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文史界泰斗林祖韩先生遗作

 圆山书柜 2017-06-17
莆田文史界泰斗林祖韩先生遗作—— 贤良港和天后祖祠调查

【按:林祖韩生前曾任莆田市楹联诗词学会会长、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林氏委员会顾问、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顾问、莆田市文联常委等职。是莆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地方史志专家,长期从事文史研究工作。

这篇遗作是他1989年前到贤良港调查之后写成的考证文章,交与贤良港天后祖祠原董事长林金应先生。文中的一些诸如人口、户数、地名、距离等数字,均为当时的情况,今天有较大变化。】

莆田文史界泰斗林祖韩先生遗作——贤良港和天后祖祠调查

莆田文史界泰斗林祖韩先生遗作——贤良港和天后祖祠调查

受当前“妈祖热”的影响,湄洲岛这个“圣地”早已名闻世界。而与湄洲岛隔海相望的一处宋代古港码头——贤良港,因为它是妈祖诞生地,故不远千里万里来湄洲岛朝圣的台胞、侨胞,也都要来到贤良港,寻访古迹,谒拜天后祖祠,如台湾大甲镇澜宫,还请去妈祖父母塑像,去台崇奉。

关于贤良港的地理、历史、风光等等,海内外了解的人还不太多。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一些地方史料、实物资料,企图作为考古的初探,希望与同志们来共同论证。

(一)

明弘治《兴化府志户纪·山川考》贤良港条:“在莆禧千户所前。有山如象形,横亘港上,居民数百家,俗呼为黄螺港云” 。

这个黄螺港,即今属莆田县忠门镇的港里村。

它北距莆田市四十公里,距忠门镇六公里。汽车沿笏石新厝店——忠门文甲公路南行,于忠门段山亭分条支线向西直通港里。过山亭(一名五里亭)一公里多,即可见到前方两山亘带如堵墙,中间缺如“凹”形,宛然是两只巨象相对抵鼻而立。

车跨过象鼻“峡”,即见到村庄,沿海岸丘陵地高低错落的建筑物。

该村在宋元时代属莆田县崇福乡新安里;明清时代属七区新安里,村名亦称“贤良港”。

现在忠门镇辖的港里村委会,所属的共有四个自然村,即港里、坑园、西头和小港。总人口五千余人。只有林、徐、黄三姓聚族而居,亦有董、吴、田等人口不多的小姓。林姓居住的角落称:上林、下林、上厝、后厝、港尾和地鼎,叫做六房,共三百多户二千多人;徐姓一千九百多人居顶宫兜、下宫兜;黄姓一千三百多人,居小港。

贤良港在海图上的位置为北纬二十五度七分,东经一百十九度七分,即湄洲湾北航门侧大陆岸莆禧半岛前沿;文甲和山柄东西突出,南以湄洲岛为天然屏障,环抱一片八公里宽的海域。在北宋之前,即是海上交通贸易船舶停泊港。明洪武年间设莆禧千户所,筑石城驻兵防倭。其西原有一条切入陆岸港汊,经1966年的堵港围垦,成四千多亩农地,沧海化为桑田,这条港汊已从地图上消失了。

(二)

林姓入闽,始于永嘉之乱,林禄(公元289-356年)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任王府参军。及王即位,是为东晋元帝,林禄官黄门侍郎,以讨杜弢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归朝,奉敕守晋安郡(今福建的闽东、闽西、闽南沿海地)卒葬今惠安县涂岭九龙岗,追封晋安郡王,其子孙遂蕃衍于福建,尊林禄为闽林始祖。

晋安郡治即今福州市,林姓初居于候官都乡西里。后来析迁省内外的甚多,南朝时期即有数支迁入莆田。

其一支为林禄的十世孙林茂,迁居莆田的北螺村,即今莆田县西天尾紫霄山附近一带。

十六世林披(公元733-802年),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官至检校太子詹事,赠睦州剌史。

林披初娶郑氏,生苇、藻、著、荐、晔;继娶侯莫陈氏(北朝后魏别部,居库斛真水,其后随魏南迁——姓侯莫陈。(见郑樵《通志·氏族略》),生蕴、蒙、迈;又娶朱氏,生蔇;九子皆官至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林披的第六子林蕴,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明经。官西川节度推官时,节度使刘辟叛,蕴切谏,刘怒将杀之,命行刑人抽剑磨其颈,胁他屈服,蕴大骂,因释不杀。川乱平,林蕴因之名重京师。后官至邵州刺史。九牧林裔邵州房系尊为一世祖。

林蕴生前,向里人陈暄,买陈渚地,奉其父林披,自北螺迁居之,改地名澄渚(今莆田县西天尾镇澄渚、龙山二村地)。宋代属莆田县武化乡仁德里,村境北部为俞姓所居,今名俞里;其东为方姓;其西为黄姓;其南则九牧林氏(今属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皆聚族而居。

