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海涛668 2017-06-16

学篆刻必然要学习前人,而当今印坛,被当作师法对象最多的大师,非黄士陵莫属,原因有二:

1、黄士陵距当代较为晚近,因此,他所参考的资料,相对较接近于当代人,同时,他又是前代篆刻大家们成就的集成者,学一人足以顶得上师法前人许多人;

2、黄士陵同时代的大师还有吴昌硕,但吴昌硕的印风相对较为“大刀阔斧的写意”(李刚田语,下同),如书法中的草、行,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入门,而黄士陵印风相对较为“精工细雕的工笔”,如书法中的楷、隶、篆,对于初学者来说,较易上手。

我们在上一节把吴昌硕放在了民国(因为他大部分的艺术活动和代表创作年代在民国),那么,黄士陵当然就成了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他在1907年去世,民国还没有到来)。

黄士陵较赵之谦小20岁,比吴昌硕小5岁,吴昌硕归了民国的原因是因为吴昌硕活得岁数大,而黄士陵不到60岁就去世,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他能活得跟齐白石那样的年岁,估计成就要更大些,可见一个艺术家,要想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健康也很重要。

尽管如此,黄士陵的成就仍然是宗师级别的。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黄牧甫画像)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晚号黟山人、倦叟等,黄士陵出生在安徽黟县五都黄村一户书香人家。据他的兄弟说:黄士陵“八九岁开始操刀学印。”十几岁出外做事之后,一边在相馆做工,一边依靠刻印维持生活,他的一方“末技游食之民”的边款里记载:“陵少遭寇扰,未尝学问,既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飘零,籍兹末伎以糊其口。……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末技游食之民”)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末技游食之民”及其边款)

要注意,他出生的地方是安徽,又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我们应当还记得我前面说何震的文章里,提过周亮工在《印人传》里说的一句话:“自何主臣继文国博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久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何震出现之后,全国印章学问大都归到安徽黄山一脉,时间久了,黄山没有人不会刻印了。

黄士陵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泡在篆刻的环境里

那个时候,中国所有的“篆学图书,多出于新安,为他郡所不及。”黄士陵目力所及,人皆是印人,图书皆是篆刻图书,想不受影响都不可能。

当然,黄士陵的篆刻也起源于他的篆书,因为他同时也是位大书法家。

黄士陵后来也经历了战乱,那个时期的印人没有不经历战乱的,因为清政府统治之下的神州大地正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里颤抖,像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这些印学大家无一不受过兵灾的荼毒。

老规矩,黄士陵的生平我前面写过专门的文章,可以找来看,今天我们还是主要说作品: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吉盦稽首,自我们看他的第一方印,就应当有这样一个印象,黄士陵的作品,有浓厚的吉金风格。像精美金属器皿上的精细雕刻,这一方就是这样,一望而觉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像对着一方远古神器。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莲府,说不尽的光洁,而字法上又古气穆然。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方印是我最早临过的黄士陵的印章,人字处的留红以及其他字的满白意,使我久久不能忘记,20年前的大部分自有藏书,都钤盖了这方临印作为我的读书记念。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意别西湖曼六年,同上一方印一样,密实处密不透风,疏朗处疏可以跑马,年字虽只占了窄窄的一竖,但因为下部留白、自占一行,并不觉得委曲,而更有潇洒之处,与印文内容映照,别有一番惆怅涌上心头。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士陵私印,我一直以为鸟虫印是需要在刀法控制完全自如时才敢涉及,其实不仅是刀法,浑元一致、计白当黑的章法,密实如金属花纹的装饰性,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看这样的印章,如看一方远古部落的徽章图案,精美,透着神秘气息。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多么浪漫的绘画生涯,如果不用考虑生计,钻研金石绘画,实在是人生最大的乐事。这方印,横画多到极致,甚至平日里经常用的到的竖笔字,也被黄大师转横,这当然不仅是汉印的方正,还有一些浙派字形的影响,而刀法上,也有赵之谦的影子。

金石癖,这是汉印风的,章法,字法上都像,但刀法上却不完全是汉印式的,也有后来浙派刀法的痕迹,章法上妙在左边的病框两点,正好给整方呆板的印透了气。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已酉生,如果不认真想,或者就想着这是一方吴昌硕的作品了,不是的,这比吴昌硕的笔画光洁,也比皖派的其他大师俏皮,刀法上也较吴昌硕干净平直一些。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吴让之刻“逃禅煮石之间”)

