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花样表演装置”的制作

 闲野之家 2017-06-17
 本帖最后由 程英华 于 2017-6-17 00:19 编辑

图说“花样表演装置”的制作
程英华 文/摄影
(原载《风筝》杂志2016年第3期)

    2001年,我在《中国风筝》杂志第一期上介绍了一款自己创制的“新型旋转碰”的制作方法。谈到“风筝碰儿”在风筝比赛中的重要性时,我在《新型旋转碰》一文中写道,“风筝比赛中,技巧表演是取得好成绩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技巧表演中常用的‘花样动作’是风筝碰儿(又名送饭)”。
    2002年版《风筝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将“风筝碰儿”归为“放飞技巧”中的“花样动作”之一,并在“放飞评定细则”中规定,不管使用的是来回碰儿,还是只上不下的碰儿,只要上升到“30米标志线”,就视为“花样动作”成功,得3分。
    2016年版《风筝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试行)》于1月出版。2016年版规则相对于2002年版规则有较多修改、合并和增删;并根据竞赛规则对裁判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其中,“风筝碰儿(送饭)”统一命名为“花样表演装置”。比赛中的“花样表演”,“应为自动往返装置”;“花样表演”分值也由原来的3分提升到6分。2016年版规则中所强调的“应为”,就是说在比赛中只能使用“自动往返装置”,若使用只能上、不能下的装置,不但不给予评分,还要判为“技术犯规”,倒扣2分!由此可见,如今参加全国风筝大赛要想取得好成绩,“自动往返装置”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在赛场上见到的“自动往返装置”种类不少,其造型、大小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升力面基本上都是“开、合”的双翅型,所不同的是“开、合机构”的构成各有高招儿。有的“开、合机构”制作精细、结构复杂,俨然是一件精巧的动态工艺品;有的机构虽然简单,制作也不复杂,但在空中效果和往返灵敏度等方面,却与结构复杂的异曲同工。

    我在20多年前(1993年)制作了一只“自动往返蝴蝶碰”,经比较发现,现在的“橡皮筋”“自动往返装置”的“开、合机构”,与我这只有些相似。我当时设计该往返碰儿时,考虑的主要是沿风筝线上升要安全、不脱落,灵敏度、稳定性要高,开、合要自如,操作要简捷、方便。因此,按照此种性能要求,我自制了“滑轮机构”和“拉簧”。就目前来看,其灵敏度、往返可靠性和稳定性、安全不易脱落性等方面,远高于现在的“橡皮筋开、合结构”。



“自动往返装置”比赛现场空中效果图
    2016年版《风筝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试行)》出版后,为了参加比赛,我偷懒儿将陈旧的“自动往返蝴蝶碰”的画面撕掉后,首先拍摄了一组该“自动往返装置”骨架结构照片,尔后又重新绘制画面、裱糊。现在来看,骨架的制作工艺很粗糙,但画面裱糊后,经调试,在2016年4月“第33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12届世锦赛”和“2016年全国风筝精英赛(沽源站)”比赛中使用了此装置。经竞赛现场验证,其灵敏度仍旧很高、往返仍很自如,空中效果也比较理想。因此,将此种“自动往返装置”的制作方法向朋友们做一介绍。


翻新后的“自动往返装置”正面图



翻新后的“自动往返装置”背面图
    该“自动往返装置”能够沿着风筝放飞线“上升和下滑”的原理、以及具体的制作尺寸,这里不多赘述。下面仅以“图说”的形式,来介绍这只“蝴蝶造型”的、能够“自动往返”的、“花样表演装置”的具体结构。
    一、整体骨架图
    朋友们对“风筝碰儿”的结构和大小已不陌生,我所介绍的这只陈旧的“花样表演装置”的尺寸比较大,其画面(双翅展开)尺寸为46厘米×31厘米(见图一整体骨架照片)。朋友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确定制作尺寸的大小。


图一、整体骨架图
    二、整体骨架侧视图
    图二是该装置骨架“闭合”时的照片。前后滑轮处于开启状态;“拉簧”处于未钩挂状态。这里需要强调,“拉簧”是该“花样表演装置”能否自由灵活“开、合”的关键部件,它拉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该装置“开、合”的灵敏度,直至影响其能否开合。该拉簧我是用细钢丝自己绕制的。
    此形态也是该装置绘画、裱糊完成后“下滑”时的形态。


图二、整体骨架侧视图
    三、整体骨架正面图
    图三中,拉簧已经钩挂,双翅展开,此时处于“工作”状态。


图三、整体骨架正面图
    四、整体骨架顶视图
    图四顶视图可清楚看到前后滑轮、蝴蝶双翅“上轴”,以及“开、合拉线”的栓结位置。

图四、整体骨架顶视图
    五、整体骨架底视图
    图五底视图也可清楚看到“开、合拉线”的栓结位置、蝴蝶双翅“下轴”的位置,以及双翅骨架的结构。


图五、整体骨架底视图
    六、蝴蝶双翅“上轴”图
    蝴蝶双翅“上轴”的孔洞部分,也可以不按照图六制作,而是将“支撑框架上横梁”的相对位置加宽,直接在其位置钻两个孔。

