清汤寡水素面朝天,却美得魂飞魄散,这可能就是命里带的。 小雀斑天生直男,气质硬邦邦,要全副身心投入一个女性的世界,即使贵为影帝也要照本宣科一段时间才行。 有人说,《丹麦女孩》里的他有点忸怩作态,肢体别扭,一点也不温婉柔美,我表示赞同,但不得不想到,这部电影是为了让人感到愉悦吗。 变性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丹麦是比现在更为异类无数倍的存在,一旦这种特质被发现,对自身的心理和生理而言,不失为一个沉重打击。 自我的觉醒,社会的接纳,身体的更正,伴侣关系的维系与重建,都成了人生主要矛盾。 意识飞快变换,如掀开新世界大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生疏与隔阂的,怎么可能流畅圆满,毕竟谁也不是程蝶衣。 我想面对这种尴尬情景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会立刻接受现实,怀疑和认可交织成一场认知的阵痛,他们方方面面的剧变就和艾纳本身表现出来的迟滞,探索与发现啊,怎么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这些忸怩做作,于我而言均是可以原谅的。 我感到艾纳的幸运在于,他有一个心领神会的妻子。前半生是他的爱人和美术指导,临走前又是他的知己和最佳性别顾问。 这中间的猜疑、震惊、遗憾,她都一一经历,到后来的绝望甚至有点相依为命的意思了,也不抛弃艾纳身体里这个柔弱的莉莉。 艺术家果真比常人更能领会自由的要义吗。 艾纳的幸运还在于,刚一扮作女人,就被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爱上,而且汹涌如潮。 除了最初的发现外,本·卫肖饰演的亨瑞克·桑达尔主动而果敢,是唤醒艾纳女性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说句题外话,这片里的他好阳光。 与女人的爱,与男人的爱,对自己的爱,对身体的怨恨,对艺术的痴迷,粉丝的狂热,这世间滋味他一一尝遍,临走前只剩一个温柔女人的梦想。 戈达尔一度遇到令她极为心动的人,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他是艾纳小时候的玩伴,曾经“亲了他一口”的阿吉尔,扮相极像普京。 一个性别认同牵扯出每个人的不解犹疑。 但是艾纳勇敢纠正上帝的错误,但时代限制医疗手段毕竟落后太多,走下手术台后他只在蓝天下停留了短暂片刻,便永远合上了太阳花般的眼睛。 片尾她回到了艾纳出生的地方,在画布上,他总是反复涂抹那一幕。死亡有什么可怕,我爱的毕竟是自由。 ![]() 8分(豆瓣) 丹麦女孩 2015-09-05(威尼斯电影节)/2016-01-01(英国) 119分钟 剧情/传记/爱情 (戳上面直接播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