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速报丨“信息时代:古史研究的新思路”访谈会在上海举办

 文武不全 2017-06-15



经典古籍库


5月19日上午由中华书局古联公司主办的“信息时代:古史研究的新思路”访谈会在上海静安书友汇成功举办。这次活动的五位嘉宾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张剑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顾宏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钱币博物馆馆长陈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范兆飞教授、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先生,主持人由中华书局古联公司编辑杨德乾担任。《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澎湃新闻的记者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全程采访。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四十余位同学以及部分热心读者作为听众参与了这次活动。



活动第一阶段,顾青总编辑做了主题发言,首先,他介绍了《中华经典古籍库》的基本情况,并着重讲解了模糊检索的意义和操作方法;然后,他对数据库处理冗余数据的模式进行了说明;最后,他强调阅读古籍的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者要对数据库及其检索结果有辨别的能力。

顾青总编辑


活动第二阶段,张剑光教授谈了自己在运用数字产品时的一些感受,他认为数字化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相较于数据库中的版刻书,标点本对于使用者来说益处更大

张剑光教授


顾宏义教授谈到,古人有“童子功”,可以凭借记忆写出引文的大意,而现代学术对于引文的规范则严格得多,这就需要权威、准确的并且可以直接征引的数据库。他接着谈到,在信息时代,数据史料极为丰富,学者在使用时需要辨别,如果查不到史料,则是路径问题。

顾宏义教授


陈江教授谈到了钱穆、陈寅恪等前辈的治学方法,他感慨,我们在信息时代也不能忘却“阅读”,数据库的运用不代表可以放弃对古籍的阅读,我们仍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辨别。在辨别的过程中如果时时都核对纸书是很麻烦的,陈教授说:“如果数据库不能离开纸本就是个悲剧。”

陈江


范兆飞教授在这次访谈活动中说到:“年轻学者不用数据库是不行的。”他结合自身研究的领域,从“冲击”和“回应”两个方面介绍了信息时代背景下,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的境况。

范教授以搜集九品中正制的资料为例子,谈了自身使用数字文献的体验。最后他还向在场的听众着重强调了一点要带着问题去检索,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范兆飞教授


主持人还向大家介绍了《中华经典古籍库》图文对照阅读的功能,并与嘉宾一起谈了分类主题词表以及索引的话题。

主持人在讲话


在这次访谈活动中,四位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前沿问题,对数据库的资源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资源涉及方志、书信、日记、古代文书、简书、墓志、造像记和神道碑等。


活动的第三阶段——互动环节,现场的听众朋友向嘉宾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数据库产品本身的性能、形式以及市场销售策略等,也涉及宗教方面的资源数量问题。参与互动的现场听众还获得了《中华经典古籍库》微信版的使用权限。


听众提问


活动现场


这次活动得到了上海国学新知和中华书局聚珍公司的大力帮助,是“《中华经典古籍库》走进上海”系列活动之一。今后,《中华经典古籍库》还会走进更多的城市,与专家学者和广大的用户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




中华经典古籍库

微信号:jingdianguji

丰富自身文化修养

从关注一个好的公众号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