图六、蝴蝶双翅上轴图
    七、蝴蝶双翅“下轴”图
    蝴蝶双翅“下轴”的结构也可以将“支撑框架下横梁”的相对位置加宽,直接在其位置钻两个孔。

图七、蝴蝶双翅下轴图
    八、前滑轮结构开启图
    前滑轮是固定在用粗细合适的青铜丝(或钢丝)弯制成的固定架上,为增加固定架的弹力,在其下端弯曲一个像“别针”一样的圆环;固定架与“支撑框架”上端的“拉簧挂钩”,是由同一根青铜丝弯制而成。

图八、前滑轮结构开启图
    九、前滑轮结构闭合图
    前滑轮的开启和闭合,是在“支撑框架”上钻一个小孔,滑轮固定架的“开启端”直接钩挂在小孔里,形成闭合。

图九、前滑轮结构闭合图
    十、后滑轮结构开启图
    后滑轮固定架除没有“拉簧挂钩”外,其他与前滑轮固定架制作方法、结构相同。

图十、后滑轮结构开启图
    十一、后滑轮结构闭合图
    后滑轮结构闭合结构与前滑轮结构闭合结构相同。

图十一、后滑轮结构闭合图
    十二、拉簧与拉线结构图
    “拉簧”与“拉线”是“自动往返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栓结方法是:先将两根拉线合并成一根,固定在“支撑框架”的后端,然后再分开、分别栓结在“双翅”中间骨架的A点和B点(注:此两个对称点的栓结位置,对“双翅”能否灵活“开、合”影响很大。由于所选用“拉簧”的拉力已固定,所以A、B两点的位置,应通过左右移动、多次试验来确定之。)然后两根拉线合并、穿过“支撑框架”前端的小孔,与拉簧下端栓结在一起。

图十二、拉簧与拉线结构图
    十三、拉簧与前滑轮结构图
    使用时,将拉簧上端的圆圈,钩挂在“前滑轮固定架”另一端的小勾上,拉簧的下端与穿过小孔的两根拉线栓结在一起。调整拉线的长短,可调整“自动往返装置”适应风级的大小。风级大,缩短拉线;风级小,增长拉线。正常情况下,风级在3、4级时不用调整。

图十三、拉簧与前滑轮结构图
    十四、几点注意事项
    (一)为了防止在使用中风筝线弹出前后滑轮沟槽,装配时,一定要注意滑轮沟槽的底部,相距“支撑框架”上端“凹型导线槽”底部的上下平行距离不可太远,调整为2毫米左右为宜(即:透过“前凹型导线槽”向“后凹型导线槽”看去,“前凹型导线槽”底部与前滑轮沟槽底部形成直径2毫米左右的小圆孔为宜)。
    (二)车制滑轮时,滑轮的尺寸要稍微厚一些、滑轮的沟槽应尽量深一些,以减少风筝线弹出前后滑轮沟槽的几率。
    (三)“自动往返装置”的整体重量不可太轻,否则影响回返的速度,乃至不能回返。
    (四)拉簧的拉力和弹性限度要合适,否则影响“自动往返装置”的“合”与“开”。
    (五)尽量选用弹性小、光滑的拉线,以减小拉线通过孔洞时的摩擦力。
    十五、2016年版《风筝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试行)》节录
    “放飞评定细则”
    (一)……
    (二)花样表演6分
    1. 花样表演应为自动往返装置。
    2. 花样表演上行一次得1分,返回得2分,自动往返两次得6分;第二次往返若是手动,则不得分。
    3. 凡做花样表演的运动员,必须向审核、检录处提出申请报告,无申请报告的不予评分。已申请做花样表演而临场弃权的扣1分,花样表演失败判技术犯规。
    4. 协助做花样表演的助手经裁判员同意后可进入评分区,并口头说明所做内容,经同意后再进行操作。
    5. 在评分区以外做的花样表演无效,不予评分。
    6. 花样表演自动往返2个来回才是完整的一次,重复多次,按一次评定。
  (三)花样表演失败
    1. 花样装置在表演时损坏、脱落、散架等;
    2. 花样装置未送至主题风筝3米以内而返回或停留在放飞线上;
    3. 花样装置与主题风筝不吻合、不切题;
    4. 临场使用简陋的、非“自动往返装置”。
    ……
    “技术犯规”
    花样表演失败判技术犯规。
    技术犯规一次扣2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