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动瓶窑四】将青春和激情献给家乡土地的陈陛隆!

 来来永胜 2017-06-16

提起陈陛隆这个名字,张堰村民们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交口称赞“这个年轻人不错的,肯吃苦,会钻研,是农业方面的带头人。”

农活在普通人印象当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酷暑严寒,汗流浃背,辛勤劳作,这让很多的农村年轻人望而却步,放弃农村选择了去城市谋生。而90后,种粮大户,农业带头人,这些标签汇集在陈陛隆身上,给这位年轻人多了些不同常人的色彩。

陈陛隆是土生土长的张堰人,1990年出生,2008年入伍,退伍后在杭州电视广播大学进修,2013年开始回到农村发展种植业。

中午11点,陈陛隆刚从农田里忙完,他皮肤黝黑,精神奕奕,谈吐质朴,他说“父亲是种粮大户,现在年纪大了,我这个做儿子的要挑起来,现在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一、躬身农田,书写“泥土”气息的青春篇章

作为一名90后年轻人,选择扎根土壤,躬身农田,旁人认为他会打退堂鼓,用不了多久就会放弃。然而四年来,陈陛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没有丝毫的畏难和怕苦,还主动要求从插秧、施肥等基础做起,脏活累活抢着干,虚心的请教每一位种田大户,从中找差距,找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能力。他说“我当过兵,部队里学习到只有吃苦耐劳才能当好兵,工作之后,也一直延续和保持这一作风。有时碰到挫折也难免闪过想放弃的念头,但是随即就打消了这种念头。”

娴熟的插秧技巧

二、刻苦钻研,探索“机器种田”的科学道路

陈陛隆自主学习了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基本农用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以专业化手段更好地投身到农业生产中。除此之外,为了让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种植相结合,他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对专业的刻苦研究,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看到了科学种粮的曙光,必须学会科学种植,形成规模才能节约成本。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陈陛隆去山东学习无人植保机的操作方法与技巧,这对他来说既是一次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的机遇,更是一次农业技术改革创新的挑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和反复试验,陈陛隆掌握了无人植保机的操作技术,尝到了“机器种田”的甜头,直径达1米、多旋翼、自动按预设轨迹“刷田”洒药……不仅省时省力,还节约成本。

无人机施肥前准备工作

熟练地操控无人机施肥

2015年底, 陈陛隆花5万元购买无人植保机用于农业生产中,并在张堰村内大力推广,对种植户传授植保机的使用方法和知识,使得更多的种田大户受益匪浅。

三、创新发展,90后矢志成为致富“领头雁”

直至2016年年底,他所承包的田亩农药使用量减少30%,人工减少50%,产量增长8%,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增加了亩产量,同时提高了农田的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2017年年初,又购入4台无人植保机投入生产中,逐渐加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了产量,获取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未来, 陈陛隆信心满满地说,“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只要潜下心钻研,年轻人大有可为,要开拓出农业生产的新路子!”

前行的道路上,他选择了脚踩泥土,春华秋实,建设家乡,让人生价值在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和升华,积极投身农业改革发展大潮中,为农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