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T】住区更新的城市老龄家园之梦想(by刘东卫 )

 jzswq1979 2017-06-17


解读

北京首开寸草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项目强调与城市社会发展高龄者宜居环境建设问题相结合、注重建筑的社会意义与可持续性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项目研究设计时,首先从环境和人文方面关注从北京亚运村既有住区办公楼到社区的养老介护设施功能用途转变的社会价值与生活价值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位于北京市亚运村区域,从既有建筑原有的外在形态与内部功能特征出发,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是一种对城市原有特征进行保护,通过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属性及社会意义。有选择地保存既有建筑的原有风貌,使得北京城市住区发展的痕迹得以延续,同时又可为亚运村高龄者养老设施环境建设发挥新的生活价值。

建筑



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

建筑不仅是传统建筑的设计与文化表现,更是一种广义的社会表达,是一个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设计与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 一方面,建筑是社会与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建造的是和社会融合与自然共生的“自然平静而温和内敛的建筑”

  • 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师仍处于空前的建设时代,建筑设计应关注普通大众生活,将改善其生活居住环境作为建筑师应有的设计情怀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建筑师更重要的是应该深刻理解住宅建筑设计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时期所肩负的使命和意义的不同,是一种与社会融合的社会属性表达,也是当代生活价值的一种特征呈现。


前沿

“十三五”是我国养老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重要战略窗口期,2017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三个重点,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要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与既有住区老龄健康居住环境危机交织下,解决既有住区失能、失智、独居和空巢老年人的居住生活问题及其老龄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了社会亟需关注的焦点性社会课题。全社会用于老年人养老、医疗、照护、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将持续增长。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同时,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医护型养老床位、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居家服务和生活支援,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是摆在养老事业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

  • 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6.7%,预计2030年前后将进入上述占比达20%以上的“超老龄化社会”

  • 针对我市,截至2015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3.3万人,占总人口的23.4%,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到2020年北京常驻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人。到2020年,本市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将动态保持在40张,只有4%左右老年人是到机构养老。


1

项目背景与概况


首开寸草

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寸草学知园)是北京市属大型国有企业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养老行业知名品牌“寸草春晖”养老机构运营方北京寸草关爱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福睿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成立的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寸草春晖品牌系列中高端养老品牌的代表。

首开寸草秉承“城市复兴”“城市融合式养老”理念,将首开集团存量房产资源与寸草春晖优质养老服务相结合,打造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为一体的连锁化、品牌化的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计划未来5 年内在北京市核心区域建设运营养老机构10-20 家。


亚运村安慧里住区

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位于北京朝阳区安慧里一区甲12 号,地处亚运村区域。该社区是1986年为举办亚运会征地所建住宅区。总建筑面积80万平米,总户数7500户,高龄老年人较为密集。虽然周边有亚运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两家大型综合医院,但社区内缺失面向住区高龄老人的养老设施


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

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响应“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全面增进老年人福祉建设的全国首个城市复合介护型养老设施示范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1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 平方米。养老设施配套设施完善,除居住护理区外还配有运动康复区、公共活动区、生活服务区、户外活动区等公共空间。养老设施以单人间为主,双人间为辅,能为50 余位老人提供居住生活与护理服务,同时可为周边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和居家上门服务。


项目设计与研发团队

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首次凝结了实力雄厚的多家企事业单位,从项目开发建设到后期运营管理探索了一条产业化实施的路径。项目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先生作为主创设计师,其工作室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日本RIA设计、宏美科技、建王设计等单位,共同制定了高水平的项目设计与改造方案,明确了与建筑产业化相结合的先进技术路线,实现在既改项目和养老设施建设中两个首次采用装配式内装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得到了多家单位的无私协助与支持,使得项目中全面引进并实施了养老设施专项部品。

项目研发与设计团队

项目部品与顾问团队

2

项目先进性与创新点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介护型养老机构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老年康复和护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开展增加老年护理床位和建立护理体系方面的重点工作。安慧里养老设施坚持以老人需求为导向,是全国第一个结合三种养老模式,即以社区养老为中心,连接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面向失能、失智、独居和空巢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支援及医疗护理照护。包括助餐、助洁、助医、助行、专业护理、康复、助浴、心理慰藉、生活照料等服务。其服务对象、内容、形式之丰富,呈现了多元化、复合式发展,构建了综合性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填补了社区养老生活支援与医疗护理方面的空缺。

立足城市既有住区探索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首开寸草将首开集团存量房产资源与寸草春晖优质养老服务相结合,打造出多元化、协同化、融合化的专业介护型养老机构。区别于以往大型养老机构选址和规模特点,安慧里养老设施锁定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这种模式本身就更符合国人传统的养老不离家的观念。在这一点上,不仅通过二次开发再利用有效弹活城市大量闲置空间,更是通过介护型养老设施这一崭新的形式为城市中心区的既有住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对于塑造宜居养老居住环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打造国际水准的硬件与部品集成的行业标杆

精益求精打造出的安慧里养老设施,是国内第一、具有国际水准的软硬件一流的养老设施。硬件即建筑主体,软件即配套养老服务,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两者缺一不可。以往养老设施建设中往往缺失专业性的内装设计及适老部品研发与应用。事实上,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恰恰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安慧里养老设施全面实现了内装工业化、部品化,引进国际先进部品。这将提高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长久品质,也将大大提升在这里生活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在内装部品的研发方面构建了我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装体系构架,为我国新时期养老设施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引领介护型养老设施建设理念与技术创新

