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北欧小国走出来的音乐巨匠格里格!

 KobeChao 2017-06-15

培尔·金特组曲《在妖王的宫中》






从北欧小国走出来的音乐巨匠格里格

当外来文化纷纷扑向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之时,我们如何保留和发扬自己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又如何以自己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之中?聆听格里格的音乐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作者陈岱,原载《世界文化》 , 2006年第五期。



挪威这个北欧小国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叫爱德华?格里格。卓越的成就让他与挪威另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易卜生,同样产生了世界性的重要影响,都为挪威赢得了巨大声誉。两人堪称艺术天空的双子星座,互相辉耀,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爱德华?格里格1843年诞生于挪威的卑尔根。他的父亲是位商人、外交官,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而格里格的母亲在钢琴艺术上很有造诣,家庭环境可谓得天独厚。他从6岁便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并开始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刚刚15岁的格里格,就成为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这里,格里格接受了正规的音乐教育,他又深入学习了作曲理论。探究了西欧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尤其幸运的是他在这里直接受到了肖邦、舒曼等人的影响,格里格既在艺术上得到提高又大开眼界。 



然而这位激情澎湃的挪威青年,很快发现自己与德国音乐的严格限制格格不入。于是不久他便到自由一些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继续深造。事实证明青年音乐家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他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歌曲,并遇到了挪威作曲家李卡尔德?诺德拉克,受到他的启迪。从此格里格开始探索自己的音乐道路。逐渐形成了个人的音乐风格。1864年夏,格里格接触了一位小提琴音乐家布尔,在布尔的影响下,格里格开始关注挪威的农民音乐,并且迅即开始研究和发展挪威的民间音乐。 

1867年格里格创办了自己的“挪威音乐学校”,他把挪威的诗歌谱写成风格独特的抒情歌曲,同时又开始整理和改编挪威民间歌曲。1870年,他组建了音乐协会,到今天该协会已发展为挪威爱乐协会,仍然活跃在本国乃至欧洲乐坛。 



格里格的音乐,通常是既有古典主义的结构形式,又有极富现实主义风格的音调,他将二者天衣无缝地巧妙结合。于是他的乐曲便能与真正的民间音乐美妙而和谐的浑然一体。 

格里格一直保持着自己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洋溢着勃勃朝气,从来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凭借自己过人的才华,泉涌的创作灵感吸纳了各种音乐语汇和创作素材,然后把他们融会成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音乐语言。因而他的音乐独树一帜。 

格里格是集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于一身的艺术家,特别是他卓越的创作成就成为了挪威民族乐派的开山之人。后来的印象主义音乐家也纷纷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养分。 



格里格辉煌的一生,为挪威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而纵观他的一生,以后30年为他的高峰时期。他享誉世界的作品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a小调钢琴协奏曲》、《e小调钢琴奏鸣曲》、《钢琴抒情曲集》10卷,都是格里格留给世界的成功的钢琴作品,此外他还留下了具有挪威民族鲜明特色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以及众多的抒情歌曲、抒情小品。然而格里格一生最为辉煌的成就,还数他的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培尔?金特》原是挪威伟大的文学家易卜生的一部著名戏剧,而格里格当然是挪威民族无出其右的最杰出的音乐家,二人都是19世纪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一流艺术家,两位艺术大师的合作,用现在的话说是两位天皇巨星的携手,真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格里格先是为这部戏剧谱曲配乐。不久,又将乐曲改为两部组曲――共由23首声乐曲和管弦乐曲组成。这一大型管弦乐曲最终完成于1874―1875年间。 

1876年这部交响组曲《培尔?金特》一经问世,便大获成功,赢得各方普遍赞誉,不久这部作品走出了挪威,走向了欧洲,走向了世界。直到如今,世界各国音乐家包括中国音乐家们,一直在不断地演出这一不朽名著。《培尔?金特》获得了全世界各民族的喜爱与赞誉。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 



《培尔?金特》来自于民间传说,讲的是一位农村青年培尔,金特,他性格粗野、鲁莽,满脑子尽是虚无缥缈的空想,培尔?金特品行不端,他诱拐朋友的新娘,还曾落入山林怪物的魔窟,后来他抛弃了未婚妻索尔维格,漂流到美国做起了黄金梦。不久又闯入非洲沙漠,意外地找到大量珍宝,可是好梦不长。培尔?金特又被别人拐骗,最终还是一贫如洗。经受如此坎坷磨折,培尔?金特懊悔不已,终于脚步沉重的重返故乡。可是此时,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而只有他当年的未婚妻索尔维格依然痴心相守,索尔维格忠贞的爱情,拯救了他的生命。戏剧最终是疲惫不堪的浪子培尔?金特依偎在索尔维格身旁,静静地死去。 

双钢琴《培尔.金特第一组曲》Op.46



这部戏剧正是通过主人公培尔?金特所经历的一个又一个冒险故事,塑造了一系列诡异迷离的梦幻境界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实际是在影射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嘲讽人们无止境地追求私欲的作风,同时它也委婉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同时这部戏剧也在讴歌人民纯朴的生活理想与忠贞不渝的爱情。 

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手法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而格里格的配乐又恰到好处地吻合了剧情,更难能可贵的是,格里格的交响组曲《培尔?金特》保留并发扬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这部戏剧能那样深受挪威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格里格的配乐。 

配乐由两部组曲组成。第一部组曲有四个乐章组成:

  • 一为《晨景》;

  • 二为《奥丝之死》;

  • 三为《阿尼特拉舞曲》;

  • 四为《山魔王的宫中》。

每一乐章都由一个主题发展而成,音乐形象和谐统一。

  • 第二组曲以《英格里德的悲伤》开始;

  • 接着是阿拉伯舞曲;

  • 然后是培尔?金特的归来;

  • 而最终以《苏尔维格之歌》落幕。 

这部戏剧中尤以《阿尼特拉舞曲》为人瞩目,全曲伴奏持续了玛祖卡的节奏,而这种持续恰是浪漫主义大师的一个传统特点。从这首乐曲中我们可以看出格里格创作中浪漫主义民族性与个性结合的音乐特征。格里格作为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同时不乏浪漫主义音乐色彩,而在追求表现异国情调时,又时时表露出本民族的音乐特色。 

格里格作为挪威最伟大的音乐家,也作为19世纪世界最著名音乐大师之一,似乎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当外来文化纷纷扑向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之时,我们如何保留和发扬自己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又如何以自己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