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从伏气学说探讨肺癌之病因病机
2017-06-16 | 阅:  转:  |  分享 
  
中医研究2007年3月第20卷第3期TCMRes.March2007Vol.20No.3

烹调方面也有相应资质的药膳师,在餐馆或医院临

证施膳,根据患者个人体质、疾病状态、作息特点、所

处地域、气候诸多因素来开具药膳处方,并指导患者

制作药膳或把药膳处方交由专门的药膳部制作,真

正做到辨证施膳,使药膳应用到临床中去。发展素

食药膳,任重而道远,需要大批药膳学人才充实到中

医院校、中医院、餐馆中去,从历代医家的医案、医

籍、养生学专著中,把蕴藏着的大量素食药膳内容挖

掘出来,进一步整理、研究,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同

时,优化素食药膳的配伍,使素食药膳的色、香、味、

形,得以相应的改善,以开发出更多的品种。如素食

药膳糕点、小吃、粉食、面食、罐头、饮料。只有这样,

才能使素食药膳既可满足广大群众的饮食习惯、口

味多方面的要求,又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药膳

理论体系,以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蔡元海.开拓素食药膳食疗的新领域【J].东方食疗与保

健,2006,8(13):21.

[2]运华.素食的利与弊【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8(17):

54.

[3]谭新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35-36.

作者简介

蒋俊和(1959一),男,湖南长沙人,副研究员,副教授,

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膳

食疗方剂配伍及其机理研究。

收稿日期:2006-11-06

(编样李君君)

丈章编号:1001一6910(2007)03一0005一03·学术探讨·

从伏气学说探讨肺癌之病因病机

张霆

(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浙江杭州310051)

摘要探讨了伏气的实质与发病机制,并试用伏气学说探讨

肺痛的病因病机的相关特点。

关键词:肺癌/中医病机伏气

中圈分类号:R256.巧文献标志码:A

肺癌是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恶性肿瘤,是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

的癌病。其多属于中医学的肺积、痞癖、咳嗽、咯血、

胸痛等范畴。《难经》指出:“肺之积名日息贵……

久不已,令人洒浙寒热,喘咳,发肺奎。”((杂病源流

犀烛》认为“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

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

遂结成行而有块。”可见肺癌的发生与正虚邪侵,气

机不通,痰血相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伏气

内蕴是肺癌发病关键的致病条件,是癌瘤产生的特

异病因,是诱发正常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癌变的决

定因素。而从伏气学说的角度探讨肺癌的病因病

机,验之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以

为引玉之砖。

1伏气的实质及发病机制

伏气学说由伏寒化温的观点演变而形成。“伏

气”一词,首见于《伤寒论》“伏气之病,以意候之”

条。冬感寒邪而不即病,邪伏体内至春而发为温病,

是伏气学说的理论雏形,进而扩至除燥邪之外,外感

诸邪皆可能内伏,感邪及发病不限于冬、春两季。伏

气学说的中心内容体现在其对疾病发生过程的认识

方面,强调邪伏、化热、外发三个环节。周禹载指出:

