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棉湖说客 | 潮汕的庙会戏

 信步时空 2017-06-16





潮汕的庙会戏

   鲁迅笔下的《社戏》,通过形象的文字显透出江南的庙会乡土风情。海滨邹鲁潮汕,人文荟萃,办庙会、演社戏的习俗亦由来已久,在唐宋时代达到鼎盛,迄今仍方兴未艾,且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脉络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社”在当时的绍兴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与村落。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潮汕的“社戏”一般有庙会戏、祠堂戏、喜庆戏等,大部分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多是谢神戏和祈福戏:谢神戏一般在农历腊月举办,一年到头了,答谢天神地祇对乡土的庇荫;而祈福戏是在每年开春正月进行,祈求新一年合境平安,人畜兴旺。因此每年的庙会戏的演出,比较集中在农历腊月与正月,当然其它月令也有,如三月廿三的妈祖诞、四月初八的哪吒太子诞等等,几乎是全年持续不断。每逢神道的诞辰,如关帝、妈祖、玄天上帝、风雨圣者、三山国王、城隍、土地等的诞辰,神庙所在的乡村会举办祭祀活动,请来剧团演木偶戏或大戏。这些被奉为神明的,有的是善良美好的化身,如妈祖林默娘、雨仙爷孙道者等,也有往昔时保境安民,于国于家作出贡献的忠臣良将、民族英雄,如潮阳的双忠公张巡与许远,还有包公文拯等等。潮汕人以庙会祭祀的方式寄托着对忠勇正义的先圣前贤的敬仰之情。



庙会戏一般要演上三五天,甚至是十天八天,大的村社有的还请来多个剧团同时“赛戏”。“闹热”的村社人家往往倾巢出动,同时还邀请亲友前来看戏观礼,各户杀猪宰羊,盘飧佳肴,家醅美酒,盛情待客,以戏侑食。邻近的村民亦会闻风而至,游览庙会观看演出,以望沾上人气好运,人员绵亘数里乃至十数里,煞是“热闹”。红男绿女,衣着光鲜;黄发垂髫,怡然快乐,赏灯会看大戏,热闹非凡的景象,恰如陆游诗里所云的:“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在香港地区,每年的农历七月还会举办“中元节盂兰盆会”,其时会请潮剧团前往演出大戏,俗称“七月戏”,通常连演一个月。有的演出对演员的饮食起居还有所要求,如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 “九皇盛会”(也作“九皇斋”)。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每年农历九月都会举行庄严隆重的“九皇斋节”,期间的唐人街更是气氛热烈,新加坡等国家近几年还邀请中国潮剧团前往作文化交流演出,演出日期长达20天,不但要求信众要吃斋,参加演出的演员亦必须吃全素。



由于庙会戏的盛行,潮汕的国营潮剧团与民营潮剧团,一年到头多转战在乡村各地,演个不亦乐乎。笔者从一些剧团的负责人中了解到,一个剧团一年的演出往往超过了200场次。庙会戏在演长连戏之前,一般都得先演出迎神吉祥戏,以博个“好头”,吉祥戏就是《五福连》,包括《净棚》、《跳加冠》、《十仙庆寿》、《京城会》与《仙姬送子》五个折子戏。潮汕有俚谚俗语说:“好头不如好尾”,故每晚的演戏到差不多时,中间要奏动喜乐,由扮演状元、夫人的演员送神回庙,长连戏通常亦以好人好报的大团圆为结局,即是“好尾”。“善恶有报”这些隐含在庙会戏中的最朴素的道理,成为乡人村妇千百年来约定俗成近乎牢不可破的价值趋向,成了维系和裨益于乡民团结的道德准绳。



这些节日庆典,除了庙会戏,通常还有游神赛会,英歌舞、锣鼓队、仪仗队一应俱全。近些年,庙会活动还植入时代元素,潮汕一些地区借庙会同时举办书画、木雕、泥塑花灯、潮绣等传统潮艺文化展览;一些村落组织潮剧票友演唱会,邀请潮剧名家票友同台献唱、互动。丝竹弦乐,民俗风情,将节日装点得更加缤纷多彩,亦增添了浓厚的“潮”文化氛围。在外的乡贤商贾,每逢庙会节日,也多提前回家参加庆典活动,捐资解囊,福泽乡梓。故因此,庙会亦成为连结闾里、敦睦乡谊的脐带,通过演大戏、办展览等活动,传承潮汕民俗文化,传递乡音乡情,增强了对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潮汕的庙会活动,寄予了潮汕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憧憬。潮汕庙会文化在年年岁岁的赓续绵延中,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陈泽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