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药方剂复方配伍的研究
2017-06-16 | 阅:  转:  |  分享 
  
诤郉卷第期

年月中国现代中药

汉11

1

~33

[通讯作者]季宏伟,Tel:(0437)3230185。

中药方剂复方配伍的研究

季宏伟

(辽源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辽源136200)

[摘要]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方剂;复方配伍

方剂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

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中药的复方既

包括千百年来临床证实疗效确切的古方,也包括目

前临床常用的新复方。一个好的中药复方,决不是

简单的药物堆砌,它不仅包含着中医学独特的医理

和思辨,其药物的选择还蕴涵着一定的配伍规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药复方的研究需要继承

传统,挖掘内涵,融会新知识,求得更好的发展。

1中药复方与中医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念,概括和描述人体

的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建构人体生理、

病理、诊断和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中药是在中医

理论指导下防治疾病的药物,复方是按中医理论和

组方规则制成的方剂。中药复方的“方理”,是阐

释方剂的关键,它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思想,而对药物的合理选择和取舍,体现了性

味归经、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无论对经典复方还

是现代经验复方的研究,都应着力在与基本理论的

结合上寻找突破点,这应是复方基础与临床研究的

科学意义和优势所在。同时,中医学强调脏腑、气

血、阴阳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动态变化。中药复方在

配伍上的灵活变化会引起药物成分的变化,从而影

响临床疗效,这也说明复方研究不能脱离中医学基

本理论的指导。

2中药复方与化学成分的研究

现代化学药物的问世大多走过了从分析到合成

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药物化学成分和单体结构的

研究得到重视。复方的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

是复方制剂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与组方原则或配

伍理论关系密切。研究方剂配伍前后化学组成的变

化、新物质形成和药效差异,对明确复方制剂药

理、选择制剂质量标准的指标体系、规范制剂工

艺,从而保证新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

意义。

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

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

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

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

质,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

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

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制备方式、配伍和剂

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四逆汤

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1]对附子与甘

草、附子与干姜及3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

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

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

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

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1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

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

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

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谭洪根

等[2]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共

得到苯甲酸、甘草苷、芍药苷和甘草酸等11个化

合物,上述成分与单味药芍药和甘草所含化学成分

基本一致。

1以药效为标准追踪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根据临床疗效,建立与某一病症相对应的药理

