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的题目与内容

 杏坛归客 2017-06-18


  首先说什么是题目?什么是内容?

  首先的首先是说明,我所谈的,都是按我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者,我这人从来不喜欢循规蹈矩,二者,越是权威性的东西,就越总是会引起争端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再严重些如果距离近,闹不好就会剑拔弩张和拳脚相加。因为权威人士跟不懂装懂的人有一个共性,总喜欢认为自己的观点对得了不得。譬如,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之争端。有神论者之信徒就多少个亿;而无神论者,也不是天下愚蠢如我理野者如此名不见经传。而至今,双方谁也没有将谁驳倒,依然各抒己见,各衷其是,各有信仰者多少个亿。举一个不懂装懂者的例子。析城山先生与归燕女士同在煤矿,煤矿有一种职业病术语,叫做“矽肺炎”,简称“矽肺”。煤矿工人在煤矿职业术语中不叫煤矿工人,而叫煤黑子。据说一位煤黑子回到家乡谈起这职业病,一位少时玩伴立刻炫耀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肺炎就是肺炎吧,什么吸肺炎,肺的毛病,不是吸进去的难道还是吐出来的呀?到了外边几年,说话都变味了,果然城里人心机太深,咱乡下人搞不懂。这便是不懂装懂冒充行家的人的典范。好了,言归正传。

  最直观的解释,题目就是命题。而命题,可以想国建建设,上什么项目,譬如建筑行业,盖一座三十二层的办公楼或者居民楼。而施工,则就是内容了。也就是说,题目,就是规划的目标,内容,就是完成这目标的所有施工程序一直到竣工。用于诗词,命题,其实就相当于立意,也即表达初衷。内容,就是要将这立意和表达初衷用诗词特有的规定范围内的文字形式写出来,现在则是键盘敲击出来。

  咱们聚贤庄推出的专辑也好,同题也好,都有在题目上出点问题的例子。在点评里,我都十分含蓄地提出过。为什么要含蓄呢?这是因为我知道,无论谁,包括我理野,都是有尊严又最怕有损尊严的。也就是说,爱面子。尤其作品,早在多少年前我就不止一次的提到过,其实就等于是作者的孩子。人说咱的老婆、老公长得难看、窝囊,都行,说孩子半个不字,那不行。所以今天咱就拿两位古代大家的作品来说事。至少即使说的不对了,也不会出现打架斗殴事件。李白与徐凝的庐山瀑布。都是唐代大家,厉害无比。

  李白是这样写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是一位浪漫诗人,得以浪漫的心态去赏析他的诗。如果是一个安分守己或者准确一些说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对于他的诗,很难感兴趣。起句什么意思?怎么写瀑布写到烧香磕头上去了?香炉,其实说的是香炉峰,他将峰字省略掉,使人误以为烧香磕头行好感动了神仙,祖坟上冒紫烟必出州官将相呢。其实他的意思是,瀑布激流横贯而下,溅起的水雾,在日照之下,整座香炉峰,就浑然在冒紫烟。这就将人们的心都提了起来,这瀑布水流何其猛、瀑布横切面何其大!瀑布都是向下倾泻的,这一笔,是从反向描绘,勾住人的好奇心,急切地要想看下去。遥遥看去,这瀑布就像挂在那里一样,注意,这里又将一切的“动”,写成静了。好比一件衣服,一条床单,几条白练,化动为静。这无疑是远景,同时点题:望。不过按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是一抑。李白写诗,最善于用“抑”。李白的用“抑”,可以说用到了传神,不是为“抑”而“抑”,是为了更猛烈的扬起。比如他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一句写的是心情,美,美死了,同时写之高,为了下句“快”的落差的自然和速度打基础。第二句,写快,第三句,突然不写自己了,这是一“抑”,第四句,更快,仿佛可以听到声音:刷——下去了。如果这三句都写快、快、快,反而就不快了。这就是“抑”的妙用。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直接写瀑布的二句,就不用说了,凡是懂得“诗”是什么意思的人,都耳熟能详。李白善于夸张,也是浪漫的根本。这三千尺还不算太夸张,最厉害的是:白发三千丈。让不懂什么叫浪漫的人说,这就是高空大,谁的白发能当得起三千丈呢?此诗中两个词要记住:遥看与疑是,下边用得着。  再看徐凝的诗: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的才华与诗作,都不在李白之下。明大家杨慎有诗句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杨慎的水平也不在李杜苏辛之下,他的那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虽为咏史,然场面恢弘,气象万千,尤其看破红尘,又能激昂豪迈,乃冠绝古今之绝唱。他的评价,无疑便是权威定论。徐凝在别韩愈时,也写过一首诗:

  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

  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

  这首诗写了人生与世态对比之下的炎凉与无奈。生在悯农之家,无论你多么有才华,只要不遇乱世,你祖祖辈辈汗滴禾下土。而宋朝有个八千岁。如果不是宋朝灭亡了,他家的子子孙孙都活八千岁。徐凝的这首庐山瀑布,与李白的那首看翻了个个儿。

  李白是先静后动,他则是先动后静。李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他是虚空落泉千仞直。李白是疑是银河落九天,他则是雷奔入江不暂息。看这两句动的对比一下,李白的没有声音,但是人能领略到声音,徐凝的没有写三千尺,而是千仞直,直接雷奔,入江。在气势和雄浑上,相去无几。再看两句静的。李白是,遥看瀑布挂前川,徐静是一条界破青山色。李白是日照香炉生紫烟,徐凝是今古长如白练飞(今古一作千古)。如果说在动上的句子,徐凝输给了李白(输在流畅自如上,徐静的句子读来有点拗。李白的句子恰似行云流水),那么在静上的句子,李白又逊色于徐凝。今古长如白练飞——这是何等的境界呀!按诗里的字面意思理解,这瀑布在这里飘飞了不知道多少万代了。如果单独拿出来这句话,再去理解,他是什么味道呢?化有形为虚空,化历史为实物,今古历史,就像一条白练飞飘,没有静下来的时候(这一点,李白的句子则逊色了。不富有历史的潮起潮落的意象)。

  这首诗,徐凝用的是仄脚韵。其后的好多方家赏析过这首诗。方家们赏析诗词,作风最为严谨,一般都是就事论事,不扯别的。恐怕落下话柄被人揪住不放,就有打不完的官司。他们该赏析到的都赏析到了。对于李白与徐凝的庐山瀑布呢,基本可以说公认李白的更好一些。我也认为是。不过刚才咱上边说了,相去无几。我认为徐凝这首差在最好的句子,放在了相对而言不是最为重要的位置。也即,今古长如白练飞。这句话,如果放在第四句,无论是读起来、还是品味,整首诗的味道就会不一样。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样组合起来,这句最有意境的放在这里,没味,可以说明珠暗投了。绝句的第三句,它起到的是转折作用。真正烘托和托举全篇意境的,还是第四句。好钢用在刀刃上。仄收的句子一般不利于也不容易抒发激昂的情怀,等于人放不开情怀,不能襟怀大开。特殊情况例外。如果将这两句换一换位置,大家再读一下,味道就会不一样:一条界破青山色,今古长如白练飞。这个气势就上去了。我写诗,一般是第四句,最为有力度。第四句有力度、有气势、能给人震撼的话,就会使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缘于我比较喜欢徐凝的这句话。我的好多的诗句,也是这样运作的。比如《题千古诗词聚贤庄》绝句:

  席天慕地聚贤庄,洗墨挪身是海洋。

  三界权充豪笔用,铺开今古写沧桑。

  “今·古”能铺开吗?客观说是铺不开的。但是诗句这样写,它就拓展出一种无限广大的空间,会让人展开无限联想和想象。从而诗,也就余味无穷无尽。而由此,读者同时也仿佛可以看到作者的气魄与襟怀。