荃孙所得金石,同样是“石”字,一在边上,一在中央,黄士陵的长长一竖就处理到跟边框借力,而吴让之的“逃禅煮石之间”的石居中,用的方法是加粗,黄士陵的石头如高空坠石,有劲力下坠感,于是上面一横做了下弯变化。吴让之则上面一横向上拱起,石头如高挂藤上的葫芦,随风摇曳。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已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有点汪关的清洁影子,但因为多处曲笔,比汪关的安静之气多了动感,这当然是黄士陵从吉金文字里找到的窍门。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雪岑手状,岑字头部,状字最后的一捺,都来自于古老的金石铭字,而原本方正呆板的印面因为这种变化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且岑字下部,手字上部,遥相呼应,妙趣顿生。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永寿嘉福,跟第一方印一样,这显然还是金石文字,还不单单是金文,边框也用了厚边框,用以规矩印文的参差错落,这来自对古玺印的借鉴。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鲲游别馆,一看印面就让人想起《天发神谶碑》,可见从这块碑里找到营养的不止是齐白石一位。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古槐邻屋、祇雅楼印,看这两方印,想到的除汉印外,还有汪关,但汪关决不做黄士陵这样笔画上的夸张,黄大师的印的刀法当然也有赵之谦正锋深刻,所以沿着汪关一路而下的是林皋、陈巨来,黄士陵却另成了别派。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独立山人,山字的中竖,人字的拱状,独字的头部,立字的整字,全印都洋溢着吉金象形文字的影像。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仙屏,一贯的光洁,有方笔有圆笔,仙字的山部是方正的直笔,屏字的几个笔画又配以曲笔,全印板正而不呆板。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四钟山房,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跑马,在直笔覆盖全印的大章法中,房字的“方”部以曲笔来调和。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山农,山农两个字明显的一繁一简,在任疏任密的情况之下,黄大师如同上述几方印一样,把“山”字的中竖加上也红三角处理,以重整方印的左右两部分的重量配比。险中求稳。以上几方印中“山”字中竖的处理都以加粗加重的方法,这当然是来自吉金文字的字形特征,但同时也是基于全印章法的调整手法,同时也是来自古玺小印的“小红点”章法特征的营养。在大师的匠心独运之下,各种印内印外的元素集于方寸之中。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书远每题年,在黄牧甫所有的仿拟之作中,这方印是比较特别的一方,他在边款里记下“务芸道兄属刻唐句,仿汉荡阴令张君表颂额字以应之,未识能得其脚汗气与否也。”大师在印中使用的文字又是汉碑额文字,这种字体在篆隶之间,整方印字法、章法方圆兼用,格局宏大、宽博,气势在疏朗中透着流动飘逸,虽只是方寸之间,却有磅礴之势。

我们看黄士陵的印章,隐约每一方都有汉印的影子,但又每一方有他的跳动气息,他于汉印风格的治印,最服气赵之谦,他说:“赵益甫仿汉,无一印不完整,无一画不光洁,如玉人治玉,绝无断续处,而古气穆然,何其神也。”(欧阳耘印边款):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他还认为汉印后期我们看到的剥蚀是岁月久的原因,后世印人不必西施效颦地去做破损处理,他认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季度长年边款):

清代最后一位篆刻大师:黄牧甫

黄士陵的创作既有汉印根基,又参以秦权量诏版内容,更兼两汉吉金文字,因此,并不只是汉印的工整,还有一些险绝、灵动性,因此,我们大致在每一方印里都会找到一处跳动出奇的地方,这跟同时期的赵之谦不一样,明代前辈汪关也不曾做到过这一点。

黄士陵的学生李尹桑曾论及赵之谦与黄士陵的不同,称:“悲盦之学在贞石,黟山之学在吉金;悲盦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

的确如此,黄士陵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师承皖派邓石如,融皖、浙两家之长为一体,形成了独立的风格,其独创之处,在于对钟鼎、钱币、诏版、碑额、砖瓦等文字,各体悉入,无格不备,兼收并蓄,熔于一炉,这也正是他创立的门派“黟山派”的最显著特点。

清代篆刻大师,至黄士陵而止。

(《布丁说篆刻》之26,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