诤郉卷第期

年月中国现代中药

汉11

1

34郉

模型,确定一种或多种药效作用的观测与评判指

标,然后对全方及其各种提取分离部位进行活性追

踪,探讨复方产生某种药理作用的有效部位、有效

组分或有效化学成分,并分析其质和量的变化与药

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组方的配伍规则

及治病作用机制。六味地黄汤对免疫功能具有明显

调节作用,聂伟等[3]以环磷酰胺处理小鼠为药理模

型,抗体生成反应为活性评价指标,定向追踪分离

了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结果

提示其主要药效部位是醇沉部分,主要活性成分为

酸性多糖,其相对分子量在5000~40000。

3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学研究

当前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药代动力学

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利用动力学原理,用数

学模型反映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定量化,具有整体、

综合、动态的特点,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方剂物质基础,方剂体内活性

成分分析及其药动学参数等角度入手,力图阐明君

臣佐使组成原理与科学内涵,对促进中药药理学的

发展与成熟,对方剂复杂体系走向国际复杂系统研

究领域均有重要意义。

31111体内药物浓度法体内药物浓度法是一种有

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许多中药

复方配伍可以通过此方法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

如徐凯健等[4]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黄芩苷和绿原

酸为指标,对双黄连注射液与气雾剂的人体生物利

用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雾剂的绝对生物利用

度为89%,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剂型。

31112血清药理学由于中药的复杂性,目前的方

法也有局限性,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又出现了血清

药理学。

血清药理学是指动物经口给药后,一定时间采

血,分离血清,用含药物的血清测定生物学活性。

这是一种用含药物的血清代替中药及中药复方粗提

物进行药理研究的体外实验法。最早提出此概念的

是日本学者田代真一[5]。含药血清可以较好地反映

中药复方的疗效。以血清中有效成分为指标进行中

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能更直接、更可观地反映中药

药代动力学的特点。马骏等[6]以抑制血小板释放5

-HT作用为指标,用此法研究头风饮的药代动力

学。该学说为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

思路。

1选择最佳剂量

药物剂量是影响方剂疗效的一大因素,药物组

成相同的方剂,在剂量不同时疗效迥异,日本学者

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

如《摄生众妙方》中主治痰热咳喘的定喘汤用白果

21枚,如将白果减量到1/3,或去掉白果,观察它

们对豚鼠组胺喷雾吸入致痉挛的抑制效果,以用原

方白果剂量的作用最强,白果减量的,作用降低

30%左右,不用白果者作用消失[7]。20世纪90年

代以前,“复方剂量”一直没有作为中医研究的明

确目标,直到1992年,孙卫民等[8]在中药方剂研

究的正交t值法中提到了剂量选择问题。1995年,

张学中[9]提出了计算机直接设计法,由计算机进行

方案的设计和选择。

1确定合理剂型

剂型是药物药效在人体实现的载体,任何药物

都有其特定的剂型。由于剂型的不同,对制备加工

的要求也不同,可能会发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

化,这必然会影响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药效、药

代动力学、毒副作用等。如日本学者本村[10]对白

虎加人参汤治疗动物糖尿病的药效学研究,用人

参、知母均能降低血糖,而将二者相合,降血糖作

用不见增加反而降低,如果同时配伍与降血糖作用

关系不大的石膏,则降血糖作用不但恢复且显著增

强,且该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石膏用量增大而作

用相应增加,再依次加入甘草和粳米,降糖作用也

有提高,这说明在百虎加人参汤的降糖作用中,主

药知母和人参之间有拮抗作用,但通过石膏的协

调,甘草、粳米相辅而共同发挥良好的降糖作用。

4展望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工程。临床疗效是中药复方研究的依据,复方的主

要功效和配伍理论是中药复方配伍的主要前提。对

中药复方进行辨别、优化和精心筛选,选用恰当的

药理模型和严谨、慎密的科研设计,多学科、多方

位协作攻关,是探求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和方剂疗效

物质基础,以及建立中药复方化学和药理学共同技

术基础的主要途径。筛选、分离、提取复方主要药

效的化学成分或成分群,以及阐明成分群的结构组

成、成分配比以及药理活性的关系,(下转第39页)

诤郉卷第期

年月中国现代中药

汉11

1

~39

时,选晴天早上收割。

1采收方法

用镰刀将成熟果穗割下,装入箩筐运回加工。

1初加工

将采回的果穗在干燥通风室内堆放1~2d,然

后放置竹晒垫上曝晒2d。脱粒后再晒,除去粗壳杂

物,筛出种子,扬净种壳,晒至全干。

1包装、运输、贮存

91411包装材料应使用干燥、清洁、无异味、不

影响质量、容易回收和降解的材料制成。传统包装

材料多用麻袋、草席、塑料尼龙布。包装前应再检

查,清除杂质,包装每件重50kg。

91412标志使用GAP绿色标志,以区分其他产

品。包装应有记录:品名、批号、规格、质量、重

量、产地、工号、生产日期。

91413运输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

无污染。严禁与可能污染其品质的货物混装运输。

91414贮存产品应贮存在清洁、干燥、阴凉、通

风、无异味的专用仓库中。

10质量标准

1外观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不规则长椭圆形或三角状长圆

形,略扁,长约2mm,宽约1mm。表面黄棕色至黑

褐色,质硬。

1内在质量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药用植物及

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及GAP有关标准执行。

车前子中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10%,膨胀度不

得低于410。

重金属总量≤2010mg/kg,铅(Pb)[DW]≤

510mg·kg-1;镉(Cb)[DW]≤013mg·kg-1;汞

(Hg)[DW]≤012mg·kg-1;铜(Cu)[DW]≤

2010mg·kg-1;砷(As)[DW]≤210mg·kg-1;滴

滴涕(DDT)[DW]≤011mg·kg-1;六六六

(BHC)[DW]≤011mg·kg-1;五氯硝基苯(PC2

NB)[DW]≤011mg·kg-1。

1检测

101311膨胀度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

录ⅨO膨胀度测定法测定,膨胀度应不小于410。

101312杂质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

ⅨK酸不溶性成分检查法检测,酸不溶性成分

≤210%。

101313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按《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附录ⅨQ有机氯农药残留测定法及附录Ⅸ

E重金属检查法检测,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应符合中

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经济合作部《药用植物及制剂

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1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S]1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471

(收稿日期2006O08O03)

(上接第34页)从而建立药理学和中药药动学研究的

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宇,王朝晖,李殿奎.四逆汤药物配伍的研究[J].中成

药,1996,18(12):9O11.

[2]谭洪根,刘应泉,冯维秀,等.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化学成

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50.

[3]聂伟,张永祥,茹祥斌,等.六味地黄方汤免疫调节活性

成分化学分离的药理学导向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1998,18(5):287.

[4]徐凯健,孙考祥,陆义成,等.双黄连注射液与气雾剂的

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

(1):484O486.

[5]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J].现代东洋

医学,1992,13(1):113.

[6]马骏,唐灿,李增强,等.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

究———在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药

药理与临床,1999,15(3):44.

[7]徐长化,俞良栋,李波.定喘汤中白果用量的实验研究

[J].浙江中医杂志,1989,24(3):123.

[8]孙卫民,孙瑞元.中药方剂研究的正交t值法[J].中药药

理与临床,1992,8(1):41O44.

[9]张学中.计算机直接试验设计[J].数理统计与管理,

1995,14(4):43O46.

[10]陈可冀.日本汉方医药学界对中西医结合的评论[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2):73.

(收稿日期2006O05O30)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