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辑 ▌我刻“曼生十八式”鸟虫篆组印

 秦岭之尖 2017-06-15


在清嘉道年间,以著名书法篆刻家陈鸿寿为中心的一批文人、画家和当时紫砂艺人的合作,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陈鸿寿以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完成了众多壶式。由杨彭年兄妹制作成型,加上陈鸿寿自己在壶上的题铭或绘画,将文人化的审美观念与艺术趣味更为深入地融注于砂壶的创作,进一步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与审美价值,陈鸿寿与杨彭年的合作尤为引人瞩目,他们所设计创作的紫砂壶被称为“曼生壶”,历代文人与紫砂壶收藏家得之皆珍于拱壁,而陈鸿寿以艺术家身份对紫砂壶创作的深度介入,也成就了紫砂壶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曼生十八式”也由此被后人津津乐道,并引以为传奇,陈鸿寿更以此闻名于后世,有关曼生壶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而在曼生之前紫砂壶造型大都承袭前代造型,陈陈相因,无甚变化。而陈曼生创造了一批新的款式,一改昔日繁琐、守旧、题材狭窄的局面,使之简洁、明快、面目一新,不愧为茗壶造型史上的一次创新。

 “曼生壶”最主要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其次是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一般来说,“曼生壶”在样式上都有不同的题识,因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所以人们把陈鸿寿参与设计刻制的壶称“曼生壶”,总计有十八种之多,统称为“曼生十八式”。“曼生壶”在样式上都有不同的题识,壶身书画的刻制,用刀大胆,笔画方折,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

鸟虫篆印起源于春秋战国,盛于二汉,复兴于明清,鸟虫篆印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即被人们重视,二汉以后,篆书一度普遍受到冷落,从实用文字中逐渐淡出,明清时期是书画篆刻艺术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钟爱与追捧,鸟虫篆印作为古代篆刻艺术中的活体标本重新登上艺术舞台,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给足了人们欣赏把玩的艺术功能。

开阔的笔域与刀势,精致的点画以及丰满的气韵给予鸟虫印线条力与美的震憾,书法线条的神采、性情、韵致均靠钢刀律动有致的“渐修”与“顿悟”获得。篆刻创作中刀法与字法、刀法与章法的关系,用刀是核心,如果去掉用刀的这个核心,仅存字法与章法的作品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是一件书法作品罢了,所以,用刀在篆刻艺术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用刀也是篆刻艺术生命之所在。精巧果敢的用刀能让作品产生险劲、率意、并古韵盎然,也能让作品气息鲜活灵变。白文鸟虫篆印以流转劲挺的冲刀为主,下刀应稳、准、狠、健,注重刀法的多样性与字法的灵活性,这样才能使线条在单一中又具有汉玉印的清刚与敦厚;朱文鸟虫篆印寻求生动变化的字体设计,更加注重刀法的冲、切、披、削,使转多变,让线条间的粗细变化衬托出朱、白间的视觉效果。篆刻家基于对鸟虫篆印的深刻理解,通过灵变飞舞的刀法将恣肆腾挪的线条转化成一种精神意象,而不是仅仅表现对象的形体。

鸟虫篆印的文字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传统的高度提练, 对艺术的熔冶,是意与象浑融的产物,我们力求在创新的逼迫下清洗掉那些传统的不足痕迹,尽力寻找自己的感觉,这是一条十分艰辛的道路,历代成功的篆刻家都是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同时创造确立自己面目的,错银镂金、玲珑艳丽,徒有外表的精致,缺少审美情趣与美学内函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朴实流美、闲雅率真、格调淳古、幻变飞动,大气宕豪才是鸟虫篆印的精神内美。

这次,我以鸟虫印的形式创作了“曼生十八式”中最经典的十八式,反复设计,五易其稿,前后经历二个月终于完成。

曼生十八式:“石铫”、“却月”、“饮虹”、“横云”、“匏瓜”、“葫芦”、“合斗”、“汲直”、“合欢”“春胜”、“圆珠”、“方壶”、“百衲”、“古春”、“天鸡”、“镜瓦”、“乳鼎”、“棋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