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木患者诊疗带来的思考》

 xyf4345 2017-06-19
【病例资料】
患者郝某,女,74岁,延安延长人,农民。
【主诉】
手脚麻木6年,加重伴面舌麻木、肢体困重1年。
【现病史】
6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脚麻木,未于重视,渐重出现双侧手脚,小腿、上肢前臂持续性麻木,晨起时脚手麻木伴困僵,活动后困僵缓解而麻木不止,晚上偶有左足脚掌发红发热,自己搓揉伴有刺痛,麻木以左侧为重,伴肢体困重。曾在当地、延安及西安多家医院检查排除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因麻木原因不明,对症治疗无效而放弃就医。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出现腰痛,颈项颜面部麻木发痒,面部如毛虫爬行,舌麻发僵,肢体沉重困胀,头昏沉,我院颈腰痛科医治无效,前来工作室寻求帮助。
【查体】
一般情况可,胸骨上切迹、壇中、剑突下、耻骨联合上锥状肌处压痛(+),左踝关节活动度差、右髋外展轻微受限,其它关节活动自如,右小腿后侧皮下静脉曲张,双手霍夫曼氏征(一),膝跟腱反射正常,皮肤感觉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评估】
患者含胸驼背头前引。头颈前移大于2.5cm,胸后凸弓背、圆肩,肱骨头前下移,腹前凸腰曲大,骨盆前倾。头颈后伸55度,屈曲30度,左右侧屈各约40度,左右回旋50度,脊柱屈曲40度,伸展15度;双肩屈曲140度、伸展30度,内收外展环绕基本正常;肘屈伸正常,腕指关节活动正常;髋屈曲130度、伸展20度、水平外展右30度、左40度,膝屈曲120度,无超伸,踝背屈20度、跖屈50度,左踝环绕不灵活,跖趾关节屈伸正常,活动自如。
【实验室检查】
1.头颅MRI检查正常;
2.颈椎MRI提示,上位颈椎硬膜外脂肪受压液化,C5椎体轻度向前滑移(附片);


3.心电图正常;
4.血脂甘油三脂1.83,其余正常;
5.骨盆脊柱应力片如下:


【初步诊断】
上交叉综合症



【诊疗思路】
纠正错位,改变姿态,调整平衡,恢复功能。
【预后评判】
患者虽年事已高,但精气神不虚。各脏腑功能尚且良好,只是骨骼排列偏位,姿态改变,骨关节韧带、肌肉松弛,束骨功能下降。尤其以上胸下颈段、肩带、盆带肌群为主,加之动作模式,生活习惯,使体态发生改变,血液体液运行通道受到夹挤不畅,中医讲“气不至则麻,血不至则木”,麻木是因血脉瘀阻,濡养失调。松解减压,畅通其道,改善循环,促进气血运行以及组织灌注,达到康复的目的。
【治疗经过】
第一次按谢庆良老师所授的美式整脊结合苗振老师拉伸疗法的调理,下床时老太太激动地说:六年了,第一次感觉到全身轻爽,肢体手脚麻木明显减轻,原来双腿沉重好像有“八百斤重”,变得轻松,关节也灵活了……如此调理三次,次次有效,但调理结束,麻木消失仅能维持4-6小时后出现反复,麻木不适同前,患者说:我在“耍魔术”。经过反思,是自己对本病认识不足,疗效难以稳定,调整思路,重新整调方案,在传统治疗思路基础上,结合运动康复进行评估,寻找到导致麻木背后的原因。
【复发原因分析】:
六年之痒,麻木原因经其它医院的诊疗,已经排除:1)营养缺乏和代谢障碍性肢体麻木;2)中毒性神经性麻木;3)感染引起的神经炎性麻木;4)骨髓病性麻木;5)动脉硬化性麻木;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麻木。绝非“椎骨错位”、骨质增生、肌肉“松而无力”所能涵盖的。其中,1)核心肌群无力,核心不稳,形体姿态改变;2)呼吸模式错误,腹压不足对腰椎、胸廓支撑能力下降;3)韧带松弛,深层稳定肌群无力,关节松动移位;4)筋膜紧缩粘连,肌张力增高,循环不畅,平衡失调应该是麻木的根本原因。
【二次评估】
患者含胸驼背头前引:头颈相对肩峰前移3cm,仰头后倾状态,提示:枕下肌群、伸展肌群被动拉长紧张,屈曲肌群被动缩短紧张,头颈后伸55度,屈曲40度,左右侧屈各约40度,左右回旋50度,上位和下位颈椎活动度减小,应力集中在中段颈椎。胸后凸弓背、圆肩肱骨头向内下移位,腹凸腰曲大,骨盆前倾。脊柱屈曲70度,伸展15度;双肩屈曲140度、伸展30度,内收外展环绕基本正常;肘屈伸正常,腕指关节活动正常;髋屈曲130度、伸展20度、水平外展右60度、左70度,膝屈曲120度,无超伸,踝背屈20度、跖屈50度,左踝环绕不灵活,跖趾关节屈伸正常,活动自如。
