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读书有益气质

 风啸一揽众山小 2017-06-18

王学泰

中国传统的读书就像古代生活一样,节奏是很慢的,这一点从教育的起始就养成了。

就说明清两代,小孩初进私塾,拜完孔圣人和老师,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一册课本请老师“号书”(标明应背诵的段落)。从入学始就得背书,学过的经典更要背下来,这还不“慢”吗?

那时的知识人必须背诵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将之融化在血液中;对非经典书籍,读时也很认真、仔细,因而基础知识都很牢靠。读王念孙的《读书杂志》、闻一多的《古典新义》,可见作者考证某个字、词时,几乎穷尽古籍中相关的所有资料,且顺手拈来,十分随意,仿佛现今的数据库检索。这都是“慢读”功夫的显现。

儒家认为人人都可通过修养达到像尧舜一样的人格,荀子认为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终身读书学习,这是成为尧舜的必由之路。因此读书不能仅“出乎口,入乎耳”,更要在“口”“心”之间反复往来。当代作家流沙河谈读书体会时说:背古文,能让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发生质的改变,包括人格上的改变。

“人格上的改变”就是指读书可“移性”,提高人的品德气质:形成文化性的人格。背上这些古文,就有了祖先的灵魂居住在你的头脑里,观察事物时,祖先的灵魂会指导你。真假、美丑、善恶,都有了文化上的取舍。这是最成功的国文教育,真正塑造人的灵魂。

我对孩子说,一定要背书,有些书你记在心里,才跟你的人格融为一体,对你产生影响。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唯有读书可能改变,因为你脑子里坐着一个时刻指导你的人。设想,如果你脑子里有位司马迁或杜甫坐在那里,对你的行为思想会不会有些约束?

近读《中断时代:碎片化造成现代人智商下降》,讲手机、电话、邮件造成了时间的中断,使得人们很少有整块时间思考问题。其实,人们热衷于从电脑的搜索和手机的微信中获取知识,其所得到的也是极其肤浅的信息。文字表达需要读者在头脑中将文字转换成画面,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记忆、情感去破解文字的密码,它需要耐心品味,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品出滋味,而不是一味地“快”。

摘自《写在历史的边上》

ID:118949239----URL:null

来源: 郑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