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医中最常见的本草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7-06-16

中医中最常见的本草——甘草。

甘草,号称国老。国老是什么意思?所谓的国老,说穿了,就是和事佬,就是说客。把各种药物调和在一路,综合他的药性。这叫做和事佬。你比如三国演义的蒋干,他就是到处游说,跟各个矛盾体之间谈判,就相当于谈判高手。谈判高手,其实就是国老。三国演义里面还有一个人物,也属于国老这一类型的人物——周瑜的岳父——乔国老。他既不得罪你也不得罪他,在人之间慢慢调和。这就是国老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说甘草的呢?甘草的作用,主金创。现在没有把甘草的作用完完全全的发挥。现代医学讲,甘草的作用主要调和药性,《神农本草经》说的是金创,可以说各种疮疡肿痛,都可以用他来治疗。而且跟生用跟制用都不一样。你包括炙甘草,生甘草,解附子毒,好用的很。


我一说你们应该明白,甘草虽然是一味好药,但是他把药性压制了。各种药物之间的矛盾,各种药物的强项,全部压制了。你包括以前有一个号称“神医”“再世华佗”的胡万林,在90年代的时候,在全国疯狂的很,当时的中医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他。他号称在新疆服刑时期治愈几百万人,能治疗各种各样的病。他就不用甘草,他很反对甘草,他认为甘草把各种药性的特长全部抑制了。


现在很多人用甘草,其实都是受到了张仲景的影响。因为张仲景的药方里面,都有甘草。张仲景的甘草,还是作用于脾胃。我现在学医,受到了几个大家的影响,一个是张仲景,还有一个是攻下派的祖师张子和的影响。张子和的一本书《儒门事亲》我看了不下于10遍。还有一位就是李东垣,李东垣的《脾胃论》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温病派对我的影响其实是很弱的。所以,我的处方里面,很少用到补药。我认为,邪气去,则真气自扶,我主要攻邪。


反正我的思想,受张子和影响非常大,你脾胃恢复了,你喝稀饭,吃馒头都可以。脾胃不恢复,你再怎么补都没有用。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是滥补成风,到处都在补,把脾胃全部塞的一塌糊涂。就像整个城市一样,交通拥挤混乱。


甘草这味药啊,现代医学提取的甘草液,针对艾滋病方面,特别是甘草酸,对艾滋病这一块也有作用。


也有说甘草止咳,这个要辩证,是有哪方面引起来的,是你的心气亢盛引起来的,是你的心气衰竭引起来的,还是你的肺气虚引起来的?实际上现代医学讲的,心阴虚,心阳虚,心气郁结这些说法,全部要改。总结来说,要么就是心气虚,要么就是肺气虚,要么就是脾气虚,要么就是肝气虚,总的来说,就是经过虚实辩证。

甘草的自述

□ 曾梅芳 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药剂科

我没有大黄将军般的威风凛凛,也没有降香天女散花般的美丽优雅;没有远志的崇高理想,也没有连翘的天天向上;没有贯众的家喻户晓,也没有路路通的四通八达。在中草药家族中,其貌不扬的我显得相当平淡无奇。但是,我却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心急的你们也许不禁会问,我到底是谁呢?别急,请让我慢慢地一一道来。

我是一枚小小的甘草。我性情温和,味道甘甜,用中药术语来说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远在神农尝百草的上古年代,人类就已经发现我是解毒良药,并赐以“美草”、“蜜甘”美名载入《神农本草经》。到了晋代,更确认了我是可以“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我的功效是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我跟大戟、芜花、甘遂、海藻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因为跟他们一起,我就成了“毒草”!

其实,我是一味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据说有人统计过,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所有方子使用频率最多的药物竟然是——甘草。那是因为我在临床应用时,主要是帮助“君药”发挥作用,并能减轻一些药物的毒副反应,使方中诸药同舟共济,驱除邪患。古人谓:“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因此,大多数药方的最后都得加一味中药——甘草我也,以调和诸药,让所有的药在一起和谐共处,密切配合,扬长避短,共同为治病而努力。这就是我最神奇的地方。

于是,我在中药里就多了一个“国老”的美誉。其意思就好比医药王国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处处缓和矛盾,调节纠纷,劝善助人,是一位“和事佬”。我的伙伴陈皮,因此常常讥笑我爱管闲事,一无是处。我就反讥他泛泛而谈,仅及皮毛。其实,我这样的脾气秉性,与儒家思想的不偏不倚、平和中正的中庸之道还真有些一脉相承的味道呢。