【修正诊断】
一.传统医学诊断:
1.颈椎病:
1)寰枢关节增生,2)颈4.5.6椎体错位;
2.腰骶、胸腰椎骨质增生;
3.骶髂关节灵活度不足。
二.运动康复之评估诊断:
1.呼吸模式错误:
1)膈肌无力呼吸浅促,2)膈肌推动无力、腹压不足;
2.核心不稳:
1)核心肌群无力,核心稳定困难;
3.人体生物力学异常:
1)骨骼排列偏位,2)骨关节韧带松弛,3)骨骼肌劳损;
4.筋膜张力异常,人体形态改变。
【诊疗思路】 康复+训练
1.康复治疗:第一步,调整结构;第二步,稳定核心;第三步,纠正力线;第四步,疏通瘀阻;第五步,恢复平衡。
2.普拉提训练:1)呼吸练习;2)骨盆的稳定性训练;3)建立关节正确的运动模式;4)脊柱的稳定与灵活性训练;5)核心肌群的耐力性练习。
【治疗经过】
三天不吃饭可以不死,三分钟不呼吸要命!依照吴振巍老师左右普拉提中呼吸模式的调整,先做了主动吸气肌膈肌的激活与强化,进行了腹压重建,患者当即感觉到手足及口舌麻木减轻。依次又做了辅助吸气肌前中后斜角肌、肩胛提肌、上斜方肌、上后锯肌、胸小肌等,呼气肌:菱形肌、下斜方肌、前锯肌、腹肌、腰方肌等的激活与强化,效果如预期,调整结束,麻木消失,亦能维持5-7小时。如此调整了三次,进行下一步的调整。
改善关节的灵活度与稳定性稳定重建。利用张富源老师的关节松动矫正术原理,为患者做了肩肘腕髋膝踝关节的松动与矫正手法,结合苗振老师的运动肌群的激活与强化理念做了关节的稳定与灵活性训练,并建议患者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教给患者正确的坐姿、站姿、步态,如此三天,患者麻木缓解可维持6-9小时以上。
踝的松动与足弓的生物力学重建是自己薄弱环节,得益于张富源老师的踝关节矫正术,以及任挺、关秉俊老师的间接传授(微信授课与各群讨论),松动距胫、距腓、跟距、跖趾关节、特别是左足踝关节,二三跖趾关节的松动及足底筋膜、跖趾间筋膜的松解,建议患者行走时有控制力的足跟着地,足向前滚动,感受每一脚踩下的感觉,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完成。效果比预期的要好,三天的结果,麻木可维持8-11小时不反复。
激活枕下肌群,松动寰枢关节,改变寰枕筋膜张力。患者颈椎张口位片所显示:寰枢关节结合面毛糙密度增高。当我松解枕下肌群,放松头上斜肌后,头昏沉消失;放松头下斜肌时,感觉眼睛外侧发胀;放松头后大直肌、小直肌时,眼睛内角有要流泪的感觉,向上推牵动寰椎,左脚大脚趾有针刺样的感觉。最后松动寰枢关节,松解寰枕筋膜时,患者的眼泪顺着向下流淌,下了我一跳,急问道:“阿姨,是疼吗?”回答:“十多年了,没淌过一滴眼泪,今天是第一次,按压的地方虽然疼痛,但是能够忍受,感觉眼睛比以前亮,看东西清晰了,你动我脖子的时候左脚的拇指有抽搐跳动针刺样的感觉……”下床后,患者感觉全身轻松,胸闷气短、手脚颜面部麻木消失,口舌麻木仅余舌尖少许,头清爽,眼清亮,这样的状况,保持了两天之久。之后,仍有发作,但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在家里通过呼吸调整、普拉提练习可以缓解甚至消失。
神经通过筋膜传递,力的传递通过肌肉传导。结合毕义明老师的筋膜链知识,相继又做了颈肩部深浅筋膜,股内收肌群筋膜,小腿后侧深浅筋膜的松解,特别是松解到右侧股内收肌群之大收肌近心端时,短收肌长收肌结合处肌群板硬结节,触压疼痛明显,使用拇指加压,抗阻力主动被动运动,多次做才将其松解,小腿后侧的静脉曲张不见了。
此后,以枕下肌群的放松、激活、强化,寰枕筋膜的松解,寰枢关节稳定训练为主,分别激活强化颈伸肌群、颈屈肌群、侧屈肌群的同时,进行核心的稳定性与关节的灵活性训练。筋骨并重、刚柔并济,进行筋膜张力的调整和肌肉耐力性训练,第二十三天,病情稳定,麻木消失。巩固治疗一周无复发,普拉提练习、呼吸训练贯彻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并以此训练预防复发。随访三月,手足面舌麻木偶有发作,自行调理可以消失。
【思考】
松动关节、改善肌张力
调整呼吸、改善腹压、稳定核心
整脊、调骨盆
松解筋膜、改善肌张力
有效——进一步稳定 困难
调整寰枕、寰枢关节,松解寰枕、寰枢筋膜,改善枕下肌群张力——显效
头清爽、眼清亮、麻木消失、痛苦解除
结论:枕下肌群……寰枕寰枢筋膜——筋膜总开关!
