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沟通之一——我们为什么不愿认错

 平淡水的平凡 2017-06-16

 

 

话题:

微友A在群里发了一张学生上课的照片。(照片中的学生多数坐姿不端正,有托腮的、又趴在课桌上的、有伸长脖子的、有斜着身子坐的)

微友一:这些同学是怎样坐姿!

微友A@微友一:?这样的坐姿是自由惬意的坐姿。

微友A:那天听课专家也谈过学生坐姿的问题,我也不喜欢正襟危坐。

微友二:虽然说正襟危坐不那么随意,但是有时也能从侧面表达对知识和讲课人的一种尊重,同时对孩子的体型塑造也有一定好处,本人拙见,勿恼啊!

微友三:坐姿不正,对腰椎的作用力不同的。

微友一:形神兼备: 形正则神到 ,有神须正形。

微友A@微友二?@微友三:?呵呵,学生的坐姿偶尔才这样的“不端”,因为看得太投入了,不知自己的姿势是何样了。谢谢宝贵意见!晚安!

 

以上是在一个教师为主的学习群里,几位网友之间的对话。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沟通场景,看完后,你有什么感觉吗?

我的感觉是:

、对于微友一给自己指出的学生坐姿问题,微友A在潜意识里是知道的。因为他提到“评课专家谈过”等。

、微友A不愿意承认这是错的,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如“自由惬意、不喜欢正襟危坐、偶尔”等。

、对于微友一指出这个问题,微友A是反感的,不舒服的,带了敌意的,是带了情绪的。这一点,微友二也感觉出来了,因为微友二在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特意加了一句“本人拙见,勿恼啊”;在最后,微友A又争辩了一句“偶尔不端”之后,仅仅对微友二和微友三表示了感谢,而直接忽略了微友一对自己的指点(或者叫“批评”)。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学生基本的礼仪规范。

我想,这位老师也会经常对学生提出这样基本行为习惯的要求。

为什么当照片中学生不端正的坐姿被指出时,却不断辩解,而不能痛快的接受认可呢?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问题:

一、人性的弱点

二、语言模式

 

不会说话是个大问题,没意识到自己不会说话,是更大的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大半是因为他的大脑处在自动驾驶的模式中,用自己最熟悉、最不用动脑子的方式回应着眼前的人和事。   ——摘自《好好说话》

 

因之一——人性的弱点

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这是人性的弱点!

毕竟,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问题是,这个天性是如何来的?以下尝试解释这个人性的弱点的来历。

1、人类进化的痕迹塑造了我们的原始脑

在几百年前的人类进化当中,人对外界刺激会保持警觉,形成了一种应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那就是:一旦感到有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发生,身体就会自然地出现反应,这个反应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选择逃跑还是战斗。比如,当看到比我们强大的生物,打不过的时候,会选择逃跑,或者装死;遇到比我们弱小的生物,打得过的时候,会选择战斗,以赢得生存,这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进化的过程中就存在我们的原始脑,也就是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一直跟随我们到现在。

现代社会中,我们其实会发现很多人在面对不同的人的时候,自己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经常说:把最坏的脾气给了自己最亲近的家人。这是因为潜意识里,你是觉得家人是不会给自己带来威胁的,所以,当看到家人中出现我们感觉不舒服的行为时,我们选择的是“战斗“”(训斥、批评、反抗、愤怒等)模式,这种“战斗”行为还表现在对比我们弱小的人身上,也有可能。但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在面对强势的对方时,可能选择的就是“逃跑”模式,比如,大事化小、自己找理由开解自己、逃避。这就是,我们都把好脾气给了外人,因为他知道,如果发怒,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这是人类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的原因之一。

2、社会文化的选择

认错曾经需要资格

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很鼓励认错。“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论语·子张》)?但是,这其实要有资格。资格,就是“君子”。在孔夫子的时代,君子首先是贵族,即“君之子”(天王之子、公侯之子、大夫)。这样的人,犯了错误,当然都看得见(人皆见之);改正错误,当然都崇敬他(人皆仰之)。如果是“小人”(庶人、平民、普通老百姓),犯了错误,有可能“人皆见之”吗?不可能。改正错误,有可能“人皆仰之”吗?更不可能。认错,是不是要有资格?

所以,认错曾经是一种贵族待遇,也是一种贵族精神。那时,一个真正的贵族,如果有错,要么自己辞职,绝不等别人弹劾;要么自己去死,绝不等别人动手。这就叫“刑不上大夫”,也叫“士可杀不可辱”。至于“小人”,则根本就不存在认不认错的问题。他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伏法受刑”,没资格“自裁免辱”。这就叫“礼不下庶人”。

秦汉以后,贵族慢慢地消失了。最后只剩下两个等级:皇帝和臣民。于是,皇帝以外,包括官员,所有人都没资格认错,只能“认罪伏法”。甚至没有罪,也要声称有罪,比如上奏时口称“诚惶诚恐,死罪死罪”。无罪而称死罪,哪有真实可言?不过是一种“姿态”。真正的错误,也就不会有人去认。    

                      ——摘自易中天《中国人为什么不肯承认错误?》

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我们在没错的时候可能痛快的声称有错,真正有错的时候,反而不会去认。

3、认知的原因

人从呱呱落地,对世界没有任何认知,这个时候对自己没有任何评价,不认为自己哪儿好,也不认为自己哪儿不好。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建立,对自我的认识也开始建立。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做事,有的做得好,未必得到认可,一旦做得不好,往往受到指责,尤其在一些经常指责批评孩子的家庭里。长此以往,传达给孩子的认知就是:做错事是丢人的、是出丑的、是很没面子的,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正常人),这种羞耻心,就会让人产生“不好意思”的感觉,就是“不好的意思”,或者不舒服的感觉。有一位美国学者查尔斯·R·格鲁内提出了“自我形象受威胁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理性的、社会的、性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当人们承认错误时,等于承认自己的形象是不好的,因而让人产生不好的感觉,通俗的话讲就是:怕出丑、怕丢脸、怕没面子。

所以,从人的认知来说,尤其是年幼时不能得到家长老师鼓励的孩子,就很容易出现“打死也不认错”的条件反射般的找借口自我辩解。

当然,一旦检讨,承认错误,就意味着“有了污点”,在气势上就“落了下风”。也意味着要承担责任,就算这会儿不整你,把柄却落到别人手里了,随时随地都可以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不认错,就没错,这也是人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从小到大,经历的这种事情太多,必然也加重形成这种不认账的认知。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成长的经验记忆犹新。这就使许多人成为“惊弓之鸟”,十年怕井绳。(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