林蕴事迹,见《新唐书·儒学传》。据《族谱》:林蕴卒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诏褒其忠义,赐毳冕服,追谥“忠烈”,旌表其门闾。故其子孙所居地名忠门(今莆田县忠门镇)。

今简述其谱系如次:

一世:林蕴(公元826年卒),子一:愿;

二世:林愿,官国子祭酒。子四:邕、同、圉、赋;

三世:林圉,迁居忠门。王潮、王审知兄弟主闽时任本州官(公元893-925年)子一:保吉;

四世:林保吉,始居贤良港。仕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与北汉刘崇战。保吉官统军兵马使,立有战功,以年已耄,弃官归。子一:孚;

五世:林孚,官闽国福建总管(约公元926-945年)。子一:惟悫;

六世:林惟悫,官(泉漳,留从效,陈洪进政权)都巡检(约公元946-977年)。子一洪毅,女六,第六女林默,(公元960-987)即妈祖。

(三)

有人怀疑:宋代许多有关妈祖的记载,都只说“湄洲神女”、“湄洲屿人”;明弘治《兴化府志》户纪·山川考·湄洲屿条云:“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这条引述不完整。今又说湄洲岛上有石刻“天妃故里”字;祖庙现存清光绪时闽浙总督何璟《重修莆田县湄洲天后宫碑记》亦云:“湄洲………旧有天后庙,神故居也。”妈祖诞生地应是湄洲?

据上引《兴化府志》同条云:“湄洲屿  海上岛屿,若湄洲,若上黄竿、下黄竿,与夫南日山。宋元以来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番寇,遗祸地方,守备都指挥李彝,奏迁内陆,岛屿遂虚。湄洲在大海中,与极了相望;林氏灵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永乐间,中贵人曰三宝者下西洋,为建庙宇,制度宏壮,谓海上大获征应云。”有人认为可能妈祖的老家在湄洲,洪武时内迁才居贤良港?又据历来许多有关妈祖的记载,都说其名林愿,也有说名林孚的,莫衷一是。

 

笔者按:

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由邵州房裔孙林清标纂辑的《敕封天后志》自序中即已说过:“前人叙文记传。未经细考,故多差讹。兹就家乘而详其实。”又于同书《天后本支世系考》中写:

“洪毅公生一子,传数世而成巨族,居于港,现分为六房。其祖祠所奉乃本支之先代也。所修家乘,昭穆复秩然。世有以后(妈祖)尊荣,掩为己房所出,将其先代而改易之。……今阅其祖祠神主及其族谱皆称惟悫公,则相传名愿者非。”

又《天妃显圣录》序一,林尧俞(公元1558-1926年,端州房裔孙,明天启间写的)说:“考诸谱载,天妃吾宗都巡惟悫公之女也。”序四,林嵋(公元1610-1647年,端州房裔孙,清顺治初写的)说:“天妃为都巡档惟悫公六女。”序五,林麟焻(端州房裔孙),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写的)说:“湄洲天妃,吾有林氏唐邵州刺史公七世女孙也。林族俱出自唐明经擢第、太子詹事上柱国、披公后,则妃之高曾,余诸祖也。示五季扰攘之秋,以曾祖弃官归隐,厥后移居海之滨,妃自是诞焉。今世祀祖祠尚在。”

在“文革”之后的今天,《贤良港林氏宗谱》已经不存,上列明清人见过《贤良港林氏宗谱》的所写材料确凿,无可怀疑。

据九牧八房雷州刺史后裔、福清县江阴乡《鳌峰林氏宗谱》所列世次:

“迈(一世,唐雷州刺史)、愈(二世,都昌县令)。简言(三世,唐太和四年进士居福唐)、伟绩(四世,都统居麻阳)、篪(五世)、题(六世)、佩(七世,闽指挥使)。”

此林佩与林洪毅为同辈兄弟,是林惟悫的侄辈。他官闽指挥使。证明林孚的官福建总管、林惟悫的官都巡检,年代是一致的。最近湖南省靖县甘棠镇林姓族人来贤良港寻根。据所持《林氏宗谱》载,其始祖名林端,世居莆田贤良港。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廿六岁中嘉定十三年武科进士。理宗朝,官荆湖宣抚副使。宝祐五年,奉命同帅少保荆湖宣抚使都督江陵军马事赵葵,征楚粤红苗,携妻蒋氏及子: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忠、思敬、思间、思难、思义九人从军。林端身殉王事,蒋氏帅九子领其军,恩威并施,红苗心服,地方底定。朝廷封林端忠义侯、蒋氏忠节得道助国夫人,镇守苗疆。蒋命其七子扶父灵归莆田,葬于兴化城西龙桥。八子思难、九子思义,奉母在任,子孙繁衍,七百余年已逾万人。蒋夫人祠墓今为该县保护文物。

