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十三跋

 平安寨人 2017-06-16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兰亭十三跋 - xiaolin - 峨山居

 十三跋附识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赵孟頫年五十七岁。这年九月初,赵孟頫在湖州应召赴京,乘舟北上。舟至南浔,为赵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定武兰亭墨拓本(五字已损本)。赵爱不释手,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北京。这次北行,赵孟頫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独孤本”赵孟頫题写“十三跋”之前,已有宋吴说、朱敦儒,元钱选、鲜于枢四人的题跋;赵孟頫题写“十三跋”之后,又有柯九思题写的二跋。

元代,“独孤本”曾经多人收藏。明末,冯铨把赵孟頫的《兰亭序十三跋》刻入《快雪堂帖》(注一)。不料此后“独孤本”竟遭火灾,只剩下烧剩的殘卷,重作装裱,被人称为“火烧本”。在“火烧本”上,又有翁方纲和成亲王永瑆等人的考证题跋。后流传至日本,为高岛菊次郎所藏,并捐赠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近日临习赵孟頫的《兰亭序十三跋》,发现《十三跋》的内容、次序存在一些问题,查阅了一些参考书后方有所清晰,兹汇合叙述如下:一、独孤长老把这件“独孤本”定武兰亭墨拓本交给赵孟頫时,“独孤本”内已有吴说、朱敦儒、钱选、鲜于枢四人题跋。宋克书写的《兰亭十三跋》和湖州石本,其第一跋为:兰亭墨本最多,惟定武刻独全右军笔意,比薛绍起彭家所拓者,不待聚讼,知为正本也。至元已丑(公元1289年)三衢舟中书时安仁镇正月望日。其实这是鲜于枢的题跋内容,比赵跋早21年。

二、赵跋的第五跋为: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严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宋克书写的《兰亭十三跋》把第五跋误分成两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严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三、从《快雪堂帖》看,“顷闻吴中北禅主,僧有《定武兰亭》……”中的字旁赵孟頫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六字。一些版本或把此六字删略,或误入正文,都容易引起字义误解。四、在火烧本”,翁方纲指出:“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此一行末,“解日”二字,冯氏上石时误脱去。其实,在《快雪堂帖》赵孟頫所临《兰亭序》第一行,还缺一“会”字。

五、第四跋: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三希堂法帖》在“终日屏息”字外加小字“不得”二字,火烧本”和《快雪堂帖》所无。玩味词义,“不得”二字当为蛇足。

六、赵孟頫在 十月三日书写了“第十一跋”后,还以自家笔法临《兰亭序》全文,并在末尾注明“同日临此”四字,从“火烧本”排列次序看,位置当在十一帖“右军人品”之后,十二帖“余北行”之前。一些版本把赵孟頫的兰亭序临习置前,往往把最后两跋一同置前或遗漏。其实,从《快雪堂帖》可以看到第十三跋末尾有“宛陵刘光雨若(注二)摹勒”字样,可知“兰亭与丙舍”这一帖必在最后,不应视为第二跋。

兹录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全文如下: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第三跋: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四跋: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僧”字旁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第八跋: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第九跋: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第十跋: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麤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政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第十一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同日又临兰亭序,序后有“同日临此”四字。)

第十二跋: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第十三跋: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似有阙文)。

存在问题待解:

一、赵孟頫这次到大都去,从哪里出发?也就是说,从湖州出发,还是从杭州出发?

黄惇先生在《从杭州到大都》一书中是模棱两可的。第44页,黄惇先生认为赵孟頫是从杭州出发,经湖州南浔到大都的:

离开杭州时,他的好友吴森(静心)决定陪他同行,吴森随身带着家藏的《定武兰亭》(五字损本),九月五日,舟到南浔,赵孟又从来为他送行的僧人独孤长老处,意外地获赠另一本《定武兰亭》(五字不损本)。

黄惇先生《从杭州到大都》第43页录有赵孟頫的《题伯几临鹅群帖》

仆与伯几同学书,伯几过仆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几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必明持《鹅群帖》见示,使人以赏不能去手,而又甚庆其有子也。至大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将赴,杭州车桥寓舍题。

说明赵孟頫在出发前在杭州“寓舍”,好象赵孟頫是以杭州为家的。

同书96页,黄惇先生却又认定赵孟頫是从湖州出发到大都的:

至大三年(1310)九月初,应召离湖州赴京。一路乘舟从大运河北上。是月五日在南浔得获独孤长老赠送给他的《定武兰亭》。

朱天曙《宋克书法研究》则认为是从湖州出发的:

宋克所录者,据清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载,乃是《独孤本定武兰亭十三跋》。至大三年(1310)九月初,赵孟应召离湖州赴京,一路乘舟北上,五日在南浔获得独孤长老(谆朋)所赠《定武兰亭》,《题独孤本定武兰亭十三跋》即此途中完成。

二、独孤长老和吴森携带的《定武兰亭》是五字损本还是五字不损本?

首先,我们来看赵孟頫怎么说。赵孟頫在《独孤本定武兰亭》的第一跋中说: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

赵孟頫认为《独孤本》是五字已损本。

在《静心本定武兰亭十六跋》中,赵孟頫的第一跋说:

时静心吴羲士联舟兴(“兴”,当是“与”之误)余北上,出此卷相较,即一刻也,但五字损耳。(见《从杭州到大都》第104页)

赵孟頫认为《静心本》也是五字已损本。

黄惇先生却认为《静心本》是五字损本,而独孤本》却是五字不损本。他在《从杭州到大都》第44页中说:

离开杭州时,他的好友吴森(静心)决定陪他同行,吴森随身带着家藏的《定武兰亭》(五字损本),九月五日,舟到南浔,赵孟又从来为他送行的僧人独孤长老处,意外地获赠另一本《定武兰亭》(五字不损本)。

三、赵孟頫从独孤长老处得到《定武兰亭》,是借阅还是“获赠”?

朱天曙《宋克书法研究》:

五月在南浔获得独孤长老(谆朋)所赠《定武兰亭》,《题独孤本定武兰亭十三跋》即此途中完成。

赵孟頫《独孤本定武兰亭》第一跋说: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独孤长老先是“携以自随”,后来是“出以见示”, “他日来归”,似乎是归还的日子。从文意而言,没有赠予的意思。在第五跋中,赵孟頫拿独孤与东屏进行比较时: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严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说明那本晦严照法师所藏的《定武兰亭》,也是向东屏“借观”,但东屏不肯借与。

---------------------------------------------

注一: 《快雪堂帖》,为涿州冯铨选辑,宛陵刘光阳摹刻。约刻于明末崇祯年。汇集晋王羲之至元赵孟历代书法家墨迹,编为5卷。因得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以此帖冠其首,故名。其中有很多帖是直接从真迹上勾摹,印刷也十分精致,如同珂罗版,久为世人所重。冯氏子孙将石分为二,同质州库。后州牧黄可润赎出运至福建。乾隆间,杨朴园督闽购得献入内府。乾隆帝加题快雪堂记,并于北海建快雪堂嵌壁收藏。因帖石三易其地,故拓本也有区别,分涿拓、建拓和内拓 3种,以涿拓为贵。

注二: 刘光晹,字雨若,清顺治时安徽宛陵(今定城县)人。博雅好古,擅长书法篆刻,又精于鉴赏,被顺治帝封为鸿胪序班,并御书特赐清班赐之。出入禁宫,饱览皇家收藏,有机会通览历代书法名作。刘光晹为镌刻名手,刻法秀润,有“天画神镂”之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