当我的伙伴独活当归夸夸其谈他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时候,当益智兄向急性子苦口婆心地游说要多读书、读好书的时候,当生地向怀熟地举杯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当千年健向白头翁眉飞色舞地讲述如何延年益寿的时候,我没有加入他们的行列。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长处。在方剂里,我总是配角,从不妄想像神曲般非同凡响。我要发扬如厚朴般忠诚老实的精神,起着如同百合般的和谐如意的作用。我很平凡,但我很自豪。有了我的存在,我们中药大家庭里处处充满了包容和理解,也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大家都团结一致地为人类驱除疾病,恢复健康。

我对人类有着一种天生的亲切。所以,我会默默地向他们奉献我的一切。我总是在期盼:在人类的世界里,当我的和谐精神被灵活地运用到他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时,而呈现出来的一派和谐景象——当一个人像我一样去包容他人时,我相信他一定会是和谐仁爱之人;当一个人像我一样去认真经营他的家庭时,我相信他的家庭一定会是和谐美满的家庭;当医院里的医务人员像我一样去真诚服务于病人时,我相信这医院一定会是和谐平安的医院;当人类的社会里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人去用心建设社会时,我相信这个社会一定会是和谐文明的社会。

介召一个网站链接,里面有很多种中医书籍,只要有时间,有心,就能够费学习。

http://www.zysj.com.cn/zaji/8/81121.html

生甘草与炙甘草的区别
甘草国老之药,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因其在解毒、缓急、补脾的作用显著,故在家庭保健品中也是用的较多的一味中草药。所谓国老之药是指甘草具有调和百药的功效。

       在药店里,我们购买甘草时会遇到,是买生甘草还是炙甘草的问题。那么生甘草和炙甘草有什么区别吗?我们把它们的属性一一做个比较吧。

    1.性味归经【相同】

    生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2.功能主治

    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从两者的功能主治来看,炙甘草的药效变得缓和了,功能也少了一些。主要是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四肢挛急、痈肿疮毒等功效,而炙甘草没有了,或者说是这些功能变得很弱了。

    我们自己作为保健的话,在家用甘草泡水喝。我是这样选择的:在秋季我一般选择生甘草,因为秋天与五脏中的肺相对应,秋天天高气爽,气候干燥,尤其是喜欢吸烟的朋友这时候更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肺,所以选择生甘草的祛痰止咳的功能,兼顾补脾和胃的功效,使得甘草的功效发挥的更好。而在其他季节,我大都选择炙甘草,因为炙甘草的性能更加平和,而主要的是利用补脾和胃的功效,并兼顾益气的功效。

甘草治病验方健脾益气解百毒
□ 毛德西 河南中医学院
  甘草的别称较多,有国老、美草、蜜草、甜草等。明代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药,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甘草,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经。生用偏凉,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用偏温,能散表寒,补中益气。甘草还善于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同热药用之可解热,同寒药用之可除寒,补而不峻,泻而不速。其趋向可内可外,可上可下,有升降浮沉之势,堪称药中之良相。在中医界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可见甘草应用之广。
  甘草药膳
  1.甘草蜜枣汤:蜜枣10枚,生甘草6克。将蜜枣、生甘草放入沙锅内,加水2碗,煎煮至1碗(约300毫升),去渣饮服,每日2次。
  此汤补中益气、润肺止咳,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咽干喉痛及肺结核咳嗽等。
  2.绿豆甘草汤:绿豆100克,生甘草10克。上2味加水适量,文火煎煮,任意饮用。此汤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夏季可作为清凉饮料。
  养生经验方
  1.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生甘草10克,大枣10枚(擘,去核),小麦50克。将上3味放入锅内,加水煮至小麦开花,去大枣即可食用。
  此汤益气养血、清心安神,是治疗妇女脏躁病及更年期综合征的良方,凡心烦易躁、失眠多梦,甚至哭笑无常,或五心烦热、多言乱语者,均可服用。
  2.甘桔汤(《伤寒论》):生甘草10克,桔梗15克,加沙糖少许,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滤汁。再加水煎煮,滤汁。将两次药汁混合,频频饮用。
  此汤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可以作为教师、演员等人的保健利咽饮料,亦可减轻急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3.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地各15克,党参、阿胶、桂枝、麦冬、麻仁、生姜各9克,大枣6枚。水煎服。本方为治疗心律失常的著名方剂,适用于气阴不足所引起的脉结代症,症见心悸气短,咽干舌燥,肺虚干咳,舌苔偏少、干燥等。 

