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芒种回到饶阳【麦扬】

 诗人麦扬 2017-06-16

 

 

我再次听从了灵魂的召唤,选择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芒种回到饶阳。故乡,你的游子回来了。

 

拂晓,一座县城早早醒来

 

仲夏清晨,清风凉爽,背着行囊漫步在饶阳县城的中心大街上,踽踽而行,恍如行走在昨夜的梦境中。

清洁工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挥舞巨大的竹扫把,沿街清扫卫生,她正在为小城梳妆打扮。洒水车在街上往返行进,将清水洒在大街上,撒到路边的白杨树上,播放着动听的音乐,唤醒了沉睡的居民们,而几只小鸟则惊慌飞起,钻进了一条狭窄的小巷子。刚刚洒过水的大街,弥漫着尘土的气息,是那么熟悉而倍感亲切,这是我熟悉的味道。

一条大街东西贯穿,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尚无夏日的暴晒,望去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儿春日的暖意。阳光照亮了这条笔直的大街,从西到东,大街两旁排列着银行、电信营业厅、电影院、文化馆、百货商场、新华书店、县政府、招待所、武装部、汽车站等等,另有各种小商店鳞次栉比,塞满了大街的两侧,只是此刻都关着门,显得那么安静,似乎也都在等候着自己的主人醒来打开门。

县城的布局仍是我熟悉的那个样子,好像三四十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的确变化很大,处处呈现着新鲜的景致,让远行归来的游子感到一阵欣喜。对于这里的每一座建筑物,我是那么熟悉,对它们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成为我心中珍藏的最美的风景。

数十年前,这座县城是我心中日夜向往的“城市”,而今却是令我眷恋不已的最美的小镇。

一位晨练的中年人从我面前跑过,熟悉而陌生的面孔。轻快的脚步声很快便淹没于洒水车的音乐之中。

一只灰色的小狗不知从哪个地方跑出来,沿着街边的电线杆寻寻觅觅,跑到那个小型的百货商场的路口,突然便消失了身影。

就在小狗消失的地方,一位小商贩正在蛋糕店门前支架早餐摊,一口黑色的大铁锅摆放在炉火上,一股浓烟从炉灶中窜出来,生意马上就要开张了。

我从县政府对面的新华书店门前走过,书店已经改为电器商店,橱窗的玻璃上贴着几幅广告招贴画,涂脂抹粉的美女搂着电冰箱露出娇羞的笑脸。

一座县城在经历了一夜沉寂之后,渐渐苏醒。等他醒来的时候,伸伸懒腰,打个哈欠,睁开眼,洗把脸,很快便会恢复白天的喧嚣与繁华。

在这样安静的时刻漫步大街,心中十分惬意。因为安静,所以许多往日的情景便像一幅幅图画浮现眼前,再跟眼前的现实景象相对照,顿时感到了岁月赋予的温暖情怀。

一路东行,不知不觉走到了汽车站。四五十年过去了,汽车站还坦然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一动未动,似乎面貌也不曾有丝毫改变。在京九铁路没有经过这里的年代里,汽车站便是饶阳通向外面世界的出发点,人们从这个地方奔向四面八方,在外面闯荡一番之后,再回到这里。

我的母校城关中学位于新旧县城之间的位置,从1977年到2017年,四十年恍如一瞬,一座校园消失于岁月的风烟中,代之而起的是几座高楼大厦,一个新的居住小区占据了这个地方,它就是故意要让我忘掉这个地方曾经是我少年时代读书的青青校园。还好,就在我几乎忘记了这里的一切的时候,恰好走到了四十年的时间节点,让我再次回忆曾经在这个地方经历的那段如花似梦的好年华。

你好,我的母校!尽管你不得不搬迁到了县城外围的偏僻地方,但我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这里,我依然爱你,我永远是你的一名十六岁的少年学子。

太阳照亮了这片高楼,窗玻璃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此时,一座县城醒来了,汽车喇叭响起,小贩的叫卖声响起,河北梆子的韵律向我扑来。是时候了,我向县城告别,悄然离去。

