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第一书59:《管子》与诸子百家的分与合

 博览众长123 2017-06-18

原创  老徐 易经实修


此组文章学术性很强,但论述考证人类第一部书,系统来读,会增长很多文史知识


学术一定是先分后合吗?


关于《管子》的学术合分之论,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分合之论,并不是绝对的无解之题,关锋曾经有过论述。


综合考察《经言》,关锋认为,《经言》各篇,思想完全一致,它们贯串的中心思想就是《牧民》篇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七法》篇的“则、象、法、化、决  塞、心术、计数”等七条纲领。综合七篇,正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参看《管仲哲学思想研究》)。所以,它们是一家言,对各篇的分别考证,可以互相支援。


关锋说:“综合起来看看这个体系的特点,也可证明它是属于管仲的。这个思想体系有一个最大、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它的综合性”。


关锋进一步分析《经言》综合的思想体系:从战国以来,在学术思想上出现了这样的特点:


一、初步的、但就一般而论却是界限分明的分门别类,许多学派专攻一个方面,他们各以己之所长或学说的独特方面“名家。


二、同时也就发生了各执一  端,互相排斥。如法家慎到、韩非主法治而反对尚贤、民主,而法家又有主势、主法之分,墨家主兼爱、尚贤而排斥法治,儒家专讲仁义或民本主义,而排斥其他。余如阴阳家专讲阴阳五行而流入神秘主义,兵家专讲兵而流入将帅决定一切。包罗各方面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不见了。虽然宋尹学派较少片面性,他们主张法治,而不非毁仁义礼乐,但也和管子不同,他们着重的是“心术”、寡欲,还不能说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


《管子·经言》各篇则不然。它是包罗各方面的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在它这里,有了此后若干学派的萌芽。如前边所分析,它有:


1、“尚贤”、“兼爱”的萌芽,但和墨子的“尚贤”、“兼爱”有本质上的不同;


2、明确的法治思想,但它和战国的唯法主义不同,在它这里,“法”是建筑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而和初步的“民本主义”,如“顺民心”、“下令如流水之源”、“尚贤”、“兼爱”并行,熔为一炉;


3、有初步的“民本主义”思想,它不仅不排斥法治,而且相辅相成;


4、它也讲“势’,(如《形势篇》),但并不排斥其他,而且是和法治、民本主义、尚贤等等融为一体;


5、也有宋研学派的“心术”的萌芽,它所讲的“心术”是“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七法》),当然这还不是宋研所讲的“心术”,但却有其因素;


6、有原始唯物主义的战争论,开孙武兵学之先河,但没有过分强调将帅的作用之弊。如是等等,正说明了这个思想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


关锋描述从分到合的过程:具有这种特点的思想体系,在战国能够找得出来吗?有一个,那就是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所表述的思想体系。但是,从《管子·经言》所表述的思想体系,经过战国以来的分立,到《吕氏春秋》,却是由“合”到“分”到新的“合”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这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来的学术发展的规律。《吕氏春秋》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在它那里“尚贤”、“兼爱”和“法治”,“法治”和乘“势”,和民本主义思想,和仁义救化,也不是互相排斥而是融为一体的,也兼有兵家言、阴阳家言,以至养生家言,并有宋研学派的认识论观点成为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批判地改造、吸收了唯心主义道家的一些观点。它是综合了战国各家,而创造的一个较少片面性的完整的综合性思想体系。历来学者多把《吕氏春秋》目为杂家,似乎把各家观点胡乱拉在一起,而不成体系。这是不对的。《吕氏春秋》这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和《管子·经言》不同,它的内容丰富得多了,它不是回到《管子·经言》,而是经过了战国各家的对立,经过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而达到的新的综合。而且两者的时代特色也是很明显的:第一,前者目标在图霸,符合“尊王攘夷”,后者在于达到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大—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在前者,后来墨家主张的兼爱、尚贤,法家主张的法治、势、术,孟子主张的民本主义等等,还只是萌芽或初步,它们自然的浑融一体,而后者则是对各家批判地综合;(3)后者显然是批判地继承了道家某些思想,在前者则根本没有这种痕迹。如此看来,《吕氏春秋》宜乎产生于战国末年,《管子·经言》宜乎产生于春秋前期,为管仲的思想体系。


关锋说:“察由春秋初到战国末,学术的发展,确是一个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否定之否定。对这个学术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揭露可以给《管子·经言》为管仲所作,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因为,相反的,如果断定它是战国时代的作品,那就不能从战国时代的特点,从学术发展规律,对它作出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明”。


关锋还从《管子》找到了诸子百家的启蒙萌芽。根据《管子·经言》,认真研究管仲的思想体系,还可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给战国各家找到它们的萌芽,有助于发现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这个思想体系还有一个特点:时代的色彩很鲜明。以下面这一段为例:“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 贵而不过度则臣道也。”(《乘马》)这完全是春秋前期的观念。“无为者帝”是指的“天”无为。当然我们不可就此说他是相信有意志的天。“为而无以为”者,显系指的周王,按传统的观念,周王是天的儿子,说他该“为而无以为”,就是说他应该秉承“天帝”(这即是他的“为”了)而“无为”。这正是争取的齐国霸诸侯(为诸侯之长)的有为。“为而不贵者霸”、“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乃是说的桓公应实行君道。这是春秋时代宜有的观念。“贵而不过度,则臣道也”,这也是春秋时代宜有的观念。《说苑·尊贤》篇记载: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日:“贫不能使富。”桓公理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硫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遵霸天下。管仲经营过商业,据说还养过马。“贱不能临贵”、“贫不能治富”、“疏不能制亲”,要求“贵之”、“富之”、“亲之”,正是在西周亲亲尊尊的传统观念下,出身贫贱而执国政的管仲所宜提出,这也就是要贵、但“贵而不过度”的“臣道”了。战国各国国君的君道,也不是、也再没有人提倡什么“为而不贵者霸”了;七雄都企图统一天下,取周天于的地位而代之;这时流行的“王”“霸”观念,前者是指的以仁政取天下,后者是指的以力取天下。总之,这时没有什么王道“无为”,君道“为而不贵”,臣道“贵而不过度”等等观念了,而是变成了“君道(君即王,君道亦即王遭)无为,臣道有为”了。以上所说,也是从思想发展线索看来,《经言》各篇为春秋前期管仲著作的一条有力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