绿豆甘草茶:绿豆60克,甘草15克。将绿豆、生甘草都研成粗末,放入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30分钟,代茶饮用。能解有机磷农药及毒蕈中毒。  

甘草绿豆炖白鸭:生甘草20克、绿豆90克、白鸭肉100克、盐5克。把生甘草润透、洗净、切片,绿豆洗净、去杂质,白鸭肉洗净、切块;把鸭肉、甘草、绿豆放入炖锅内,加入清水500毫升,置于大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加盐搅匀即成。清热解毒,平肝利尿,适于中毒性肝炎患者食用。  

甘草香菜:甘草5克、香菜20棵、苹果1个。将苹果切块,与甘草、香菜一起下入砂锅内,放两碗半水,煎成一碗左右,弃渣取其汁,稍凉后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治口臭。  

甘草三豆饮:绿豆10克、赤小豆10克、黑豆10克、生甘草3克把三豆洗净,浸泡1小时后,同甘草一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炖,煮至熟透即可饮用。清热解毒,适用于小儿水痘。

作者: 高桥顺子

     中药从诞生以来,随着古人认识的扩展,中药品种在逐年增加。《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药大辞典》,载药猛增至6008种,再到前些年的《中华本草》,药物品种已达8980种。药物品种在扩张,但一个纯熟的中医大夫,谁都不可能一辈子用到这些药的10%,真正常用的药也就100多味。张锡纯是大家公认的临床大家,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只解析中药79种。明代的张景岳,更早就提出了“四维中药”的概念。“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但用的药味再少,也离不了甘草,故甘草有“国老”之称。怎样认识甘草?历来见仁见智,我想,如果能完满回答以下5个问题,可能就抓住了甘草的使用关键。

 

      一,甘草入药,最早用来干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我们的先人在古代的生活状况,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是远古“饥饿时代”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在远古时候,人们最常见的病是“中毒”。治中毒什么药最好,甘草。孙思邈说:“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也就是说,甘草入药,最早是用来解毒的。

      后来,人们发现甘草不仅能解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还能治人体自身产生的火毒,如《伤寒论》以甘草汤治咽喉肿痛,河南名医蔡福养的经验是:“《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因此,咽痛是甘草所主治之证。这种咽喉的疼痛感,多伴有干燥感、热灼感,局部多充血、红肿。凡见此证,均可大量用之。”此外,《金匮》《寿世保元》上用它治肺痈,《疡医大全》上用它治胃痈,《圣济总录》上用它治乳痈,都是利用甘草清热解毒的作用。现代临床上也一再证实了甘草的这一功效,有报道其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慢性活动性乙肝等。

     中药治病,从某种角度说,毒性就是药性,没有毒也治不了病,所以在治病的同时,也常常带来了一定不良反应,这是使人很烦恼的事,后来发现加入一味甘草,副反应没了,疗效也不减,人们把甘草的这种功能就叫作“调和百药”。这种调和百药,实际上还是甘草解药毒的作用。最终就形成了几乎每个中医处方最后一个药都是甘草。时间长了,不免使人产生了另一种怀疑,甘草本身还能治病吗?这就是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二,甘草为“君”的方子有哪个?

     甘草在一张处方中,往往是最后一味,最后一味都是佐使药,那么,甘草为“君”的方子还有吗?当然有,只要学过中医的人,一般都会想到“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在《伤寒论》中可治心动悸,脉结代,多少年来,后世不少医家都验证了它的疗效,而且在现代中医临床久用不衰,正如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先生说:“我院内科94岁高龄的许公岩老大夫,治心律失常的脉结代,常用炙甘草30克,病人服3~5剂可获惊人的满意疗效。”

