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灸虚不灸实

 love柠檬i3zc91 2017-06-18




理论上讲,只要找到热敏点(吸点),艾热都可以进入身体发挥作用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随便找个点就灸呢?


如果是身体没什么问题,只是做艾灸调理一下,这么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有集中想解决的症状,比如鼻炎发作期,要把鼻子灸通,那你挑脚上的热敏点灸,肯定不如灸鼻子附近的热敏点来得效果明显嘛。道理很简单,就是脚离鼻子远嘛。


这个归纳起来,就是艾灸取穴的首要原则:就近取穴。


王老师有个医案,病人久嗝不止,看了好多医生,还是老打嗝。一开始给他灸中脘啊膻中啊,还是打嗝,停不下来。王老师顺着他的督脉摸,找到了压痛点,就对着灸,半小时不到,就不打嗝了。


这个归纳起来,就是艾灸取穴的第二个方法:灸压痛点。


腰部疼痛,特别是骨质增生啊,腰椎这一块艾条靠近都发烫。怎么办呢?我发现病人中间脊柱这一块凸出,但两侧的肌肉都有点萎缩了,于是改灸两侧的肾腧穴一带,效果非常好!


后来仔细琢磨,发现“实”是“邪气聚”,“虚”是“正气弱”。我想艾灸调神,支援身体,得扶正嘛!能量得输送到自己这边,别老想着灸病痛处。


这个归纳起来,是艾灸的一点经验:灸虚不灸实。


还是腰痛,病也多年了,趴着灸腰两侧,时间久了,病人也不舒服。我想啊,病在腰,腰处是邪实,那腹部是不是相对就虚了?试试吧!一灸肚脐,果然!热都集中在腰部,效果很不错。


这个可以说是对侧取穴,但我感觉离不开“灸虚不灸实”的原则啊。


对于咳嗽,久咳不止,怎么取穴?内经说得很抽象啊,上次我也分享过内经的说法,感觉说得还是太抽象了。


后来仔细琢磨,还是“灸虚不灸实”,只不过加了一点五行的东西:咳嗽,首先就考虑用肺相关的穴位,比如身柱穴啊,要是没有灸感或者没有效果,那就找脾胃相关的穴位,比如脊中穴啊中脘穴啊,再没有灸感或者没有效果,那就考虑肾方面的穴位,命门穴啊关元穴啊。


为什么可以这么简单地操作?因为不管你对咳嗽怎么辩证,都是离不开肺的。肺要是虚呢,灸肺相关的穴位是扶正;肺要是正邪相争得厉害,一灸肯定烫,那可以补土啊,灸脾胃相关的穴位嘛。灸肾相关的穴位也是同理。


所以啊,艾灸治病的原理,根本上(或者说形而上)就是调神。形而下呢?就是这个“灸虚不灸实”。这个选择用好了,艾灸取穴,真心不难,人人可以灵活运用的!


这是艾灸的第一步,探感定位,找到有灸感的点。


第二步非常重要,气至病所。


第一步找到的点,灸着也舒服,但是灸的效果好不好,治病快不快,关键就是这个气至病所了。


我们这么去想哈,病症所在,比如鼻炎发作流鼻涕,症状越厉害,那正邪相争越厉害。等于两国打仗,势均力敌,场面才大嘛。这时候谁有援兵,谁更有可能取胜嘛。艾热就是援兵嘛。援兵得送到前线才管用,你不能东北在打仗,你派兵到海南增援嘛。


但是从什么地方调动军队去支援,这个不是很要紧。你从湖南还是湖北,或者从河北调军支援东北,那不是特别大的区别。关键是兵得送到打仗的前线!


类似的,灸哪里不要紧,重点是艾热能到达病处。


气至病所之后,还得能够“持续作用”。等于要打仗胜利,兵力得充足嘛。要是打一半,缺兵少将,那肯定赢不了嘛。要是急性病,过敏性鼻炎之类的,那最好一次灸到“敏消量足”,速战速决,一次解决痛苦。


要是慢性病,慢性胃炎十几年之类的,那就打持久战。天天灸,比如灸中脘穴,要是一直有灸感,胃感觉热热的,那天天灸同一个地方,灸个几个月,病也能好。


特别是对慢性病,有时候效果好不好,真的就取决于你信不信。真信了,才能守住穴位,保证艾灸“持续作用”。没有持续作用,半途而废,那恢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临床的中医师看病开方,有个原则,“效不更方”,喝药有效果,那方子大体上不会有改动的。艾灸也讲究这个“效不更方”。特别是自己给自己灸,更需要守住。


“灸虚不灸实”是我个人在无为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之前发给王老师看过,得到他的肯定。


声明


灸虚不灸实是我自己归纳总结的心得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批评指正。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请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谢谢!




iPhone用户赞赏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