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欺骗,那不是腰椎间盘突出

 xyf4345 2017-06-16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不是腰椎间盘突出


如果你说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就算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一项,那我可会说,小心被腰椎发送的“有误信息”给骗了。下面我们来聊聊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事情了。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综述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亦称“臀上皮神经损伤”、“臀上皮神经炎”、“臀上皮神经痛”等,是由于臀上皮神经在穿过髂嵴部位受到卡压时所产生的腰臀部弥散性疼痛,感觉异常向臀下方及腘窝放射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臀上皮神经为第1~3腰神经后支之外侧支,在股骨大转子与第三腰椎间连线交于髂嵴处位于深层肌群下,平行穿出深筋膜,分布于臀部皮肤,一般不易摸到。


臀上皮神经容易在劳动中因久弯腰、久坐、躯干左右旋转、臀背部肌群紧张或张力增高等卡压或损伤,造成严重的腰臀部疼痛,产生一系列类似于腰椎间盘体征表现,故此易被误诊、误治。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1、臀上皮神经经解剖证实没有沟槽结构,但因背部肌群、筋膜等容易因姿势、活动等长期紧张,臀上皮神经的部份神经或纤维束与髂嵴产生摩擦引起水肿充血,神经变粗大,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肿胀等造成疼痛。



2、躯干向健侧过度弯曲或旋转时,臀上皮神经牵拉,可发生神经的急、慢性损伤或外侧移位,造成神经水肿粘连而出现症状。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大多数个案有腰部扭伤史或受风寒史。


 2、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疼痛,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而且疼痛常常是持续发生的很少有间断发生。一般疼痛的部位较深,区域模糊,没有明确的界限。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并可向大腿后侧放散,但常不超过膝关节患侧臀部可有麻木感,但无下肢麻木。


3、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腰部疼痛或仰卧位时腰部近固定旋转障碍。


4、个案常述起坐困难,弯腰时疼痛加重。


5、多数个案可以检查到固定的压痛点,一般在髂嵴中点及其下方压痛,按压时可有胀痛或麻木感,并向同侧大腿后方放射,腱反射正常,下肢远端肌力正常,一般放射痛不超过膝关节,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但有10%的患者可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关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注:再明确诊,可选择以下治疗。

临床康复方案化治疗(效果佳,根治性强,推荐等级5星)


1、 炎症因子控制:利用超短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等改善炎症因子,控制急性疼痛。利用超短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EVM(局部振动治疗仪)等改善水肿。


2、 处理紧张的软组织:利用筋膜松解术(FM、扳机点)、MET技术、DMS、CARE治疗仪等改善软组织紧张。


3、 改善神经张力:利用神经松动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振动治疗 (WHOLE BODY VIBRATION)等改善神经张力,降低神经敏感性。


4、 运动训练:激活腰背部肌群,改善腰背部肌群紧张性,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加强协调运动,改善不良姿势及日常生活得不良代偿性运动习惯。


5、家庭治疗方案:

      5.1治疗期间减少或避免损伤,如下蹲、跨越、闪、扭等,尤其是过度弯腰等加重损伤。

  5.2、自我牵伸、自我放松臀部肌群(臀大肌),腰方肌等。

  5.3、加强腰背肌能及体育锻炼,如“四点跪位后向抬腿、蛙泳“等活动,以增强肌力及体质,防止复发。


      5.4、避免久坐,过度的旋转动作,避免跷二郎腿、过度劳累及熬夜等,当坐位超过四十分钟后站起做些小的活动。


以上治疗方案隔天一次,共需治疗5-8次。


冲击波疗法:松解粘连,止痛(无创伤治疗,效果可,推荐等级4星)


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微疼痛,请及时与治疗师沟通以进行冲击能量调节。在治疗的几天内,会感到治疗部位的轻微不适,属于正常现象。一个疗程的治疗结束后初期,尽量减少运动或者局部损伤处的发力,期间需注意休息5-7,使治疗部位充分痊愈。一般第一次与第二次治疗间隔5-7天,3-5次为一疗程。 


封闭注射:药物消炎、止痛(快速缓解,但不易根治,推荐等级2星)


一般在髂嵴压痛点处,用1%利多卡因2-5ml加醋酸曲安奈德1-2ml在髂嵴压痛点处注射,每5-7天注射1次,3次为1疗程。



针刀松解:松解粘连,解除压迫(临床效果明显,但治疗风险较高,推荐等级2星)


① 个案取俯卧位,胸下垫枕,令腰部呈后伸位。


② 寻找治疗点。位于腰椎棘突旁开约2cm的深压痛点处。髂嵴上,骶棘肌外缘下髂嵴交界处,臀部皮下条索状的压痛点。


③ 刀口线与神经纤维走行方向一致,针体垂直于皮肤刺入。棘突旁压痛入髂嵴压痛点,需行摆动手法。对于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经多次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切断臀上皮神经。





手术疗法:清除异常组织,解除压迫(其他治疗无效的选择,推荐等级1星)


个案取俯卧位,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在压痛点处先用一根9号注射头刺入压痛点作标记。压痛点在后正中线外侧8cm及髂嵴2.5cm以上的范围内。以针头为中心做2-5cm的横形或小弧形切口,如有痛性结节,予以切除,便能使疼痛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