这证明了林氏是宋代世居贤良港,并不是由于明初海岛内迁来的。

再查湄洲岛上石刻“天妃故里”、“升天古迹”均旁有落款是僧照乘所刻。照乘即康熙间刊《天妃显圣录》其人,这就说明了上述石刻是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前所没有的。而贤良港祖祠早在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祠坏,地方官奏闻。朝廷钦命太监到贤良港来主持整修致祭,清代祀典:“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嘉庆六年移封先代,敕制牌位。嘉庆八年(1803年)敕封三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莆田地方官以贤良港路远不便,春秋二祭只就城内文峰宫三代祠举行。林姓子孙呈控,经兴化府批准,将祭银付港祠子姓领办。这更证明了,明、清两朝官方承认的天后祖祠的地位和妈祖诞生地的历史。 

《五代史》对闽国的官制没有记录,《宋史·职官志》有都巡检官。五代和宋代许多官制都有沿袭关系。据宋陈仁璧《兴化军厅壁记》,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诏以原设山区兴化县的兴化军治迁设莆田,就是改都巡检廨署为军治的;又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记,唐名僧妙应禅师(公元820-898年)生前曾指都巡检廨预言:“此地他时有鼓角声”则唐代的莆田县已置有都巡检的官衙了(这地点就是今城厢区文献路古谯门内)。

 据九牧容州房《南渚林氏族谱》载:“妃父侨居湄洲屿,为署都巡检日也”。

 “侨居”湄洲屿的原因,当然是林惟悫身任都巡检,要经常出海执行任务,为了工作的便利和需要,在与家里隔海相望的湄洲屿上建一座房子,作为宿站,但它不是官衙,用今天的话说属于私人别墅。所以他的家人,他的女儿可以时常渡海来此,也就是妈祖的“故居”了。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妈祖,在这里供起她的第一座香火。但这里并不能等同于她贤良港的故居。

                              (四)

今天我们来到贤良港,在天后祖祠正前方海域,可以看到退潮和岸线连成一片的礁石,涨潮只露三个顶尖,港人叫“三炷香”。海岸一带细砂如粉状,覆盖的下边是紫色的岩石,但它的质地却非常松脆,入握立成齑粉。潮线间出露埋藏的宋青瓷器碎片层,厚数十厘米。周围山丘,崩解痕迹斑斑可见。

天后祖祠东边山麓,有一座四角形石航标塔,为宋刻佛像,虽已严重风化了,面貌还依稀可辨。

剑敦山山上有处崖刻“拱极”二大字,其旁小字已风化不可辨认。有一处宋以前的古墓穴,附近过去还曾出土多具陶棺。

海岸贤良港码头全长约六百米,石阶和系缆石磨损光滑可鉴。这个码头在1974年忠湄轮渡建成文甲码头之前,一直是大陆通湄洲岛的唯一渡口。千余年来也一直是海上对外贸易船舶停泊之处。

码头的东西端各建有一座妈祖庙,名灵慈东宫、灵慈西宫。东宫的大门是一对宋代的瓜楞形连础石柱,其旁有一宋井,圈口刻有八卦。

天后祖祠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复界后,林麟焻发起重建,迎回截界迁民时寄于涵江的祖祠神主和祖姑宝像。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以房屋蚁蛀,相址于后山上重建落成。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集中了全村所有木偶像投炉,一老太婆冒生命危险,密于炉场取祖姑宝像掩藏于阁楼上破渔网堆中。这尊宋代雕像,传为异人所成的数百年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祠宇却已拆为平地了。到了1984年,村内子姓集资按原式重建。其中许多匾联也是按旧制重造的。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林清标《重建天后祠记》、《列朝褒封徽号》二石刻尚大部完好保存。

天后祖祠附近还有传说中的妈祖“受符井。”林惟悫夫妇求子的“接水亭”、“妈祖故居”遗址等。

1989年台湾大甲镇澜宫捐建一座(在山亭路口)“妈祖诞生地”牌坊,新港奉天宫捐建一座迎宾阁,均已落成。

贤良港天后祖祠近三年来接待的台湾朝圣团有新港奉天宫、北港朝天宫、鹿港天后宫、鹿耳门圣母庙、鹿耳门天后宫、南方澳南天宫、苗栗无极圣宫、南投慈善宫、台北天和宫、新竹长和宫、花莲三圣堂、宜兰天凤宫、彰化王功福海宫、高雄妈祖行宫、高雄一甲湄圣宫、板桥市新惠宫、罗东圣安宫、台湾慧德宫、慈济宫等等。

大甲镇澜宫今年九月初九日第三次来贤良港,组织千人进香团恭迎圣父母宝像首次渡台,飞机抵台湾时,受台湾群众热烈欢迎,即在机场等候迎接的就有三万多人,盛况可见。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五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