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膏滋方传承与临床运用心得

 昵称11634697 2017-06-15

“膏”,是一个多义字,在我国传统医学所论“膏滋方”中的“膏”字,有膏泽、滋濡之义。业师秦伯未先生在《秦伯未膏方集》提出:“膏方者,博雅润泽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多数膏滋方的所选药味,会多于一般的汤剂。故秦先生认为,“??膏方之集合多种药物,面面俱到,一齐着力。故天下惟混合物最合于身体营养。”这也说明,中医在治疗八法中颇多应用的“补”法,对于某些病证选用膏滋方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只是防病、治病,对于“治未病”和人体保健、增强体质等,尤宜加以重视。膏滋方主要盛行于南方各大、中城市,北方能制膏剂的药店不多。


对于膏滋方的临床应用,早在《灵枢·痈疽》篇即有用“豕膏”冷食治疗“猛疽”(“痈发于嗌中”)的载述,但从秦、汉迄唐,传留于世的膏滋方很少,到了宋、元时期迄今,膏滋方的防病、治病不断地丰富、充实,其中如琼玉膏、十全大补膏、紫菀膏、益母膏以及《古今医统大全》中的地黄膏等,秦先生经常用以加减临证治病。1929年,秦先生曾著《膏方大全》,阐述膏滋方的临床效能、药用剂量和配制法、煎服法。他用膏滋方经常主治的病证包括咳嗽、痰饮、咯血、头痛、眩晕、耳鸣、痞满、瘕聚、痿证、痹证、失眠、便秘、遗精等病;妇科则如经、带、产后及不孕等。在保健和“治未病”方面,他对调补气血、肝肾(特别是肝肾亏虚、肝脾失调??)尤为专擅。

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秦先生让我学习古方膏滋方的第一方是“琼玉膏”,他认为,此膏从主治、药物配伍、剂量和膏滋方的制法等较为完备,为近现代的膏滋方提供了示范作用。琼玉膏为宋代洪遵《洪氏集验方》引述申铁瓮的治疗方剂,处方如下:高丽参24两,生地黄16(捣汁),茯苓49斤,白蜜10斤。先以地黄汁同蜜煎沸,人参、茯苓(各为末)和匀成膏。每服一二匙,早晨温酒或开水化服。此方功能养阴润肺,治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迄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将此方另加沉香、琥珀二味研末,方名不变,主治虚劳干咳,喉中血腥,胸中隐痛。秦先生常用此方加味辅助治疗肺结核。


咯血

某患者6年前得咯血,迩因醉酒劳力,痰中带红点或丝,咳嗽不繁。胸懑气短,头胀觉重,脉濡滑数,投清气宁络,即告平静。夫肺为娇脏,不耐邪侵,阴分亏耗,湿热熏蒸,清肃失司,湿邪无权,势必旧创复发,为拟益肺固金、清胃扶正,佐以滋肾平肝,使子母得生养以助。膏以代药,方候明正。西洋参(另煎,冲)一两,细生地三两,人参须(另煎,冲)一两,怀山药三两,北沙参一两(重蜜炒),白术一两五钱,麦冬(冬心)一两五钱,茯神三两,杏仁三两,黄芩一两五钱,川贝母二两,玉竹一两五钱,竹沥半夏一两五钱,连翘一两,燕窝三两,侧柏炭一两五钱,海蛤壳四两,生薏苡仁三两,藕节三两,玄参一两五钱,黄芪三两,煅石决仁四两,橘白、橘络各一两,炒池菊一两五钱,阿胶四两,枇杷叶膏八两,冰糖八两(《秦伯未膏方集》。