  徐凝之才华,可以说不在李白之下。仅差性格没有李白浪漫,放不开。以致在诗词的成就上,可以说的确不如李白。说实在的,这还是小事。大事是什么呢?人生。性格决定人一生的命运,也决定飘悠去后世的光环。徐凝名气不如李白他们大的因素,有两个。一者,缘于他是布衣,二者,性格。他不愿意在领导面前炫耀自己的才华。感觉那样像阉了一样,怪怪的。驴,只要给它蒙上眼,它就围着磨转圈,人不让它停,它会转到死;泥鳅,在水里好好的,它偏偏往泥里钻。而我理野在单位里,领导让我写点阳光的文字,我回答说:天天下雨,哪里有阳光呀!性格,谁也没有办法;受罪,活该!扯得远了,文不对题了。

  李白的诗的诗题为:望庐山瀑布;徐凝是诗的诗题为:庐山瀑布。所以李白的诗句里就有“遥看”和“疑是”。李白的诗,虽然同样是写庐山瀑布,但是,诗的运作,是围绕一个“望”字,而成诗的。谁“望”呢?当然是人望,李白望,诗题省略了主语。望庐山瀑布,可以去掉这个望字不?可以;不是不可以。然而,前两句,都是“遥看”所看到的,第三句,同样是“遥看”看到的,第四句,是看到后而感发的疑惑。徐凝是诗,是不是也可以用“望庐山瀑布”为题呢?可以;然而,里边没有人为的字词嵌入。就是直接写庐山瀑布。可以想这两位大家,在学风上的严谨。如果李白用“庐山瀑布”四字为题,那么,在李白认为,诗题就是无以冠扣内容。也即,内容大了,帽子小了;如果徐凝用“望庐山瀑布”为题,那么,徐凝便认为,平民无以加冕皇冠,也即,帽子大了,内容小了。这是题目与内容出现差错的两种形式。其实,就算是出现了这两种差错,有时候也不为过,也是允许的。因为不论诗词的内容里出现了人或者不出现人,而所有诗词,都是人看到和思索后,写出来的。包容一些说,这帽子大点儿小点儿,人们毕竟还知道和认可那帽子是你的。比如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里边也有了人为字词:遥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人物,会犯错吗?不会。因为前两句,完完全全是自然的梅。而这遥知是一带而过,为了带出梅的香。所以,通篇写的还是梅,人的字词,丝毫不会掀起波澜,也即,距离喧宾夺主,还相去甚远。也就是说,要让内容的外来元素,在题目的允许范围内,其间有一个度,要把握好,不能突破局限。比如我写的这首绝句《在桃园》:

  一点桃红几入神,老枝无叶万花新。

  人何两鬓雪霜后,只见东风不返春?

  这首诗,为何要用在而桃园为题呢?用“桃园”不行吗?不行。如果用“桃园”做诗题,诗的真正的内容,是写人的。一点桃红几入神,谁入神呢?人入神。三四句,意,都是人所出。所以用了“在桃园”,省略了主语,其实应该是四个字:人(作者)在桃园。这首诗,写的是,看到自然,而感之人生。这是“主”,而写桃园,则是为写“主”之意而找的可以借题发挥的素材而已。为何用“老”枝,为的就是自然引出人的“老”这是为了诗的意象凝合,不至于一片散沙。如果用“桃园”二字为题,那么,人之意多了,无疑,喧宾夺主。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那个度的把握,不能突破局限。