 

最美的那段滹沱河大堤

 

滹沱河流经饶阳,在旧县城北侧舒缓地转了一个弯,河堤从县城东北角的端午村擦过,从东关向南,笔直奔向崔村,将这个远离县城的村庄一分为二,位于堤东河套内的是大崔村,堤西坡地上的为小崔村。依照所在方位,邻村的人们又称之为东崔村、西崔村。

从东关到崔村,相距三千米,河堤相连,大堤之上宽约十步,人车往来通行,久之便成道路。只是路面高低不平,泥泞坎坷,行走颠簸。河堤两侧斜坡上遍植杨柳,尤以白杨纵横成列,犹如士兵整齐列队,组成绿色方阵,望之森然。站在河堤上眺望,望不见河水,唯有田野里阡陌纵横,村庄农舍隐没于绿树丛中,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一幅水墨画面,一派田园风光。

 

 

 

 
 

数千年来,滹沱河十年九旱,尤以春天的干旱少雨为苦,常常令返春的麦苗枯死,而春播的种子迟迟不能发芽,春种的秧苗奄奄一息。干旱令沙尘肆虐无忌,刮得昏天黑地。河床泥沙堆积,逐年抬高,河堤随之加高。河床里的那条小河沟,多为积存的雨水,春播春种的时候,没有几天工夫便被人们淘得一滴不剩,泥土中很快长出繁茂的野草。饶阳界内的这段滹沱河,河床宽阔,河道两侧的滩地宽达千米,河套里分布着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村庄,河滩地上遍植庄稼和果树。待到秋汛到来的时候,汹涌的河水犹如猛兽狂奔,势不可挡,浑浊的洪水淹没庄稼,扫荡果园,围困村庄。正是由于河套里的村庄与植物阻碍了泄洪,致使洪水时常成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百年过去了,乡亲们在河套里安居乐业,辛勤耕作,在这片水旱轮番为患的河滩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休养生息,建设生命家园。

时值盛夏,临近麦收,原野上黄绿相间,阅人眼目,怡人心魂。黄色的是即将成熟的麦子,绿色的是迎风摇曳的庄稼苗。

走下河堤,反身观望,长长的河堤逶迤在大平原上,绿树掩映,时隐时现,犹如黄龙掩卧林间,大有腾挪欲飞之势。

河堤是一道翠绿的风景线,这是滹沱河动人心魂的黛眉。

四十多年间,我曾无数次走过这段河堤,每一次踏上河堤顶上的道路,心情都会立刻变得轻松起来。

从过去到现在,我曾经乘坐毛驴车、独自步行、骑着自行车或开着汽车,沿着这段河堤行进,去往小崔村。因为,我的大姐就住在那个村庄里。

大姐结婚后,小崔村距离白池村十几里地,回娘家的时候,姐夫骑着自行车,她坐在后座上。有时则是姐夫开着拖拉机。后来,大姐学会了骑自行车,从此便独自往返于小崔村与白池村之间的道路上,途径县城,还可以去赶集采购物品。在我离开家乡之前,大姐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县城赶集,然后再到白池村,给我送来许多吃食。

河堤上的道路新近铺上了水泥,甚是平坦,车辆行人往来期间,再无往日坎坷颠簸之苦。

如今,新修了县城的环城路,从白池村去小崔村,可以从环城南路直插杨军道,再从圣水村东去,便可到达,不必再绕行河堤了,况且乡间道路都已经铺上了水泥路面,大大缩短了时间和距离。但我还是眷恋着河堤上的好风光,故而脚步不知不觉地又走上了大河堤。

美哉,滹沱河修长的黛眉!

 

晨游故城

 

故城是村不是城。

这座村庄,何以名之故城?故是何故?城是哪一座城?