崩漏

施某,1939年。经年崩漏,肝肾大虚,素禀胃寒,中气不振,每值风阳升动之令,晕眩辄发。若遇寒冰肃杀之时,咳嗽即起。血枯于内,则腑行燥结;痰蕴于中,则舌苔白腻。滋肾以养肝,健脾以和胃,乃探本求源之治,亦奇恒揆度之长。膏以代煎,方候明正。人参须(另煎汁收膏冲入)30g,黄芪皮90g,白术45g,茯苓90g,炒熟地黄120g(砂仁18g),山茱萸45g,制何首乌90g,玳瑁45g,当归90g,生白芍45g,蒺藜90g,炒白菊45g,法半夏45g,桑叶45g(水炙),黑芝麻45g(捣,包),杏仁90g(去皮尖),川贝母60g,陈皮45g,侧柏炭45g,柏子仁90g,炙款冬花45g,乌贼骨90g,煅牡蛎145g,龙眼肉180g,核桃肉180g。上味浓煎两次,滤汁去渣,再加驴皮胶120g,龟甲胶120g,冰糖250g,文火收膏(《谦斋医案选编》)


以上两例,均属秦先生擅治的病证。关于案一,他曾告称:20世纪的30-40年代,上海的肺结核发病率高,患者体质虚弱、咳嗽带血者颇多,秦先生往往用紫菀膏(见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化入虚劳咳痰、咳血治法。根据患者证情实况,或作汤剂施治,或作膏滋方缓图。秦先生比较重视要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联系当前,对结核病结合中西医治疗,确能提高效验。至于案二,则是一例虚中夹实的崩漏证,秦先生主张标本同治,故此方既补脾胃,也有平肝和胃、宣化痰湿之品。秦先生指出,此案不宜纯补,而应以平补为主要法则。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刘某某,男,67岁。慢性咳嗽10余年,医院诊为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经治乏效。其咳嗽一般在夜间加重,兼有少量黏痰,经常觉咽干、胸闷,腑行亦欠润畅。其脉沉、微数而滑,苔浮腻、舌面少津。治宜养肺阴、止咳、化痰、降气,兼调腑行。处方:北沙参120g,天冬、麦冬各90g,紫菀120g,款冬花90g,杏仁90g,川贝母80g,百部80g,海蛤壳80g,姜半夏60g,桑白皮60g,前胡100g,黄芩80g,紫苏子100g,枳壳50g,木香50g,大黄40g。上药共煎浓汁,用大鸭梨汁1kg,白蜜200g,阿胶120g,徐徐收膏。每服12(1215ml),加开水适量调服,每日2次。


阳痿、遗泄

某亲友方君之子,年近40,主诉多年来体质衰惫形体怯冷,易感风寒,卧则多汗,每年外感多次,患者自诉有肾虚腰楚,势勃(指阴茎勃起)为时甚暂,入房每易早泄,右侧足后跟痛,阴囊、睾丸部颇有凉感,腑行亦欠润畅。其脉沉濡、右尺虚伏,苔白、微腻。治宜补肾益精、温阳固卫,兼以润腑。患者恶服苦味汤药,遂以膏滋方缓图。处方:熟地黄120g,陈皮40g,山茱萸60g,牡丹皮50g,山药80g,肉桂30g,制附子60g,枸杞子80g,菟丝子80g,当归80g,鹿角胶80g,蛇床子60g,沙苑子80g,金樱子80g,补骨脂80g,阳起石80g,淫羊藿80g,火麻仁120g,生黄芪100g,防风60g()白术80g,桑寄生80g。上药浓煎两次,滤汁去渣,再加阿胶150g,蜂蜜120g,冰糖250g,文火收膏。每服1215ml,开水挑化温服(或淡盐汤送服)


上述两例,一例为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在一般的溯因、辨证、辨病、立方遣药的基础上,比较重视滋养肺阴,特别是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阴的匮乏十分多见。例二的膏滋方,实际上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和玉屏风散的加减方,患者在长期服用后体力增强,症情亦见明显减轻。


文章来源:《膏滋方传承与临床运用心得》选自《中医杂志》2010年12月第51卷第12期  作者:余瀛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