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官酷吏都没好下场,忠臣良将、清官直吏呢?

 昵称41961047 2017-06-16

检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恶官酷吏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恶官酷吏很多没有好下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写一篇恶官酷吏没有好下场结局都很惨的文章,以此警醒后人应当敬畏人生、敬畏历史当属必要。

◆恶官酷吏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恶官酷吏没有好下场的历史事例俯拾皆是:比如张汤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酷吏,当时淮南王刘安谋反,张汤负责审理此案。为讨主子欢心,张汤审案时,数百案犯,或鞭笞,或刀割,或签扎,或火烙,无所不用其极,“凡淮南、衡山二狱,所连引列侯、二千石、豪杰等,死者数万人”。然而酷吏的利用价值一旦用尽,为平息众怒,汉武帝杀张汤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借助他人构陷诬告,一纸诏书便将张汤赐死。

又如武周时期,武则天为镇压政敌,大肆起用酷吏,周兴最得武则天信任。周兴得宠时滥杀无辜,后来有人告周兴谋反,武则天便令另一酷吏来俊臣审问周兴。来俊臣问周兴:“囚多不服罪,奈何?”周兴答:“装囚入大瓮,四周烧炭炙之,必服。”于是,来俊臣命人取来大瓮,在四周用炭烧,对周兴说:“请君入瓮。”周兴叩头服罪。即使后来武则天念其忠诚从轻发落,但还是在发配岭南的路上被他人所追杀。而另一个酷吏来俊臣因恶贯满盈,后来被武则天不得已而处死。来俊臣被处死之时,百姓大众早就围观等待。来俊臣人头刚一落地,百姓便蜂拥而上,刀割其体生吞其肉。

对于这种历史记载,只要稍添油加醋,都可以成为后世杂剧话本的资料来源,百姓大众也是了悟其事,口口相传,更加应了社会那句老话:坏人自然不得好死。专制制度之下,恶官酷吏难得善终,其实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灾难。如果给恶官酷吏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们是否还会选择为非作歹、狠毒残忍、扼杀人性的龌龊勾当,以致重蹈“不得好死”的这条不归路?真不敢断言。要知当年将要踏上黄泉之路时,宰相李斯幡然悔悟万千感慨对其子说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可见人之将死,其语也善矣!李斯的临终叹息,虽成绝响,渺不可闻。然李斯之后,恶官酷吏源源不绝。

恶官酷吏往往备受帝王们青睐嚣张一时,没有落得好下场,个中道理既很复杂也很简单。恶官酷吏的兴起,不外乎都有一个适应其生长的时代背景。恶官酷吏背后自有专制帝王们的更高利益,帝王背后又有着一种几乎凝固的恶制度,而这一恶制度就是要维护最酷、最恶、最坏的帝王集团的既得利益。帝王们为了专制的需要,收买党徒以逞其威,帝王们的目的一旦达到,面对恶官酷吏的个人野心喷发,导致天下怨恨,人神共愤的局面,帝王们自然也要收拾人心,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便是恶官酷吏的必然结局。

◆恶官酷吏没有好下场也许是一个伪命题

每每读书览史,看到恶官酷吏没有好下场,结局很惨,总觉得胸臆间出了一口恶气。然而从历史的理性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恶官酷吏都是悲惨结局的命题却是一个伪命题。这是因为在专制制度下,投靠帝王门,维护恶制度,残害苍生,同僚相残,恶官酷吏由此飞黄腾达,坐享一切,锦衣玉食终生者何其多也!即使有的恶官酷吏没有好下场,那么忠臣良将、清官直吏都有好下场了吗?历史既远也不远,比干、屈原、伍子胥者如何?晁错、檀道济、方孝孺者如何?岳飞、于谦、袁崇焕者又如何?

商朝末年,纣王帝辛暴虐无道,皇叔比干哀叹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比干犯戒去摘星楼劝诫纣王,惹得纣王恼羞成怒,拒谏不听反而杀之以儆效尤。屈原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而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悲愤交加,最后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志。伍子胥本属楚人,父兄耿直效忠反而被谗臣所害。为报父兄之仇伍子胥投奔了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谋臣良将,忠心耿耿。吴国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发愤图强,一举击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进而更大败楚国,既为吴国报了杀君之仇,也为自己报了父兄之恨。然而伍子胥还是遭受谗言,最终不见容于吴王夫差,赐剑自尽。至于晁错、檀道济、方孝孺者如何?岳飞、于谦、袁崇焕者又如何?

