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儿童应是老翁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其《回乡偶书》一诗,朗朗上口,童叟无欺,作为名篇经典,传颂至今。
原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历来释义:我从小离开家乡年老才返回,我的乡音没变头发却已稀疏。家乡的儿童看我是远方的客人,他们笑着问我从何处来。
其中,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被一直解读为家乡的儿童看到贺知章,笑问他从何处来,可能不符贺知章创作时的意境。试想,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已八十六岁高龄,距他36岁中举进京,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京城已成故乡,出生地反而成了他乡,虽然口音未变,贺知章带领一行人,回到杭州萧山,除了他本人讲着夹杂着乡音的京腔,其他人应是一口京腔,贺知章说着京腔的方言向老家村中的儿童问路,儿童们盘询他,你来这里找谁?实属平常,根本没有诗中转折惊愕的意境。
还原贺知章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贺知章与对方见面问路场景,应是贺知章告老还乡,回到家乡,五十年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贺知章向路人打听,回自己老宅的路怎么走或查询子侄辈情况,但是对方却问他是哪里人?这里,贺知章并非看到谁逮住就打听,问询对象应是有所选择。我们想到农村,去打听某某某或谁谁家,特别是五十年前的谁谁谁!是找成年人打听,还是找儿童问讯,最起码要找一个已懂事的人打听才是常理。贺知章找的应该也是成年人,最好是能了解当地掌故的老人,毕竟是五十年前的人和事,结合诗意,他应是看到一老人,觉得对方像自己儿时的玩伴,故才向其打听,但对方却已认不出他,却反问你是从那里来的客人?经过贺知章的详细介绍,贺知章证实自己向其打听的老人,果真是儿时的玩伴,诗意欣然而至,才有下句“笑问客从何来”,意味深远。不然,杭州萧山儿童,看到一问路老人,问其从哪里来,找村里什么人?很正常。应是贺知章问讯问到儿时玩伴,而毛须俱白,同是八旬老人竟然认不得他,才引发贺的长嘘感叹,老了老了,这才是真正的回乡偶书的原因!
最新译文:我从小离开家乡年老才返回,我的乡音没变头发却斑白稀疏。问讯问到儿时的玩伴,他却笑着问我从何处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