     炙甘草汤目前已几乎成了治此种心脏病的特效药,特效药就是治病药。由此就涉及到“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的问题。现在的中医教材中强调“辨证论治”太过了,给学生的印象是中医就是“辨证”,西医才讲“辨病”。错了,中医怎么就不辨病呢?《金匮》上讲的就多是“病”,“青蒿素”靠的是“辨证施治”发明的吗?《肘后方》上治疟只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也是治“病”吗。甘草为“君”的方子,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辨病施治。比如上面说的甘草汤治咽喉肿痛,甘草也是君药,也是治病。此外,还有脏躁用甘麦大枣汤,止痛用芍药甘草汤,咳嗽用复方甘草片等等,都是类似情况。据有的专家挖掘,甘草还可辨病施治治疗呕吐、便血、肺痈、胃痈、羸瘦等,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在辨病施治的思路下,深入研究。蔡福养老先生说:“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唐代的著名方书《外台秘要》就记载用小便煮甘草数沸服,治疗大人羸瘦。《证类本草》记载用甘草粉蜜丸,可以治小儿羸瘦。所以,久病迁延,体质羸瘦者,可以看作是使用甘草的另一个客观指征。以羸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肺阴虚久咳、肾阴虚鼻藁、糖尿病伴有声带松弛者等,可大量使用甘草。”真可谓是真知灼见,甘草能治疗哪些“病”,有待于整理。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说过头,不能忘了“辨证论治”毕竟是中医的特色,这就是下一个问题。

 

     三,辨证施治用“甘草”的指征是什么?

     在讨论完上述二个问题以后,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甘草被公认为“补气药”,当然就是补中益气了。集中体现在两个方子,一个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注意是“四”君子,甘草在此可不是佐使药,而是与另三味药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也不叫“四君子汤”了,使用的指征是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另一个是补中益气汤,临床指征是脾虚日久,中气下陷,表现为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甘草在其中也不是佐使药,而是重要成分,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原方顺序即可明白,“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白术各三分。上件粉碎,都作一服。”《伤寒论》中很多处方名都是以药名浓缩而成,其中有12首的方名中是有甘草的,如麻杏甘石汤,在这些处方中,甘草也不是简单的佐使药。

     由此引申出对中医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的看法,组成一个方剂,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为地把它们分成君、臣、佐、使,不过是为了比较方便地解释方理罢了,是一种主观行为,所以就有同一处方,不同医家有不同的君臣佐使现象。因此,把“君臣佐使”提高到“组方原则”的高度,显然又是过了。

 

     四,甘草入药有生、熟之分吗?

      中药要炮制,是中药的特色。对于甘草来说,生、熟也大有区别。解毒、清热,要用生甘草,用量要大。辨证论治用甘草,要用炙甘草,用量根据情况决定。“调和百药”用甘草,也是用炙甘草,用量要少。有意思的是,有时一个处方中“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方和谦老先生就爱这样用。“方师于方中常常生、炙甘草合用,并讲到生者清热解毒,炙者补中并能泻阴中伏火,在一些虚热夹杂之证应生、炙甘草合用。如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长期咳嗽;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泌尿道感染等里虚有热者,生、炙甘草合用,疗效甚佳。”也可说是名医独特经验之谈。李乾构先生的经验是:“用甘草止痛,剂量宜大,可用6~10克;取甘草调和药味,剂量宜小,用3~5克;用甘草补虚宜选用炙甘草;用甘草清热解毒宜用生甘草;大便稀溏不宜用炙甘草;舌苔黄厚腻应选用生甘草。 ”也可谓是一家之言。

     现在临床上,处方中开“甘草”,药房一定付的是“炙甘草”。医生要想用生甘草,必须写“生甘草”。反映了中医的一个倾向,“入药必炙”,可能过了。读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见民国时这种倾向已很严重,所以张氏反复强调,生石膏清热一定要用生石膏,如用熟石膏,不但不能清热,而且如用毒药。山药也一定要用生山药,代赭石要用生代赭石,龙骨、牡蛎也一定要用生的。由此想到,甘草入药“调和百药”,是否也应该用生甘草呢?因为这里用甘草是为了解药毒,解毒当然应是生甘草了。医界有一种用炙甘草“缓和药性”之说,可能也难自圆其说,把峻猛药炮炙一下不就完了吗?或者,干脆少用点不就行了吗?

 

     五,使用甘草有禁忌证吗?