故城村距离县城不足千米,北倚段君道与县城遥遥相对,东靠滹沱河西大堤,西邻为孔君道,南侧间隔几百米即为小崔村。

我猜想,是不是数百年前,这个地方就是元明清哪个王朝的县治旧址?不妨存疑。历史往往存在许多谜团,供后来人猜想,而真相却隐没于岁月的风烟之中。仅靠几本残缺不全的县志书传和民间传说,岂能全面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然而,当代编纂的《饶阳县志》的记述,隋唐时期的古饶阳旧城,在距离现在的县城十余公里的南空城村附近。南空城,又是哪一个朝代的哪一座城呢?

几十年前,多次从故城村边走过,几十户人家,一个很小的村庄,我没有留意它。如今从大河堤上望见它,绿柳葵花,白墙黑瓦,大有江南风情雅韵,尽显田园诗情画意。美丽的风景吸引着我的目光,驱使我的脚步沿着一条平坦的道路走进了故城村。

 

 

 

 
 
 

河堤西畔新修了一条河渠,一架木桥飞跨过去,通向对岸的学校,一面红旗在晨风中招展。河渠两侧杨柳婀娜多姿,翠绿婆娑。几座小亭分列堤坡,蜿蜒曲径连接着通向村庄的道路。

农忙时节无闲人。村街上静悄悄的,偶尔遇到一位农民,肩扛农具,默默走向田野去劳作。一位青年人推着手扶播种机从村街走过,响起阵阵马达声,他很快走下了村街,进入一片菜地。

村庄房舍整齐排列,街巷纵横,一律洁白的墙壁,题诗作画,春堤翠柳,诗意盎然,看来是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街边巷口,栽种花卉,深绿色的垃圾桶摆放在村口,小汽车停放着自家的大门前。村外遍布果蔬大棚,金黄的麦田和黄绿斑斓的葵花间隔其间,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在我看来,故城村已经是我心中期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乡亲们多年盼望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贫穷到富裕,从愚昧到文明,五谷丰登,民风纯朴,环境优美。

故城村正在着力打造葡萄小镇的形象,葡萄园遍布村庄周围,就连大棚里也是栽种着葡萄新品种,据说还是从比利时引进的幼苗呢!饶阳县每年夏天举办葡萄节,大力推广葡萄种植,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途径。故城村不仅是依靠种植葡萄引领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而且还要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城里人来这里观赏新农村的美丽风光,饱览滹沱河风景线,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是啊,我要在这里多拍几张照片,用微信发给远方城市里的朋友们看看,以后带着他们来葡萄小镇旅游,那时我就可以给他们当导游了。

 

 

 

 
 

 

回到麦田

 

在故城与小崔村之间,是大片金黄的麦田。时值芒种,麦子即将成熟,用不了几天,很快就要开始收割了。

当我的脚步踏进麦田的那一刻,面对广阔的麦田,观望起伏的麦浪,凝视每一棵麦子在风中摇曳,我的灵魂为之沉醉。

这一刻,我也变成了一棵麦子,在风中沉思。我在这块土地上出生,生长,长大后离开了故乡,到远方漫游。我变成了一棵流浪的麦子,但我生命的根始终维系着故土,每一次重归麦田,无疑就是心灵的回归。

 

 

 

 
 
 

麦子,谦卑的植物,朴实的形象,高贵的灵魂。

一棵麦子,显得那么朴实无华,是那么一种纯朴的样子,让人感到平凡而亲切。但当千万棵麦子汇聚在一起,组成大片的麦田的时候,那些质朴的麦子顿时呈现出绚丽壮观的景象。麦子舞蹈,麦浪起伏,一支雄浑的交响曲在麦田上空回荡。

麦田,太阳,远方地平线上的村庄与绿树,翠绿与金黄的主色调,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铺展在广阔的田野上。

这就是我寻觅的心灵的风景。

绿麦子,黄麦子,春天嫩绿的麦苗消失了,金灿灿的麦穗在风中摇曳,盛夏来临,光辉的太阳照耀着麦田,眼前的壮丽景象正是我童年的清晰记忆,也曾无数次在异乡的梦境中相遇。

芒种时节的正午,我喜欢这样的时刻,在流光溢彩的阳光照耀下,安静地站在麦田里,细致地观赏每一棵麦子,陶醉于麦田的诗情画意之中。面对每一棵麦子,都感到熟悉而亲切。久违了,我亲爱的麦子!

