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克:“马克龙主义”与中法关系走向

 安然如狮 2017-06-15

编者按:陆克(Philippe Le Corre),针对马克龙政府时期法国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挑战以及对外政策取态做出了前瞻性分析。原文来自大公报。

马克龙的胜出进一步遏制了欧洲极右政党上位的趋势,不过他对法国政治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愿景能否实现尚有待观察,他的外交部署也才刚刚起步。在本次访谈中,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与欧洲中心”访问学者、欧洲事务专家陆克(Philippe Le Corre),针对马克龙政府时期法国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挑战以及对外政策取态做出了前瞻性分析。

面对新的改革挑战

在当下的法国社会,国民阵线的政治能量如何?在这次选举失败之后,又会对法国未来的政治氛围产生怎样的影响?

陆克:在这次大选之后,国民阵线并没有从法国政坛退场,它拥有的选民基础也依旧存在。从2002年至今,国民阵线的崛起是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经济全球化对社会福利分配、就业等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让民众日益不满,近期恐怖主义也在法国乃至欧洲蔓延,民众对传统建制派政党执政乏力感到普遍失望。

不过,当前“国民阵线”也正面临来自内部的挑战:首先,国民阵线的领袖马琳.勒庞如同她的父亲在2002年的选战结局一样,被证明难以当选国家领袖。其次,勒庞家族内部正经历动荡,国民阵线议员、马琳.勒庞的外甥女玛丽安.勒庞(Marion Maréchal-Le Pen)与党内高层政见不合,决定放弃议会席位的连任角逐。在六月中旬的议会大选中,国民阵线的候选人会在第二轮投票中面对来自马克龙的前进党(LRM)以及传统建制派共和党候选人的竞争,后两者就很可能击败国民阵线的代表,使得国民阵线进一步丧失议会席位。

在目前的法国公众眼中,马克龙的形象如何?他能否有能力凝聚法国社会内部不同立场人群的共识,推动法国社会经济改革?

陆克:与其说马克龙是“自由主义精英”,不如说他是目前法国正需要的领袖。马克龙奉行的中间派思想是“无论政治派别、任人唯贤”,这一姿态在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其实是很不寻常的。目前,民调显示马克龙享有62%的支持率,与2012年奥朗德就职时61%的支持率相当,高于2002年希拉克就职时59%的支持率。

从大选电视辩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龙善于辩论并且准备充分,而勒庞则对经济改革方案细节知之甚少。在五月底的NATO峰会和G7峰会上,马克龙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这对于一个年仅39岁的“政坛新秀”而言已经算是成功。在第二轮大选中66%的选民支持亲欧盟的马克龙,也证明了目前法国社会并不热衷于退欧,更不会脱离欧元区。“打退欧牌”正是勒庞竞选策略中的主要失误。目前,法国民众在经济全球化议题上的分歧更大,因为尽管法国市场日益开放、大企业业绩攀升,但一些法国民众并没有从中受益。这是马克龙政府亟需面对的议题,亦是他能否被选民认可的关键。马克龙需要将精力集中在国内治理上。

在相当程度上,马克龙与勒庞的竞选纲领都不限于单一政治阵营,例如勒庞虽然率领极右政党,但她的经济政策理念更倾向于左派。马克龙与勒庞的对决是否意味着法国传统意义上的“左─右”政治光谱划分方式正在被“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理念对立所取代?

陆克:勒庞的经济政策纲领十分混乱,难以服人。如果法国真的离开欧元区,法国金融环境将会蒙受灾难性影响,这会显著影响外国在法国的投资。与之相比,马克龙不拘泥于政治派别,广纳贤才的思路正是法国当下需要的。建制派政党在过去往往一直加剧政治阵营之间的对立,但马克龙则唤起人们对法国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认同:法国应当在欧盟、欧元区内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在国际舞台展现领导者的形象。法国人民对此也产生了共鸣。勒庞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情绪则容易使人们忽视了一个现实:法国需要在国际社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而非退缩至国界背后。

从法国的视角来看,中法关系发展的现状如何?法国政府、商界和民众对中国的观感是怎样?

对华政策会有连续性

陆克:法国民众对中国的观感基本和其他欧洲国家公众类似。长期以来,公共舆论中的中国形象往往被“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摩天大厦”以及各种中国在欧洲宣传的“双赢”话语所充斥;遗憾的是,现实并非完全如此。那些频繁到访中国的社会精英或许会对中国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法国商界依旧对中国抱有信心,不过不少公司都反映他们难以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在政府层面,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崛起态势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一变化会影响各国对中国的认知。不少欧美国家都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抱有顾虑,因为世界局势演化不再由西方主导。

马克龙似乎并没有长期从事外交事务的经验,他与中国的互动也尚且有限。我们应当对马克龙政府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抱有怎样的期待?

陆克:马克龙在奥朗德政府时期担任了两年经济顾问、两年经济部长,这一经历已经超越了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在担任经济顾问期间,马克龙参与了主要经济峰会过程中的法国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担任经济部长时他也频繁出访。马克龙在外交领域上或许不如专业外交人员经验丰富,但他的内阁中有一批极富外交经验和战略眼光的幕僚,如法国前驻德国和欧盟大使、现任外交顾问Philippe Etienne,以及曾担任法国防长、现任外长的Jean-Yves Le Drian等。值得留意的是,现任法国总理Edouard Philippe在担任勒阿弗尔市长时,曾负责举办年度中欧商务会议,与中国有直接打交道的经验。因此,马克龙政府的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应当会与前任政府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鉴于马克龙自身对自由主义经济秩序的认同,我们会否期望未来法国在各项跨国、跨区域经济倡议上与中国展开更密切的合作?

陆克:经济全球化对法国民众而言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不少法国人都对经济全球化持负面印象,马克龙也需要将此纳入政策考虑。须知,法国有强烈的叛逆政治文化传统,不少左翼人士反对开放国界,对进一步拥抱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持保留态度,因为那意味着“法国模式”的终结。应当说,欧盟是适合法国的国际合作模式,法国需要在其中更多地与其他关键国家协调合作,尤其是德国。

在英国退欧之后,法国和德国携手可以重新塑造欧盟。以上种种愿景在未来有望进一步明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欧洲会变成一个任由外国机构、企业或个人前来施加影响力的大陆,欧洲人也不会接受这样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