“邪伏于经,内郁既久,已自成热,至行春令,开发滕

理,阳气外泄……故为温病。”其认识代表了持伏气

学说医家的观点。过去围绕伏气的争鸣,其焦点主

要集中在伏气实质和伏气潜藏及外发机制两个方

面。对于伏气实质的认识,主要有三:一是持伏寒

说。此说缘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经文,历代从

之者甚众。二是持伏火说。如戴麟郊指出:“温热

为伏火,与风寒之因大异。”又有何廉臣认为“凡伏

气温热,皆是伏火。”第三种观点认为,四时皆有伏

气。章虚谷认为《内经》“冬伤于寒”一节同时论“春

伤于风”……等,即寓意“四时皆有伏气发病”,只是

有成温者,亦有不发温病者。关于伏气成温之因,何

廉臣解释说:“虽其初感受之气,有伤寒、伤暑之不

同,而潜伏既久,酝酿蒸变,逾时而发,无一不同归火

化。”并未从根本上否定伏寒的认识。笔者认为伏

寒、伏火的不同说法,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对伏

邪潜藏变化的不同阶段各有其侧重而己。表现不

同,实质为一。

中医研究2007年3月第20卷第3期TCMRes.March2007Vol.20No.3

论伏气之为病,不可避免地要讨论邪伏和外发

的机制问题。对此,历代医家虽各持一端,但医理一

致。邪盛正弱是邪伏的根本原因,得阳气外助而逾

时发病。邪伏部位认识各异,归纳起来,不外内传于

脏腑而伏藏,藏于少阴,藏于肌肤,藏于骨髓等,多是

以发病症候而推测的。未发病时常无征可验,因而

其临床意义远不如外发途径的讨论显得重要。((难

经》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后

世多据发病时表现,分别辨证治疗,并无伏气温病统

一治法。惟王孟英、何廉臣等温病学派立足卫气营

血辨证,言:“伏气温病,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

出气分。”以此明确区别伏气与新感发病类型的截

然不同,并提示初起治法即有大的差异。笔者认为,

伏气是前人在认识内发温病时,综合发病季节、时令

主气的致病规律及发病特点等因素,对该类型疾病

作出的理论总结和概括。伏气学说的提出与对温病

内涵的认识密切相关,是温病学说成长时期的历史

产物。伏气学说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内经》理论的

指导,同时也是对临床经验的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典范。应从临床出发,着眼不同征候的病机

所在,不必拘泥于概念上的感而即发和伏而后发。

应当赋予新鲜内容,适应现实临床需要。

2伏气与肺瘤病因病机的关系

《内经》曰:“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

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疾

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为伏藏下来的邪气不

一定都是温邪或都变为温邪,伏气所致疾病也不一

定都是温病。这段话给后世主张伏气说的医家以广

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温病由于温邪的种类多,不

同温邪引发的温病也各不相同,对其中那些起病隐

秘、较少表证,或反复发作而难以痊愈的均可归于伏

气温病的范围。温病是性质属热的外感病,而外来

邪气深伏日久大都有化热倾向。蒋问斋在《医略十

三篇》中指出:“伏邪者·,·…,多为热证,以始得病搜

即浑浊,或黄或赤为据。”蒋氏之语指出伏气之病中

以热病为多。伏气致病既可见于温病中,又可出现

在肺癌的全过程,笔者认为肺癌以下的发病特点与

伏气(邪)致病相吻合。

①遗伏病邪,反复发作:肺癌患者迭经手术、放

疗、化疗、中医药等治疗,缓解后不久,往往诸证又

起,有患者甚至多次因此住院,迁延难愈。分析其中

原因,体质差、正气不足固然重要,但遗邪留伏也不

容忽视,正如刘吉人所言:“有已治愈而未能尽除病

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遗邪既可

是外来的,也可是内在的,肺癌之遗邪主要是痰、痕、

毒,在其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或“伏邪自发”,或“新

感引发”而为病。患者平素唇红、苔黄、便秘、小便

偏黄、颈淋巴结大,或四肢青筋暴露等,都可视为体

内遗邪之外在征象,只有遗邪全去,尽除病根才有可

能。肺癌患者在未发病时一切正常,各种检查难以

发现器质性病变,即使处于手术、放疗、化疗间隙期,

一旦条件具备又重新复发。除了要考虑诸如空气污

染、吸烟、饮食偏嗜等致病的条件外,事先寻找体内

遗邪,“先证而治”,使外在致病条件找不到“内应”