诗人说,麦子是神的恩赐,麦子是你的偶像,麦田里生长着爱情。

画家说,你是麦子,就要回到麦田里,不要变成城市街头枯萎的花草。

母亲说,我的儿子生来就是吃白面的。

我想起了母亲说的这句话,就伸出手去,拢过来一棵麦子,摘下一颗麦粒,搓去皮儿,嫩黄色的麦粒裸呈在手心,散发出阳光的色泽。麦粒已经很饱满了,时近芒种,接近成熟。轻轻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清香流溢唇齿间,我品尝到阳光的滋味。

 

 

 

 
 
 

在麦子即将成熟的季节里,我又回到了麦田,心情激动而又安静,在麦垄上漫步,仿佛行走在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圣徒们回到了麦加城,赌徒们去了拉斯维加斯,商人们进了市场,学生们钻进考场,情人们在花园里约会,而我回到了麦田。麦田就是我灵魂的圣地,因此我要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回到麦田里祈祷。

感谢神的恩赐,让一棵在异乡流浪的麦子,在芒种时节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麦田!

 

 

 

 
 

 

正午时刻在小崔村

 

当我走进大姐家院子里的时候,库房门口的一只小狗窜起来狂吠,只是它的脖子被铁链拴着,故而不得挣脱。木栅栏中卧着四五头牛,悠闲地咀嚼着草料,对于我的到来,表现出一幅不予理会的样子。一头新出生的小牛犊,蹦蹦跳跳撒欢,它那鲜嫩的皮毛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我走到房门口的时候,一群母鸡四散逃去。

房门开着,我撩开纱帘走进去,坐下来休息。

大姐回家了。我们姐弟二人开始聊天拉家常,说些村中的事和城市里的事情,我急忙打听一下亲戚们各家的情况,大姐一一细述,讲得特别细致。

临近晌午,姐夫回来了。他是去果蔬大棚做活,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出工,中午回家吃饭,略作休息,下午再去,直到天黑才收工。

我服役时领取的旧军装,姐夫当作工作服穿在身上,衣服早已穿得陈旧破烂,他毫不在意,一年四季都是穿着这套工作服,春耕夏耘,辛勤劳作。每次见到姐夫,我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法国画家柯罗在风景画中描绘的那位朴实憨厚的农夫。

姐夫骑的电动车出现故障,他从库房里搬出工具箱,蹲在院子里动手修理。

大姐起身离去。我进家门的时候,她是去了村中的小卖部,店主去县城上货还没有回来。又到了主妇们作午饭的时间,估计小卖部应当开门了。过了一会儿工夫,大姐买回来烧鸡和火腿肠,她便开始张罗午饭。

一位六七岁的小女孩跳着舞步跑进屋来,欢喜地跟奶奶讲述她在学校里的事情。见到我,也不陌生,跳上炕,蹦蹦跳跳,表演自己在学校练习的体操和舞蹈。在我的鼓励和赞扬声中,小姑娘更加活泼,不久便跳出了满头的汗水。

她说她想参加课后的舞蹈培训班,妈妈不给报名。还想参加武术班,妈妈也不让去。

我从她的话中听出来了,小崔村没有小学,村里的孩子们都是到邻近的圣水村上学,父母每天轮流接送。她说老师很厉害,谁不听话就用课本打。语文老师是圣水村的,老师放学后在自己家开的小卖部里卖东西。那个小卖部距离学校很近,可是要拐好几个弯呢,拐来拐去才能到那里。小卖部特别特别小啊,可是里面什么好吃的都有。