在这个项目建设中,先进的Open Building开放建筑理念和SI建筑体系(即支撑体Skeleton与填充体Infill完全分离)为基础,制定了装配式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也充分体现了在该领域中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与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针。以安慧里养老设施为范本,其高标准、高品质的落成,对于国内同类项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突出了以理念和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3

设计理念与技术体系

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以提高建筑全寿命期的长久价值和品质为理念,以建筑更新设计的产业化生产方式与集成技术为基础,建设以长久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老龄宜居环境空间。项目从国际可持续建设大背景下的建筑产业化发展以及引进领先的Open Building开放建筑和SI建筑体系出发,首创养老设施标准体系,形成六大设计标准。同时,项目成为在养老设施建设与既有建筑改造两个领域中首次全面实现建筑工业化建造方法和装配式内装部品集成的综合性示范。

亚运村学知园养老设施项目设计理念具体体现

1.建筑的延续性。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探求建筑的外部形态延续性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利用开放建筑支撑体系来适应未来建筑多元变化的特点;

2.功能的转换性。原有亚运村办公建筑空间利用转换以满足养老设施的生活需求。

3.建筑与社会的融合性。创造住区高龄者日常生活空间,在满足特定人群使用的同时,为邻里之间提供公共交流空间,来构筑既有社区居民多样性社会交流活动场所。


支撑体S | 优化更新设计 

建筑结构体系大空间化

原有建筑为20世纪90年代初砖混结构建筑,结构体系落后,限制功能空间设计。北侧四层横墙承重砖混结构,开间尺寸小,对设计限制较大,进行优化更新设计。

  • 拆除整片或部分墙体,以新加梁柱框架作为支撑结构代替原墙墙承重,形成完整大空间

  • 首层,拆除东侧两片横墙形成餐厅兼活动室空间;拆除原走廊局部墙体,形成贯通的交通空间。

  • 二三层,拆除北侧两段纵墙,形成多功能活动区。

  • 四层,拆除北侧、东侧两段横墙、两端纵墙,整合空间,作为企业文化展示和老年人博物馆使用。


围护结构体系性能提升

项目外围护墙体整体采用ALC板(高性能蒸压混凝土板)装配式外挂系统。整体板材在工厂工业化、标准化预制生产,现场直接装配使用,整个过程全干法施工,施工快速、环保。且ALC板高耐久性、良好的保温性能都十分适合既有建筑改造项目。

屋面改造采用工业化的屋面围护结构体系,建造屋顶花园,供老年人日间活动。上人屋面采用木塑铺地,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屋顶设置可移动种植箱,绿化屋顶花园,同时可以供老年人参加种植活动,丰富日常生活。

填充体I | 介入更新设计 

装配式隔墙、吊顶和楼地面

项目在原有建筑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以工业化的改造方式新增架空轻质隔墙体系对空间进一步划分,以适用于养老设施的空间要求。

  • 一层,增加三组隔墙,分别形成一个助浴室、两个公共卫生间+辅助用房以及厨房后勤空间。

  • 二三层,增加四组隔墙,分别形成一个助浴室、两个公共卫生间+辅助用房、一间值班室以及一间带有套内卫生间的介护室。

  • 四层,增加两组隔墙,分别形成一间值班室以及两个公共卫生间+辅助用房。

采用架空地板体系,同时整合干式地暖系统,保证各空间热环境良好且均衡,避免出现大的温差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并且,架空地板体系整层无垂直高差设计且依靠干法施工保障精度,建成使用中消除老年人绊倒事故的发生,同时方便借助步行辅助用具和乘坐轮椅的老年人的通行。 

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架空吊顶体系。设备管线均布置于隔墙和吊顶的架空层之中,与主体完全分离。


适老化整体卫浴及整体收纳

模块化整体卫生间便于施工建造,同时提高功能适应性并且有利于控制质量,提高耐久性。由于老年人对于卫浴空间的需求有其特殊性,本次设计与产品厂家合作,开发出全新的适老化的集成整体卫浴产品。卫生间适当扩大尺寸,留有足够的护理空间及轮椅使用空间。充分考虑适老化无障碍设计:推拉门的应用、地面防滑处理、扶手设计等。

老年人拥有大量生活用品需要收纳,项目中整体收纳系统不仅从量上确保了足够的空间,同时适当降低了吊柜位置,避免老年人取放物品时采用费力的姿势。

4

产业化集成技术与部品应用

通过综合内装工业化改造集成技术,对于打造高品质、绿色环保的介护型养老设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改造项目的可持续与长寿化。介护型养老设施集成技术与适老部品是内装改造实施中与老年人接触最密切的一个层级。项目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及需求,研发并应用了一系列集成技术与适老部品。内装工业化改造技术体系的分离式内装、高度集成部品的设计方法以及快速施工、干法作业的建造方式不仅可以保证建筑改造的高质量,更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保留再次改造的灵活性。最终将老旧的落后的既有建筑彻底改变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标准下的可持续建筑。


四十余项产业化集成技术与部品应用

END

专家介绍

 

刘东卫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工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适老化建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老年住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ID:CBS_19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