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绪仿康熙及康熙中期山水人物硬棒槌瓶各一件

 你的不经意 2017-06-19
青花山水人物图棒槌瓶:一件是光绪仿康熙全品(左、前),此器青花发色过分艳丽,稍显呆硬及轻浮。一件是康熙中期全品(右、后);此器周身有细小开片,青花发色具有典型宝石蓝的青翠特诊。器型为:瓶盘口,直颈,折肩,长直腹,圈足。器身通景青花绘山水人物图,图中群山耸峙,江水曲折,白髯老翁垂钓于一叶扁舟之上,两位高士盘坐于山崖坡地,谈古论今。此器青花分深浅浓淡,富有层次,并且吸收了西洋画技法,借助光线的强弱表现山岩的阴阳向背。画面清新,表现了士大夫避世隐逸的生活情趣。康熙时期,景德镇制瓷工匠纯熟地掌握了珠明料和浙料的呈色技术,同时对胎釉原料精细淘炼和焙制,烧出了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的康熙青花;这是一次更新技术的创造,在青花器制作史上应列为重要的一页。此时,仅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这种多彩阶青花,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缤粉多姿,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康熙青花,不像明代永、宣时的那样下凹胎骨,形成凝聚斑点,但仍明显地具有色调深沉、紧贴胎体特点,仍浅之色亦然。此一现象为康熙青花色料的独到之处,是我们在鉴定工作是正确区分良康熙青花和晚清仿品的重要依据之一,常见的康熙花觚、冰梅罐等,晚清光绪时期仿制最多,有的己能乱真了。由于康熙民窑青花在景德镇制瓷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后世对其仿制较流行。从大量传世品来看,仿品主要出现于光绪、民国(1875——1949年)时期。多为观音瓶、筒瓶、花觚、棒槌瓶、罐、笔筒、钵式炉与碗等。学界认为光绪青花瓷在清代仅次于康熙,某些仿康熙青花瓷精品(应指官窑及民窑精品——笔者注)甚至几近乱真。通过学界以往对历代陶瓷仿品的研究结果看来,无论作伪技术多么高明,许多赋予时代文化气质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再现的。一件瓷器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流程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时代文化在窑工身上的自然折射,为心灵的外化,犹如植物开花一般自然而然。别人内心的那些东西不是想模仿就能模仿的,仿制毕竟不是克隆,要想达到无差别的境界从理论上而言不成立。技术手段只能作为辅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