一阵风,花蝴蝶飞走了。屋子里立刻沉寂下来,小姑娘不知去了哪里。

我走出大姐家,来到村外,信步漫游,观赏田野风光。

眺望远方,麦田与果蔬大棚相间,时而有小片的葵花分布在路旁,村庄隐没于绿树丛中。布谷鸟在树巅鸣叫,忽东忽西,但难觅其影。当我走近麦田的时候,一只鹌鹑从麦垄中扑棱着短翅飞起,惊慌地飞进了附近水塘的树林子。

大棚里少见种植蔬菜,多为新品葡萄,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挂满了架子,高低错落,鲜翠欲滴。葡萄就要熟了,如果在小崔村再等上几天,就能吃到香甜可口的葡萄。

 

临近晌午,外甥和媳妇一起回来了,他们见父母准备的饭菜不多,夫妻俩骑上摩托车,奔向附近的屯里镇,从小镇的集市上买回来七八样炒菜。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午饭,说些村中家中的闲事。花蝴蝶又跳上炕去,挑拣自己爱吃的饭菜,她终于安静下来。

外甥吃饭的时候也没有闲着,他一手拿着手机通话,另一只手夹菜吃饭,一个电话打了很长时间。谈论的大概意思,似乎是在为葡萄的销售讨价划价。他坚持三万元,对方给两万五,各说各的理由,最终以两万八千元成交。我猜想,大概是出售一个大棚里所有葡萄的价格吧?

饭后,我叫的网约车来到小崔村,大姐和姐夫送我到村口。外甥急忙骑上摩托车到自己的果蔬大棚里,为我摘来一袋子甜瓜。

再见,小崔村!

 

午后西关探二姐

 

出租车以极快的速度行驶在河堤公路上,麦田、葵花、水渠、树林、村庄……车窗外的风景变换不定,令我目不暇接。

汽车载我去旧县城西关。

车从东关驶下河堤,穿过东关,进入旧县城的大街。仿佛时光倒流了四十年,旧县城依旧保持着从前的格局,许多建筑物仍然伫立在原来的位置上,似乎是在等我归来。在我童年时期,多次跟随父母来旧县城赶集,而在饶阳中学读书时,也曾在放学后跟同学们结伴上街观光。商店、旅馆、新华书店、文化馆等等老建筑,仍是那么熟悉的样子,并且粉刷一新,不见岁月沧桑的痕迹。

那时,高中毕业,酷爱读书,多少次从白池村跑到这里,一头扎进新华书店,怀揣着一把零花钱,买到几本自己喜爱的文学书籍。回到家中,沉醉于新书的油墨清香,手不释卷,长夜诵读。

一座小镇,除非赶集的日子,平时显得很小很安静。它过去曾经是我心神向往的地方,阔别四十年后,而今令我深情眷恋。

 

二姐患病卧床,强起,坐在床沿上跟我交谈。去年突患重病,急送医院救治,先是住进县医院,后转院去石家庄,得以痊愈,但留下了四肢麻痹的后遗症,行走困难。好在二姐思路清晰,思维未受损伤,她向我细致地讲述自己患病、治疗及恢复的情况,说的清清楚楚。

俗谚久病成医,听二姐论病,信哉此言!

外甥在唐山工作,近日恰好在家,他驾驶着自己的大货车送我去火车站,时近黄昏,离开饶阳。

“燕子啊,我心爱的燕子……不要忘了诺言变了心,你是我的我是你的燕子啊……”迪里拜尔的歌声从耳机中传来,把我的思绪引向蔚蓝的天空。

归来又归去,在故乡与异乡之间徘徊,难道我就是在歌声中飞翔的那只燕子吗?

回归,回到故乡,回到麦田,就像圣徒重归麦加城,虔诚地朝觐。麦田就是我心中的圣殿。艺术家都信奉自然神论,坚信万物皆有灵。作为地球家园的一位居民,人生逆旅的漫游者,尘世光阴的匆匆过客,我崇拜光辉灿烂的太阳,太阳引导我踏上回故乡之路。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太阳照亮了通向未来的道路。

   

                           2017616日写于沽上杏荪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