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伤寒温疫条辨》两感说探讨
2017-06-16 | 阅:  转:  |  分享 
  
中国中医急症!""#年$月第%&卷第$期’()+,+-.,!""#,/01,%&,20,$

·$$3·

清·杨粟山《伤寒温疫条辨》受《内经》中“两感于寒”等有关

内容的思想启发,同时继承了刘河间等医家治温的临床经验,将

“两感”学说引入温病学范畴,不仅较好地阐释了温病的病机特

点,而且指导制定出治温十五方,对后世影响极大,值得我们对

此加以探讨。

!

“两感”的渊源及定义

“两感”之说最早见于《素问·热论》,有“其病两感于寒者”,

“巨阳与少阴俱病”;“阳明与太阴俱病”;“少阳与厥阴俱病”。这

里的“寒”可概括为各种外来之邪,而“两感”病证显然与按六经

传变、由表入里的外感热病一般传变规律不同,是表里两经同时

受病,病情重,预后差。杨氏引申其义,提出“两感”的定义为“表

里俱病,阴阳并传,谓之两感,乃邪热亢极之证”。这与表里同病、

合病、并病等概念是有区别的。表里同病乃指患者既有恶寒、发

热、头痛等表证证候,又有胸满、腹痛、腹泻等里证证候,而“两

感”虽从属其中,但应归为特殊类型的表里同病,为某些急性热

病所专有。而《伤寒论》中的“合病”,乃“两经三经齐病,病之不传

者也”;“并病者,先见一经病,一二日又加一经病,前证不罢两经

俱病”。均是传变相对较缓,局限于阳经,鲜有阴阳两经同时受病

的情况。杨粟山总结为“伤寒得于常气,受病在经络”,故多合病

并病;“温病得于杂气,受病在脏腑”,故多“两感”。

"

“两感”的病理基础是郁热

杨氏认为,瘟病“两感”之产生,先是由于病家纵情肆欲;劳

倦竭力,饮食不调;七情不慎,疲筋败血,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亏

损,此时感受“杂气”,就会出现“邪气先溃于脏,继伤于腑”的局

面。病邪可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去而复合”,“一发

则邪气充斥奔迫,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毒火内伏,郁闭气

机,表里阻隔,阴阳不通,则有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等表证;

有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等里热证。

毒热肆虐,充斥三焦,则见头面猝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的上焦

证;又见上吐下泄、呕吐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的中焦证;并

见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的下焦证证候。而

且,往往两焦甚或三焦病证证候同时并现,变化多端,不可名

状。病邪也可以不从三焦定位,怫郁熏蒸于卫气,游行经络脏腑,

发为痈脓;又壅滞于营,则下血如豚肝,如屋漏;甚或受病于血

分,郁久而发,始病不恶寒而发热,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脉多洪

滑,甚则沉伏。所以,杨氏指出:“内之郁热为重,外感为轻,甚有

无外感而内之郁热自发者”。因此,怫热内郁是温病“两感”产生

的病理基础。

#温病

“两感”证治规律

杨氏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太阳少阴之两感治法,其

中麻黄用治太阳之发热,附子、细辛用治少阴之脉沉,发表温里

并用,由此推测出阳明与太阴两感,自当以阳明太阴二经之药合

而治之;少阳与厥阴两感,自当以少阳厥阴二经之药合而治之。

具体治疗方药则推崇河间特制双解散、三黄石膏汤,为两解温病

表里热毒之神方。推究刘河间双解散原方,主治伤寒温病,表里

实热。方中防风、麻黄以解表,薄荷、荆芥以清上,大黄、芒硝以涤

肠胃,滑石、栀子以利水道,桔梗、石膏以清肺胃之邪,连翘祛诸

经之游火,芎、归、芍和肝血以息风热,白术、甘草健运脾土、胜湿

热、御风火。杨粟山根据“温病乃杂气中之一”、“断无正发汗”之

理的实际,将解表药易为僵蚕、蝉蜕涤疫气、散结行经、升阳解

毒,将香窜、走泄、壅滞之品易为黄连、姜黄辟邪除恶;仍佐归、芍

凉血散郁,从而更名为增损双解散以解郁散结、清热导滞,用治

邪热从三阴发出三阳的两感证。增损三黄石膏汤从三黄石膏汤

化裁而来,方中用白虎汤寒以制热,用解毒汤苦以下热,佐荷、

蚕、蝉以辛散升浮,能够内外分消郁热之势,对于热毒至深、三焦

表里俱实而先见表证者尤宜。综观以上两首方剂的药物配伍规

律可以发现,两方中均有蝉蜕、僵蚕,杨氏认为蝉蜕气寒无毒,味

咸且甘,清虚上浮,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僵蚕味辛苦气薄,得

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散

逆浊结滞之痰,辟一切怫郁之邪气;历代本草学均认识到两药具

有一定的祛风解表作用,如蝉蜕能疏散风热,透疹止痒4僵蚕能

祛风,散风热,止痛止痒。实际上,杨粟山是在继承刘河间的表里

双解治疗思想基础上,以僵蚕、蝉蜕易原用之麻黄,使清轻之品

宣透郁热,解除表证。另一方面,两方中均有黄芩、黄连、栀子、大

黄、石膏等苦寒之品清解里热,攻下逐邪,使充斥三焦之热毒从

内而泄。因而怫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之时,若不用辛凉解散,则

热邪不得外泄4若不用苦寒泄热,则郁热充斥三焦。所以,清轻宣

透、泄热攻下是温病“两感”证的治疗大法。

杨氏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温病从伤寒中脱离出来自成体系的

这一进程之中,虽然难免受到“伏气温病”理论的影响,未认识不

到表邪在温病中的存在,但杨氏能创造性地将“两感”学说引入

温病学,并在刘河间表里双解思想的基础上创立有效的治温方

剂,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5收稿日期!""&6"76%78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5宝鸡#!%""%8



伤寒温疫条辨

》“

两感



说探讨

司东波

中图分类号:9!: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6#:3=5!""#8"$6"$$36"%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杨粟山《伤寒温疫条辨》有关“两感”学说的渊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病理机制特点及

临床表现和证治规律,加深对温病,特别是伏气温病本质的理解,并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杨氏“治温十五

方”的组方意义。

【关键词】伤寒温疫条辨杨粟山温病两感

·文献研习·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