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 太素》笔记—六气(二)

 为什么73 2017-06-18


黄帝问,何谓津?

岐伯答到:腠理发泄,汗出腠理,是谓津。


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身体排除体外的液体都叫津。这里透出来一个信息是,历来治疗吐痰、泄泻、小便多能疾病,大多医家都若有若无的会用到补津的药,去热的药,因为这些症状都伴随有津伤的特点,作为未病先防的基础。


何谓液?

谷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光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此句在临床中的运用,可以看看四神丸,其配伍就有这个含义。大家按照方法去分析即可。


何谓血?

岐伯曰:中焦受血于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这句要注意了这个血,要知道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不是一个概念,西医的血属于中医的一部分。中医所认为的血是身体所能吸收的营养都叫血。历代医家在治疗便中有血的方中也有补津的药。


何谓脉?

岐伯曰:雍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这个脉,与西医所讲的脉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再说血液变化所产生的运行通道。如同水,自己所走过的地方,小的叫沟,大的叫江河海。


结合昨天的文章,其余运用方法按照顺逆原则分析即可。


接下来看下文。


黄帝曰:

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意思是说:

我要如何才能诊断出气之多少,脑髓的虚实,血脉的清浊。


岐伯曰:

精脱者,耳聋。其脱者,目不明。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胻酸,耳数明。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岐伯的这段回答是非常有意思的。从字面上看,就是在告诉只要根据症状来判断就行了。


往深层次(养生层面)来说,就是不同的年纪阶段,身体素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同的。比如看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知道,35岁前这六气都非常的足,35岁后六气就开始慢慢的脱(六气减少)。最为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吃饭的时候出汗,也就是津脱,也脱到一定程度后。大致45岁时,开始液脱,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是腿脚不灵活方便,头脑不灵活。等到了55岁。逐渐血脱,脸上皮肤开始变化,眼睛花,耳聋。


因此,六气的变化就是身体的衰老过程,即:

津-液-血-脉-气-精

而养生,补身体也是顺应这个法则,比如练功的时候,口腔分泌津液,然后逐渐变为血、脉、气、精。当然这个循环也可以分开来用,但要注意平衡。

比如你要补精,就先要补气、补血,调理好脉、津、液。这个看看参麦饮的结构。


而人体生病,也是按照这个程序在走。比如痰的产生,最开始也是津的运行出现状况,导致循环障碍,从而变成了痰,这个可以研究二陈丸或六味地黄丸。


后来黄帝曰:六气者,贵贱如何?

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为大海。


比如一个60岁的老人来找你看病,60岁属于气脱的阶段,这时一般的治疗方案是以补气为主,调动五谷,也就是消化能力,让气去生津液,治病属于附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