      这是最后一问。甘草入药这么好,有无禁忌之证呢?当然有。约有以下几点。

      (1)对甘草过敏。 何任先生“曾治一妇人,见方中有甘草,辄曰‘我过敏!我过敏!’据告,‘如服甘草,浑身不舒,头昏脑胀’。可见虽为极个别之例子,然亦不可不知。”

     (2)中药十八反。根据中医的传统,有“十八反”之说,其中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就是说甘草不能与这四味药同用,如果同用,可能出现副反应或毒性。但也有不同主张者,李时珍就是一位,他在《本草纲目》中说:“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痨瘵,莲子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者,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李时珍是说得很有道理,但为了不若“官司”,还是绕开点为好。

     (3)“中满忌甘草”。就是说,临床上遇到脘腹胀满者,不能用甘草。太简单化了。《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专治“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方中甘草用量独重,显然为“君药”,张仲景就是用甘草治脘腹胀满,“中满忌甘草”之说不攻自破。《本草备要》说:“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关键还是要辨好证,再论用药。

     (4)甘草不可久用。因为它毕竟是药,而不是食物。医生们的经验,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应引起重视。还是吴鞠通说得好,要警惕使用甘草的两个错误:“今人则一概率用之,不问何方,必加甘草,以为能和百药,此动必用甘草之误也。至于当用甘草之方,如炙甘草汤之类,汤名甘草,以之为君也。治伤寒脉结代,紧防其脱,全赖甘草坐镇不移之力,而用量只一钱,或八分五分,不尽其力,乌行有功?此不敢用甘草之误也。”(见《医医病书》)

著名老医应用甘草的经验结晶

     文自 宝城经方中医

【转载】中医中最常见的本草——甘草+生甘草与炙甘草的区别,甘草治病验方,甘草药膳+甘草五问?+著名老医应用甘草的经验结晶 -  - 舍得

 

 

   甘草是本草王国中的“国老”。古人云:“诸药中以甘草为君,功能调和诸药,遂有国老之号。”南北朝时,陶弘景对国老的解释为:“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明?李时珍还赞美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不管叫“国老”也好,称“良相”也罢,这都说明甘草是本草王国应用最多的药物。
    历代用甘草,均以炙甘草治脾胃气虚,生甘草清热解毒。然而,近代一些中医专家跳出传统,各显新招。这些著名老医应用甘草的经验结晶,为祖国医学又增添了一份光彩。
    已故盐山名医张锡纯认为,古方治肺痈初起,单用粉甘草四两,煮汤饮之者,恒有效验。对此,张氏又有发挥,他的经验是:对于肺结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带腥臭者,恒用生甘草为细末,每服钱半,用金银花三钱煎汤送下,日服3次,屡屡获效。
蒲辅周先生用“甘草油”,可谓一绝,其法是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细晒干,勿用火焙,研成细粉末,经纯洁芝麻油(或纯洁菜油亦可,花生油及其他杂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将香油盛入缸内,再纳入甘草粉,浸泡三昼夜,即可使用。此方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之溃疡俱效。如遇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疡,厚涂于上,干时再涂,能泻火消肿止痛。蒲老说:“我曾用数十年,颇有效。小儿暑天热疖疮,其效显著。经过数十年,用之满意,疗效好,价廉。”
    借助甘草“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痱毒和脓肿,中医研究院阎孝诚先生颇有心得。阎氏曾于1965年夏,在山西巡回医疗,治疗不少疖肿和痱毒患儿,初用一般清热毒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之类,虽获效于一时,但多反复。后改用生甘草,马齿苋30克,忍冬藤30克,生大黄3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1日服3次,重者水煎服,按上药剂量,每日1剂,一般5-7日获愈,很少复发。从此以后,阎氏应用上方治种皮肤感染病,每每获效。
     对荨麻疹、湿疹、紫癜等过敏性疾,重用甘草治之,效果也很好,一般3-5岁儿童用量可达30克。不仅如此,阎氏还善用甘草调理一些慢性疑难杂证:以炙甘30克,灵芝30克,胎盘粉30克,共研细末为丸,每丸重6克,每日3次,每次1丸,用于哮喘缓解期、肾病综合征减用或停用激素之时,再障病的辅助治疗,效果均较理想。
    另用炙甘草30千克,黄精30千克,益智仁30千克,石菖蒲30千克,熬膏,兑入生晒参、紫河车细面各6千克,搅匀,烘干后压片,每O.3克,每服6-10片,每日3次,功能益气补精,治疗五迟五软,大脑大脑发育不全和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癫痫,实属独特。
    古人云:“呕家忌甘”,可河南中医学院的郑颉云先生却不以为然,他常用生甘草30克,生大黄3克,伏龙肝15克,专治热吐证,临床表现为食入即吐,吐物酸臭,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一般1-2剂即能止吐。
    按:临床上我分两类用,调和药味用小量,治病用大量,如甘草泻心汤就用30克,炙甘草汤用45克,清热解毒用30克,从未发生中满水肿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