这些忠臣良将的故事后世皆知。即使后来的君王为了收拾人心,计较功利,权衡得失,对他们一一作了平反,恢复了名誉,讨回了公道。然而历史的乖谬无法让时间的流逝就可以擦洗现场的血痕,一部吊诡的历史剧总是演绎着并将还会演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情记忆。

然而,千百年来生活在万般无奈之下的中国人即使在无法叩开乌云见青天的心态下,还是形成了为善者扬、为恶者贬的观念并逐渐根深蒂固。所以站在历史的道义一边,从内心深处诅咒恶人不得好死,乐见恶官酷吏都没好下场,振振有词念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从历史的善恶角度来说,这已成为中国人精神遗存的一种观念折射并在万千民众心中扎下根来了,从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命题在历史的深处留下无法擦掉的的印迹墨痕。

◆公正的裁判不会缺席

恶官酷吏终究不得民心,甚至对于专制帝王来说,酷吏也不过是一帮鹰犬爪牙而已。所以不管恶官酷吏们如何嚣张残暴,鸟尽弓藏,兔死走狗烹也是他们无法解套的魔咒。专制帝王们往往利用酷吏来打击政敌和反对派,巩固了既有江山和构建新秩序。但一旦达到目的,酷吏们的的历史使命也就戛然终结,堕入历史的悲惨陷阱自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由于恶官酷吏的恶贯满盈,一旦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身败名裂家破身亡,普天下之民更是无不怕手称快。于是历史有了一个恶法酷吏的真实记载,在让为官者平添一段羞耻以为历史警示的同时,也给后世提供了一个可畏的政治样本。虽然恶官酷吏的残忍待人营造了一种恶劣的社会意识,以为强者为王就是胜利,就可以掩盖居心不良、为人不仁的狰狞嘴脸和卑污心灵,使得良知和道义的坚守变得如此孤僻和艰难。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义启示还是可以惊醒一切为官人,当心作恶者的下场就是地狱的煎熬和来世的报应。

是的,历史总不愿放过作恶者的可耻下场并留下一段清晰的记载,为后人留下教训和镜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得好死的结局一旦演化为恶人无法解套的魔咒,就可以使得后人有理由进行铮铮逼问:“你还敢继续作恶吗?”一切的恶官酷吏即使借着权力魔影可以胡作非为一时,但历史幽暗中所有的恶人最终挡不住后世道德和历史公正的审判,最终逃不掉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命运结局。只有对罪恶不宽恕,才能彰显我们这个民族还有慎终追远、嫉恶如仇的精神执守。不然就像马丁所说的:“当对罪恶的宽恕成为一种常态时,人的毁灭就为时不远了。殊不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被害者,当你目送别人灵柩远行时,死神的笑靥已在逼视你,或许下一个就是你。”

历史的写法可以秉笔直书,也可以是曲笔隐喻。与对恶官酷吏决不宽恕的诅咒相对而言,历史给予了忠臣良吏崇高的褒奖。也许忠臣良吏在蒙难的当时并未让百姓大众知晓事实真相。然而一旦冤案平反,强加在忠臣良吏身上的不实之词和冤假错曲被推翻,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忠臣良吏自然重新会赢得民众的爱戴,并被视为社会善恶分明的分水岭,是社会正义的肉体化身,进而可以人们在乱象叠出的世道之中获得暂时的心灵慰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是又形成了好人最终都有好报的历史观念。

重新检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处世哲学博雅深、人生道理千千万,但要紧的或者深刻的也许不是太多。人们或许已经认识到:在此岸世界是人就无法留住生命,这是人的宿命;但人可以留住名声,这是人并不奢侈的愿望。是人纵不能流芳百世,让后代子孙引以为荣,但亦断不可遗臭世间,让一脉传人羞于为祖,遭千夫所指,为万代唾骂。由此进而可以从此岸世界延伸到彼岸天国,三生轮回,因果报应,好人可以步入天堂,坏人必被打进地狱,这里就有一个牵及精神方面的类宗教暗示。

这样,对恶官酷吏都没好下场的诅咒,不但作为一个历史的命题能够成立,而且还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心理的命题甚至是一个类宗教的暗示性命题也是能够成立的。人们凭着良心进行的内心公正裁判永远不会在黑暗中缺席。

(来源:第90期《清风》杂志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兴培)

责任编辑:吴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