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人心磨成大圆镜,光明普照,而自身无动无作|婵琴

 真友书屋 2017-06-15



“人心里会有苦,大多来源于对物质的执着与欲望,得不到控制,它会让人犹如陷入巨大的虚空与痛苦,伴随烦恼不断。对于主张物质生活的人来说,他们评判一个人生活好坏、成功与否的标志,往往与财富多少、服饰奢华与否、山珍海味不断……诸如此类的表象呈现有关。”在一个课堂上,四十多岁的老师谈论物质对人的影响。


他穿着朴实,面相庄严,言语得体。整个人看上去非常的正直、坦荡,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淡然与平和。他掌管着一家良知国学院,报名学习的人多是当下各行业的企业家,他们拥有大量的财富、丰盛的家产,却总是莫名的焦虑、痛苦,对精神追求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那天,听完课后的傍晚,我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矛盾不断的话题。


我总是以为,在个物质泛滥、国民经济不断提升的时代,只要稍微努力,自己想要的物质,基本都能得到满足。而且,人对物质的需求,总归有限,只不过由于人的欲望和执着不断放大,它会像一个无法填补的空洞。


见过一对富有的夫妻,他们家拥有四辆豪车,两栋别墅,其中有一间在海边,长期闲置。还有公寓几间,奢侈品无数。他们家里的家具摆设全部是国外进口,大到沙发小到摆钟,极其奢华,有品质。但你在他们家中看不到一个像样的书柜。所有大的物质享受,让他们着迷,成为了一味追求的对方。后来了解得知,他们早期经历过生活的贫穷,之后无节制的以财富追求为信仰。


一次,享尽世间荣华富贵的妻子,因为炒股让财富在一夜之间缩水,懊恼不止的她,逢人便说:“我现在最大的痛苦是,物质太多,内心空虚,怎么才可以让生活变得丰富、有趣起来?要不然我还得再去炒股。”


物质一旦成为追求和依赖的全部,我们很容易为了物质而生活,成为生活的奴隶,幸福的傀儡。而物质给人最直接的反应,它是无常的、难以恒久、也是易变的。如水蒸气般,来去都快;它只是一种生活的需求,或者说是工具,不应该成为手段、目的,又或者人生全部的追求与意义。


只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很多的人,习惯将追求物质变成手段和最高目的,他们竭尽全力,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和精力,最后却落得虚空和痛苦不断。


所有的身心疲劳,人心斑杂,缺乏冲和弘毅的气象,大抵是我们长久的困局于名利僵索,致使时日也变得干枯黑暗。


我所能想到的,平衡物质欲,唯一的办法是:学会清心寡欲、澄亮平和,抵达简素生活。这应该才是生活最终的本质。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人要把心磨成一片大圆镜,光明普照,而自身却无动无作。”


人在得到物质满足后,追求精神,会让人心向阳,无所非分:比如对艺术的美、探索人性、觉醒自我、有所信仰(并未是宗教)……它们应该才是我们最终生活的目的,它抵达人生的真相、回归的也是人性的真实,是对内心的皈依,是从“小我”到“大我”到“无我”,这样一个不断觉擦、醒悟的过程。


它削弱了欲望无底洞,也滋养了我执后的开阔与宏大。


当精神真正皈依于自我和内在时,它能让我们的心打开,变得更大、更宽、更有力量。因此它是恒久、鲜活的。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变得规律而坚固的时候,他基本上能给人带来稳定的心绪、积极的能量、冷静的归属感。


我们活在世间,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与其执念和追求无底洞的物质,不如过早的让自己进入一种精神生活的状态,不断发现生活的美与真实,尽量的简化自己,让生活从容。


叔本华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痛苦,在需求得到满足时会陷入无聊。这应该也是物质在未曾得到,及得到后给人最直接的观感。


一个人若一味“轮陷于名利物质,与世沉浮,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是因为没有源头活水”;而一个人在物质得到基本保证后,追求精神生活,放弃那些虚无缥缈的贪念,或许能够更加真实的靠近,抵达自我。最后让灵魂也能如莲花一样绽放,让人生如静水深流。


在这个叫嚣扰攘、物质繁盛的时代,我们缺少的或者不再是一碗鲜美的汤羹,而是某种无形的人间食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