而失去引发疾病的能力,这样更有意义。伏气学说

提供了认识的思路,并在治疗上突破依证而治的限

制,具有现实意义。

②起病隐秘,发病忽然:肺癌患者往往长期以来

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胸闷、口干或轻度疲乏感,

认为不值得就医而不被发现,处于无证可辨的状态。

潜伏的邪毒,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才发病,可

以认为是病从里发的伏气致病。而劳逸过度、精神

创伤、中毒、手术、意外事件、饮食失宜、使用免疫抑

制剂都能削弱机体抵抗力,成为激发因素,导致疾病

发生。还有一部分患者初起无卫分证,开始就是里

热证,甚至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等动风、动血之危重

证,亦符合伏气温病发于里、起病急、病情重等特点。

这种发病形式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可见邪气的特性

决定了病发于里还是发于表,而病邪特性、正气强弱

决定了发病类型。

③病邪内陷,难以治愈:《伏邪新书》指出:“有

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

复发者,亦谓之曰伏邪。”由于治不得法,使邪气内

陷,不但原有的疾病未能治愈,而且还可变生他病。

肺癌患者临床多见以肺炎或肺结核初诊者,若治疗

不力,邪气内陷,探入肺腑,引发本病。而肺癌初期

可出现类似温病卫营同病、气血同病以及温热病的

某些证候(膜原证、卫气同病证等),常常难以治愈,

甚至病情迅速恶化,也难以按卫气营血和三焦证候

传变的一般规律来说明,而以伏气学说则可以较圆

满地解释病情变化,用以指导临床,常有俘鼓之效。

3小结

伏气学说由来已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在《内

经》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含义,除温病之外,也广泛

用来认识临床各科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转

归、预后,并指导治疗。从伏气学说探讨肺癌的病因

病机,改变了“有是证便用是方”的局限。随着社会

的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也在不断发展,中医学

遇到的难题也越来越多,伏气学说作为一种传统的

学说,应当赋予新鲜内容,适应现实临床需求,以保

中医研究2007年3月第20卷第3期TCMRes.March2007Vol.20No.3

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笔者

从伏气学说探讨肺癌的病因病机,望同道指正,以引

起深人研究的兴趣,这是本文目的所在。

作者简介

张霆(1971一),男,浙江杭州人,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实体、血液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

究。

收稿日期:2006-11-02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07)03-0007-02·学术探讨·

从道家思想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贾成祥

(河南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指导养生和治疗的重

要理论,然而,对此理解却众说纷纭。因此,探明这一学术思

想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这一学术思想本身

具有重要的裨益。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医养生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志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流派中,道家文化

与中医学的缘分最为密切,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命

名为《黄帝内经》,足以看出它是在黄老道家思想影

响下的产物,其中渗透了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从

《老子》第五十九章提出“长生久视之道”到《庄子》

的《养生主》,从《吕氏春秋》的《本生》到《淮南子》

的《原道训》、《泰族训》,再到稽康的《养生论》,到

处都可以看到道家中人对生存之道、养生之道的论

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

史》中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

念。,,川

1道家与中医养生观念的共通性

说到道家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我们必须首先

说明早期中医学的特点。早期中医学是以养生尽年

为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的,治未病和养生是古代医

家的共同追求。《吕氏春秋·尽数》说:“故巫医毒

药,逐除治之,故古人贱之也,为其末也。”〔’〕用“巫

医毒药”治疗疾病之所以为古人看不起,就是因为

它不是救治生命的根本。所以说“善养生者,以不

病为先”。而治未病、养生以求长寿的根本方法就

是顺应自然。《淮南子·精神训》说:“真人者,性合

于道也。”在道家思想看来,宇宙万物无不以道为最

高本体,无不以共同察受道而息息相通,相互作用,

相互感应,自然无间,融为一体。《素问·生气通天

论》:“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

通乎天气。’,〔’]在宇宙这个巨系统中,物物相连,天

人相通,浑然一体,和谐均衡,人和万物都是宇宙生

物链中的重要环节,万物只有相连而存在,相通而变

化,脱离整体或系统,就会遭到厄运。道家文化的精

髓用一句话概况起来就是“道法自然”,调气养生也

必须“法自然”而“顺四时”。而《黄帝内经》使人最

深切地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这是其他

任何科学门类所不及的。

《黄帝内缓·素问》有《四气调神大论》一篇,

“四气调神”,顾名思义,就是说要根据一年四时之

气的不同特性来适时调整人的活动和意志,其核心

内容是强调一个“从”字,即强调人的生活起居和精

神意志活动都要顺应四时之气,使人体之气与自然

四时之气取得一致和协调,使生命活动在自然界的

轨道和程序中运行,从而达到保护精气、养护生命的

目的。经文在分别具体地论述了“春三月”、“夏三

月”、“秋三月”和“冬三月”如何顺应四时之气调养

五脏和神志以后,总结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

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

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

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

不起,是谓得道。”[’]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

对前文具体论述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是文眼所在。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