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文章的结构、行文与用语【新媒体写作19】

 冬天惠铃 2017-06-15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言: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选自《剑南诗稿·文章》

其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堪称佳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同时也经常被用来说明写文章的道理。

这句话究竟在向我们传达什么呢?

从下面两句“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君看古蠡器,巧拙两无施。”可以看出,陆游首先认为,文章本来就不是人工雕琢的,乃天然而成,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得到的。好比上等的美玉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接着,他以古代的青铜祭器作比方,指出作品原先的精巧和笨拙都不能改变,形象地说明“文章本天成”的道理。

陆游自己的诗歌创作,是不是这样呢?

示 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一首妇孺皆知的《示儿》,写得情真意切,俨然跟自己的儿子对话,亲切自然。

不像李白、杜甫诗那样雄奇莫测,他的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即使是七古也不例外。

他擅长的诗体是七言体,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着称,刘克庄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惟村诗话》前集)。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致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你看,陆游正是“文章本天成”的实践者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这一首《咏梅》是不是读起来清新自然,毫无做作之感呢?似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心想法本来就是梅花已有的。

唐代李白也主张作品的艺术美应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文章的自然天成,我个人觉得至少会在结构、行文、用语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下面就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对您有启发。

1.结构巧妙自然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集中体现。为了使结构巧妙出众,作家往往苦心经营、匠心独运,可谓是费尽心思。

这样看来,文章结构会不会人为加工的痕迹很重呢?这其实就是佳作与拙作的区别了。佳作的结构巧妙自然,不露刻意安排的痕迹。

你看,《水许传》洋洋洒洒若干万字,可主要人物(108将)出场井然有序,毫无纷乱之感。小说前70回叙述过程中以人物为中介,采用中心人物转换的手法,使情节的发展达到环环相扣的艺术效果。

如对武松与宋江的刻画是穿插式进行的,先讲述宋江私放晁盖、怒杀婆惜,与武松相遇,转入武松的故事,在孔家庄又遇宋江,转入宋江情节,浔阳楼题反诗、江州劫法场。又如鲁智深与林冲的故事套在一起,浑然一体(第七、八回);以杨志为中介,从林冲的描写自然过渡到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主要人物的登台亮相往往由其他人物接引出来,如第三回写史进来渭州寻找师傅王进,结果无巧不成书,打听到了鲁智深,这样,鲁智深自然而然登场。

直到第六回,又遇史进,追叙出他的下落,真是回环往复,组织精巧。

又如,林冲的登场是由鲁智深引渡出来的,即在第七回,众泼皮要看他如何使铁禅杖,他使得正兴起,听得墙外一个官人大声喝彩,于是林冲登场,接下去便转而写林冲了。

这种自然过渡的结构,正是捕捉到了人物连接的种种偶然性以及事件发生的某些必然性,经过匠心独运建构出来的。匠心的背后,是追求精巧而合乎自然。

汪曾祺谈小说创作时,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结构无定式。我曾经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说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林斤澜很不满意,说:'我讲了一辈子结构,你却说'随便'!'我后来补充了几个字:'苦心经营的随便',斤澜说:'这还差不多。'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

”苦心经营的随便“,说的就是文章结构是作家苦心经营的结晶,但同时又显得“随便”(自然),不露痕迹。

2.行文流畅自然

行文是啥意思?打个比方说,好比是“行路”。如果是平常走在大马路上,谁会管你到底是昂首挺胸,还是颔首低眉呢?

可如果是在舞台上,观众对你的走姿就有要求了。如果走得跌跌撞撞,毫无章法,那不笑死人才怪!除非舞台角色需要你这么干。

行文的道理与此相类似。平日里说话,咱们比较随便,只要大家能听明白,怎么方便就怎么说。但是行文呢?要文从字顺,流畅自然才行。

举例来说吧。

甲:刚回来?吃了吧。我去趟洗手间。给我留个座。

乙:不看了。我不去,要去你自己去!

日常生活,两个很熟悉的人之间才会出现类似的对话。可如果不了解前因后果,要听明白这段话,就只能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了。

行文,不但要考虑语句通顺,语法正确,而且要追求上下文语意连贯、文气贯通。行云流水,说的就是行文无阻滞障碍,读起来流利条畅。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节选自张爱玲《爱》

“千万人”与“千万年”形成音节上的呼应;同时,千万人是横向的广度,千万年是纵向的长度,语意相互勾连,共同构建起下文“无涯的荒野”的感觉;其次,“遇见”的意思,贯穿始终。“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都是在说“遇见,同时与“你也在这里”文气相通。

从头至尾,这段话读起来,给人的感觉仿佛是我们自己嘴里一句接一句滑出来的,丝毫没有不顺之处。

行文流畅自然,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感。这也是文章具有美感的一大重要原因。

3.用语妥帖自然

用语,也可以称之为措辞。用语最能看出文章语言的风格与特色。妥帖自然的语言,给人如沐春风、如浴春阳的愉悦感。

辛弃疾的作品,向来以英雄词的豪迈气概著称。读来振奋人心,令人热血沸腾。其词作用语也值得借鉴、学习。这里,以他清新风格的词为例,欣赏其用语的妥帖自然。

清平乐 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低小”一词,看似平常,却把农居茅舍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相媚好”,描绘出了白发翁媪情感和谐、互相愉悦的情态;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很贴切得写出了调皮儿童的天真、可爱,语气中带有几分爱意。

一老一少,措辞用语,体现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内在精神气的准确把握。

鲁迅先生在谈写作时,曾说: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绝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这段话,同样说明了措辞用语要讲究妥帖自然,但凡与所写之事物无关,或者关系不紧密的,统统可以删去。

简省、凝练,何尝不是妥帖自然的一种体现呢?

好文章,结构精巧自然;行文流畅自然;用语妥帖自然。一切都是匠心独运,又能天然去雕饰。如同自然界的天工之作呈现在我们面前,赏心悦目。

愿你的写作也能日益精进。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写作精进人生!余老诗陪你一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