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利器曾屠终结者灭霸天虎 中国军队为啥瞧不上? 原创 2017-06-15 胡子叔 谈兵 谈兵 tanbingjs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相信很多朋友对于榴弹发射器的第一印象来自《终结者2》,这把武器在全片里堪称神器,州长拿它打汽车、拆房子,最后还用它把液体机器人轰进了炼钢炉。 这支武器就是M79。 州长在《终结者2》里用这把M79干掉了最后的液体机器人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人总结战争经验,发现在手榴弹和轻型迫击炮的最小射程之间,还存在火力空白,之前用的是枪榴弹,但是枪榴弹发射起来很麻烦,精度也差。 美国陆军先是鼓捣出了40mm的小型“炮弹”,然后用它作为基础,开发出了发射的武器,最终在1961年制造出了M79榴弹发射器,并且在越南战场得到应用。 M79的结构非常简单,一个筒子加一个握把,其精髓都在40mm榴弹上 它尺寸短小,轻便可靠,高爆弹装有32克B炸药,威力和一枚67手榴弹相当,致死半径为5米。 杀伤破甲弹装药45克,能够穿透51mm厚的装甲,当年越南人缴获了大量M79榴弹发射器,在后来的中越战争中,曾用它击毁了不少中国坦克。 M79的构造非常简单,采用撅管结构,打一发上一颗,打完后褪出弹壳重新装填。对于一款发射爆炸弹头的武器来说,射速也不低。 M79榴弹发射器的打开状态 胡子叔曾经在美国打过M79,这东西使用的方法是在远距离需要使用标尺瞄准,而较近距离(25米内)和霰弹枪的用法一样,用枪管当瞄准参照物,大概齐就行,反正爆炸范围是一个十几米的圆。 胡子叔背后桌子上那只就是M79 打M79最大的体会是,别看它貌不惊人,发射时的声音也很小,可是这货的后坐力是所有轻武器里最大的,甚至大过巴雷特(改天有空可以讲讲在美国打巴雷特和M2的故事)! 一切的原因都在于40mm榴弹弹头重量远远超过了普通子弹,而M79又没有任何减少后坐力的设计,不过对于皮糙肉厚的大兵,相信这也算不了什么。 顺便说一句,在美国枪可以随便玩,榴弹之类的就只能打打训练弹了。 40mm训练弹,弹头里装的是红色颜料,可以标记弹着点,这弹弹的后坐力刚刚的 因为爆炸性弹头属于三级管制武器,民间购买的话每一发需要缴纳200美元的税,只有土豪才玩得起,而且不是每个州都合法。 闲话少叙,按照美国人一惯好了还想更好的脾气,M79这东西的缺点也不少。 首先它重2.72公斤,和一支M4差不多重,士兵拿着M79的时候就无法同时操作步枪,紧急时刻还得换枪,会搞得手忙脚乱。 所以M203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这种下挂式榴弹发射器很快就取代M79,成为美军士兵的标配。 M203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占编制,使用非常灵活 M203重量降到1.36公斤,变成了步枪的附件,士兵可以利用步枪的瞄具进行瞄准射击。 整个系统相当简洁,射程上也没有减少。 所以从1969年装备美军之后,一直用了快50年。 而随着美军新型40mm榴弹的不断问世,M203也暴露出了缺点。 主要是它下拉式的装填方式装不下加长版的弹药,而这些弹药威力大射程远,是美军地面作战的利器。 各种加长榴弹和普通的40mm榴弹的对比,长度增加了很多 所以在2006年,美军在部队中开始装备M320榴弹发射器。 M320的时髦度增加了很多 它和M203外形较为相似,最大不同是它采用侧面撅开装弹,诸如“水星”之类的加长榴弹可以很方便地装填。 其它指标上和M203很接近。 而这时美军的自动榴弹发射器也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对于苦哈哈的步兵来说,动辄重达三四十公斤,和M2重机枪一个量级的大块头想人力携行是做梦。 那么想要又轻又猛的火力该怎么办呢? 你需要一枝M32转轮榴弹发射器! M32榴弹发射器,一次可以装填6发榴弹,现在也是美军的标配 这种大号左轮手枪一样的武器能够在3秒内射出6发40mm榴弹,准确命中375米外的目标,火力强度比M203和M320都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 这把武器甚至在电影里轰杀过霸天虎! 《变形金刚》里的M32榴弹发射器 说来奇怪,热衷于吸收美军先进经验的中国军队在榴弹发射器上反倒没啥动静。 中国没有低速榴弹,而是采用的是秒速达到190米的高速榴弹。 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多款狙击榴弹枪,像QLU11式35毫米狙击榴弹发射器,有效射程可达千米,在400米射程,能够把榴弹射入建筑物窗口。 中国QLU11式35毫米狙击榴弹发射器,更像是小型火炮 在威力上明显比M203和M32要大不少。 不过,这种高速榴弹只能装备在重量较大的兵器上,它的后坐力实在太大。 那么解放军步兵如何获得必要的火力呢? 解决办法非常简单粗暴,除了手榴弹之外,每人再配发一根(或者几根)筒子就皆大欢喜。 解放军装备的火箭筒种类之多,数量之多,堪称丧病,比如一个九人的步兵班,就装备有PF-97单兵云爆火箭筒2具,PF-89A单兵多用途火箭筒4具,69-1式火箭筒2具,火箭弹8发。 榴弹?还要什么榴弹! 中国步兵班的这种火力配置全世界也算独此一家了
人赞赏
阅读 '' |
|
来自: 徒步者的收藏 > 《军事,国防,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