  内容与题目最忌讳的是什么呢?张冠李戴!拿一首词来说明。

  虞美人·看花

  文/叶小鸾

  阑干曲护闲庭小,犹恐春寒悄。

  隔墙影送一枝红,

  却是杏花消瘦旧东风。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语浑难问。

  只知婀娜共争妍,

  不道有人为伊惜流年。

  叶小鸾为清代的一位很小很小的大才女,十七岁夭折。死在母亲的怀里。缘于惧婚。就是害怕出嫁。一听定下嫁期,由于惊悚而成疾,渐渐水食难进,最后到出嫁日之前,死在母亲怀里。叶小鸾为大家闺秀。她的母亲父亲都是诗词高手。据说她四岁就能吟诗。可以说将门出虎女。她在几乎同一时间段写了三首《虞美人》,《看花》这是其一。从第三首的句子看:近来多病损红妆,不耐萧条清昼卧琴床。这首《看花》词,应该是写于去世前不久的病中。看一遍词就知道,她小小年岁,所看到是,全部为飘落或枯萎将飘落之花,没有哪一朵是才开放而鲜艳夺目的。所以词,为一种伤感之气所笼罩、压抑,而令人看来都无法排遣。词题虽然为看花,其实,也是暝溟之中有某种预感,是在看她自己,从她写的第二首最后一句“只见花开不久便凋零”和第三首的最后一句“燕子不知花事已无多”来看,就可见一斑。就是说,她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开人世了,才写得伤春之意比过来人还要动人和凄清。大家仔细再看一遍词,任何一句,都是看到的花和与花有关的场所。这就叫意象凝聚一点,立意鲜明。这就是词家手笔。也就是说,词题与内容,是量体裁衣之作的。咱拿出来这首词,是为了说明张冠李戴的,题目与内容如此完美的配搭,怎么能说明呢?很好说。假如,咱们将这首词的题目给改一下,或者改成“朝鲜半岛”、或者改成“菜市场”,是不是就张冠李戴了呢?如果这首词的题目是《看茄子》,是不是就很可笑?而诗词一列的张冠李戴,其实就是笑料。


 


  目前,的确有人在制造这种笑料。

  比如,自己不知道写什么题目,也即没有命题而写诗词。看到别人“有感”了、“感怀”了,咱也有感感怀一把。而内容呢,全是拼凑罗列的景色。一点人情元素都不往句子里放。这就叫标准的张冠李戴。看一首古人的有感诗是怎么写的。

  七律·野泊对月有感

  文/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甜客泪愁伤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周莘为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五言长排,题目也很长《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这题目中的周长官,就是周莘的祖父。可见出身诗词之家。诗的第一句,便点题,野泊对月。“乱”字,点明时世感慨。第二句之“逋逃”,则为愤慨之词,说的是漂泊无家,呼应之“野”泊。病客,则为了引起五六句的怀归之感。首联,领衔两句写得多好。细细品味,都是感情元素。下边就不用说了。通篇任何一句,没有不是感情元素寓意的。这才是感怀之篇。想想咱们自己写的大作,随便拿来“感”或“怀”就放在题目里边了,虽说这“拿来主义”不似汽车上高速那样,两头堵,收费。可是,拿煤球放在烹饪锅里,一准是坏菜了。既又拿不得而又放不得。记得毛泽东时代有四句话,这样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题目与内容,可以套在这四句话里,我所以要谈谈这《题目与内容》,原因也正在于此。我经常在微信群里转,希望能看到好诗词,好句子,也好拜师学艺。然而,每每总是失望。内容就不说了,一般是为了写诗词而写诗词,坐在屋里凭空想象。从而造成了拼凑内容多,真正凝合于一点的诗词,凤毛麟角。而题目呢,大点儿的小点儿的很普遍;张冠李戴的也不是没有,而且不少。


 


  与张冠李戴同样糟糕的差错是:文不对题。

  文不对题,用文字解释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用句俏皮话儿说即:哭了半天二大爷——不知道谁死了。文不对题,其实也就是张冠李戴的翻版。无须赘言。

  说了半天,题目与内容什么关系呢?题目与内容,其实就是脑袋瓜子与帽子的关系。也许有人要说,如今谁带帽子呀!的确这样,咱长脑袋可以不戴帽子。但是,长脚必须得穿鞋。题目与内容,也就是鞋子与臭脚丫子的关系。谁说自己愿意穿小鞋,金莲三寸窄,美,迷倒一大片;谁说愿意穿大鞋,松宽,脚可以随意在鞋子里纵横驰骋、天马行空。是,这个不抬杠。然而,在自己家里行,走出去,你会让好多人看着都替你别扭。而张冠李戴,用在脚与鞋上怎么说呢?五大三粗的一条汉子,非得要穿一双细如锥子的高跟儿鞋,别人说神经病还是轻的。就那壮汉的重量,还不将柏油马路给踩得窟窿眼睛的呀!养路工,肯定会跟你没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