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生导学

 老沈阅览 2017-06-15
   朱林兴

  书生驾鹤西去的那天,我正好不在国内,回国后才得知,甚为遗憾。
  书生全名叫朱书生,小名“毛羽”,属虎,长我5岁,是西隔壁邻居家的孩子。那年,村上连他在内共出生了5只“老虎”,3雄2雌。与其他4虎相比,书生的名字最文气。他母亲虽大字不识一个,但由于早年码头跑得多,曾在富人家当过保姆,见多识广,所以给她儿子起了这个名字,希图靠书包翻身。小名“羽”同出此理,羽者翅膀,鹏程万里,至于冠之以“毛”,那是村上习俗,凡小名带狗带毛者,寓以深爱,破邪气,保孩子健康。书生长得仪表堂堂,温文儒雅,十三四岁时已身高近一米六,俨然是个大人。他学习成绩优秀,从小学到大学都当学生干部,村人都看好他前程。
  书生上学早。1950年,我虚龄9岁还失学,他已经在读初中了,比我先上学7年。这年9月的一天下午,他骑着崭新的自行车放学回家,见到我背着满满一筐草,走路速度慢得像蜗牛爬,便立即下车,急忙把我那筐草装在他自行车的书包架子上。他边推车边问我:“9岁了为啥不上学?”我三岁丧父,母亲是文盲,她整天忙干活,顾不上让我读书,所以,我只知道割草。书生平时很少串门,这天晚上却特意来我家,劝母亲让我去上学。他口才好,很快说服了母亲。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求学之路。
  我读一年级时,有个相邻的赤膊兄弟叫全生,比我长2岁。全生智商不低,手脚灵巧,什么农活他一学就会,什么玩具他瞄一眼,就能做出来。他13岁时扎的草鞋,扎实、舒适,他翻地整畦也不比大人差,村上大人都佩服他(我相信,如果当年不是他父亲相信封建迷信,耽误病情而致他早夭,后来他一定会成为种田高手)。但是全生心不在读书,觉得太苦,不用功,所以学习成绩很差,是全校出名的留级生,我小学毕业时他还在读三年级。我曾一度受到全生的影响,学习有点偷懒。有个星期天,书生把我和全生找去,根据课程进度,他出了语文算术各十道题考我们,结果我刚及格,全生几乎吃鸭蛋。此前书生考过我们多次,我的成绩总是优秀。他感到惊讶,问我:“这不像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偷懒了?”他知道我买不起铅笔,便说:“以后每两周考一次,满90分奖一支铅笔,满分奖三支。如果连续两次不及格,那我就不理你了。”人要脸皮树要根,经他这么鼓动,我立马振作精神,克服懒学缺点,步入了学习正轨。
  见我成绩稳步上升后,书生又对我提出新要求。有一次,他问“东西”一词怎解。我就按照老师上课时教的说:“东西就是物件,或者指人,或指小动物。”我满以为书生给我打满分,谁知他只给我打了及格。他说,你的回答没有错,但是你没有回答“东西”这词是怎么来的。他给我讲了有关“东西”来源的看法,他说:“物产四方,所以可以用'东西’一词来代表。”他还给我讲了一个有关“东西”的历史故事:南齐时有大臣对齐武帝说,称皇上为“万岁”实在是空话,一个人是不可能活上万年的,我祝愿陛下活上百岁。武帝回答说:人生百年难得,但只希望得到百件东西,却是可以办到的。这是用“东西”来指代物品的最早记载。我听得津津有味,问他:“你怎么知道得那么多?”他说,前者是他的拓展理解,后者是读历史书所得。这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明白“学海无涯苦作舟”才是问学应有的态度。从此,我学习上不再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力求举一反三、寻根刨底。记得小学六年级上语文课时,老师要我们举例说明汉字的一词多义。经过认真思考,我举手发言,以“道”字为例说了五个涵义(道路、方向、明白、观点、主张等),获得老师高度评价。书生还经常将他学到的新鲜知识特别是生物学、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告诉我,不但让我感到新鲜,也弥补了我家穷无藏书,或经常忙于割草少读书的缺憾。
  我和书生,论年龄,他大我小;论辈分,我是他叔辈,我们亲密地互呼名字;学业上,他先入门,是我的师长。书生上大学后,由于他住读在校,学习任务重了,对我学习的过问难比以前,不过,直至他去世,我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我对他很尊重,我的女儿尊其为“伯父”。
  现在医院大堂里都设有导医,为病人提供挂号、索取检验报告提供帮助。其实,一个人在一生的学习道路上,也贵乎有人不时地像导医一样为其助学,这人或是家长,或是老师,或是好友,在我,书生是童年时最重要的伙伴,更是我启蒙阶段的优秀导学。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尽管他已去世20多年,我至今深深怀念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