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的战与乱——五洲统一“灭吴之战”

 金色年华554 2017-06-19

既然讲到了东吴的内乱,就继续讲讲他的结局。三国最强的是魏,最为津津乐道的是蜀,但是最后灭亡的是吴。西晋灭吴之战也是三国史上最后一战,吴的灭亡也就意味着三国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司马家族的晋王朝最终完成了大一统。三国的战与乱——五洲统一“灭吴之战”

战线图

公元263年夏,司马昭(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公元279年冬,司马炎(晋)派出六路大军,势如破竹一举歼灭了东吴。中间相隔了十几年,照理说东吴的实力并不比西蜀的好,为什么东吴再西蜀灭亡之后还能存活十几年,其实原因不在吴而在晋。

灭吴之战原本司马昭是预定在灭蜀之后三年,可惜被推迟到了十几年后的司马炎手上。这就是三国史上明显的统治现象——士族总是左右着政治,于是这场不利于士族统治地位的军事活动一拖再拖。灭蜀与灭吴虽然历史意义一致,但政治利益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猫腻。三国的战与乱——五洲统一“灭吴之战”

司马炎

曹丕的上位是带着与士族的协议的,所以他受制于士族也最终被士族取代;司马家族窜魏,本就是士族利益的统治体现,可他的统治权力也受制于强大的士族力量,于是他灭蜀窜魏之后一直没有很好的时机发动灭吴之战,而是全部心思都在巩固王权上,虽然吸取历史教训采取了分封等有效措施,但是士族力量还是让他无可奈何,于是朝中在灭吴的问题上一直都是分两派,一个催战一个拖。

为什么拖?因为外有东吴,司马炎就不能撼动士族集团,而灭吴取胜,必然就有很多武将因此而立功上位,分化士族的统治力量。所以士族文官不同意出兵灭吴,以西晋权臣贾充为代表。主战派先是西晋名将羊祜,之后又是他的接班人杜预(此人博学多通,什么书都看,不擅长武力但喜欢斗智斗计,被誉为“杜武库”是西晋一代奇才)。为什么不能拖?理由是孙皓的昏庸暴虐是他们最好的灭吴时机,万一他被赶下台换上个明君又不好打了,况且已经拖死了羊祜,如今杜预也老了,王濬已经70多岁了。三国的战与乱——五洲统一“灭吴之战”

名将

况且灭吴已经准备相当之久相当充分。早在司马昭之时就定下了先灭蜀,三年后顺势而下,水路并进灭吴平天下的战略方针。羊祜更是付诸实践,利用东吴虐政人心涣散而长期采用怀柔政策,就连刘禅投降待遇很好也是西晋做给东吴看的一个只要投降便有优待的怀柔政策。杜预作为他的接班人骑马射箭都不行,阴谋诡计一大堆,东吴将领全部都怕了,后东吴最后一个名将张政也被他用反间计搞下去了。一个造势一个清楚障碍最后这个王濬便是直接造船为灭吴做准备,知道279年他上疏给司马炎说我都造了七年的船,配合训练出来的水军开到长江绝对是一个高科技的师级兵团了。这年十一月份,司马炎终于同意开战了。

司马炎早就想灭吴统一天下,只是受制于朝中各方势力。所以他把主战派都任命为第一线,而总司令,总秘书长都让贾充等不同意出兵的文官来当,硬是把各股势力都绑在一起。如果说灭蜀是由原本的一场军事战役中衍生出了钟会叛乱的权利斗争,那么这场灭吴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为权力的分配而服务的政治大蛋糕。三国的战与乱——五洲统一“灭吴之战”

权臣

因为获胜是显而易见的,孙皓已经作的已经接近官逼民反地步了,朝中无人可用,士兵不战而降的地步了,可以说司马炎不来打孙皓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所以他的稍微抵抗与最后投降(投降之后还大言不惭)已经不值得讨论了。这场仗精彩的在于西晋这边,指挥与前线的政治游戏。

杜预率晋军先夺取了江陵,所到之处,大多不战而胜,几乎是兵不血刃。众所周知魏国是骑兵为主,蜀国是步兵最强,吴国是水兵见长。所以灭吴还必须准备一支强大的水军,王濬、唐彬率军沿江而下也是势如破竹。孙皓派出的丞相张悌所领军队瞬间瓦解崩溃,这时候发现不休内政疏于防范已经来不及了。而在一路凯歌挺进之时,士族代表们作为指挥官却想一再推延,然而杜预却认为王濬他们可以根据战况自行决定,于是王濬不顾王浑命令,抓住战机继续挺进,在王浑他们还没有等到司马炎回复之时,吴主孙皓在建业已经面缚出降于王濬军前。战斗结束,东吴灭亡。
三国的战与乱——五洲统一“灭吴之战”

奇才

最后司马炎还是安抚贾充、王浑势力为主,对于真正有战功的杜预、王濬他们却没有得到公平的封赏。然而司马炎最后还是慢慢架空了贾充……三国史上最后一个战役也只是为司马炎的政治服务了一把,没有轰轰烈烈的色彩亦没有脍炙人口的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