【讨论】
74岁的老太太,从延安延川老家来山阳儿子家带孙子,肢体麻木沉重多方医治无效,在我科住院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医院科室里只开展传统诊疗技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工作室寻求帮助(工作室开展的是运动康复),经过检查,简单评估,诊断为《上交叉综合征》,正骨整脊关节松动结合拉伸,调理当即有效,但由于自己对病情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后续治疗,疗效不佳,病情反复,难以稳定。病人曾这样调侃我:“你的治疗跟耍魔术一样,我的手脚舌头麻木的要死,来这里你一搭手就好了,回到家里又感觉难受……”
麻木是身体某部位感觉发麻甚至丧失感觉,而该例患者的麻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神经卡压所引起的麻木。古语有云:“痛好治、麻难治”。形成四肢麻木6年了,加重伴面舌麻木8年,不可能是单一原因,呼吸、姿态、退变、骨骼偏位、核心肌群无力……导致筋膜紧缩粘连,肌张力增高,循环不畅,平衡失调,神经传递通道受阻或神经卡压才是麻木的根本原因。依次调整呼吸,稳定核心,改善肌肉张力,松解颈肩骶髂筋膜,促使骨骼排列稳定,各种方法均有效,但效不长远,反复如故。
毕义明老师筋膜链技术、John Saratsiotis《FR·功能解剖触诊术》课程,以及《解剖列车》中所述:枕下肌群是全身唯一连接在脊髓被膜上的肌群,当枕下肌群紧张时,会导致脊髓被膜紧张,而使全身肌肉紧张的观点一致。筋膜是机体中最普遍的一类组织。它无处不有,是机体的基础结构。它充满整个身体,以至于可成为每个细胞四周最接近环境的地方。筋膜不仅给予机体内部的和外部的形状,也为机体如循环、神经和淋巴系统等所有的其他系统提供支架结构。因此筋膜被认为是软组织的“骨架”。筋膜是一类结缔组织,结缔组织除了筋膜还有其他表现的形式,如腱、韧带、腱膜和疤痕组织。在不同的地方结缔组织也有着不同的名称:脑和脊髓周围的是脑膜;骨周围是骨膜;心脏周围是心包膜;腹腔内表面的是腹膜;在皮下层包围整个身体和封闭肌肉和肌群的叫筋膜。筋膜无处不在,与我们的运动更是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筋膜的参与。这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枕下肌群”:
“枕下肌群”位于枕骨下方,寰、枢椎的后方,头半棘肌深层,链接寰枕及寰枢关节,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四块肌肉。老人家寰枢椎关节面毛糙,类似骨质增生样改变,颈椎的X线片上表现的很明显,是类骨质增生形成的代偿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度,加之头颈前移,原寰枢、寰枕关节作为头颈活动的等臂杠杆,发生了支点,力矩的改变,对肌肉的牵张力增加而出现了该部位筋膜的高张力,牵制脊髓被膜活动度,影响肢体感觉神经的传导,出现肢体麻木等异常感觉。放松、激活、强化这四块小肌肉成为此后治疗的重点。
美籍华人江广慧医学博士认为:“动力学链是由软组织系统(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神经系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关节系统(骨、软骨、椎间盘、滑膜系统)。动力链是一个集成的功能单位。 所有动力学链相互依存地存在。 如果一个段不是功能有效,那么其他组件必须补偿,导致组织超载、产生过度疲劳和错误的运动模式,最后启动的累积损伤周期。例如,因为肌肉紧张而使正常关节联合运动范围受限。 病因归根于肌肉的受到限制(紧张、软组织粘连、和神经过激反应),使关节运动改变,从而改变周围神经正常反馈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经肌肉控制机制受损,最终导致运动模式不协调,诱发机能过早疲劳,造成伤害。 无论是针灸,牵拉疗法,整骨,关节松节术的目的是帮助息者改善肌肉的平衡和性能。一定要达到以下功效:1.纠正肌肉失衡;2.提高了关节的活动范围;3.减轻肌肉疼痛和关节的压力;4.减少神经肌肉系统过激反应;5.增加肌肉肌腱联合的可扩展性;6.改善和提高神经肌肉的正常工作效率;7.保持正常功能的肌肉长度。”
“如何让徒手治疗产生效果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简单的回顾一下神经肌肉解剖应用神经生理学的概念。 两种基本的神经受纳器位于骨骼肌组织。 这些受纳器是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 肌梭位置与肌纤维平行。 它们有记忆和认知纤维长度的变化和速度变化。 这触发牵张反射,本能地缩短肌肉组织,改变了正常长度张力关系,并且经常导致痛。高尔基腱器官(GTO)是位于肌肉一肌腱联合处。 他们能敏感地感觉紧张力度改变和速度变化。刺激的GTO达到某个阈值,会抑制肌梭活动,并减少肌肉紧张。 这种现象称为自生抑制。 这是“自发的”, 因为产生收缩的原动力肌被自己的受纳器一一GTO(高尔基腱器官)抑制。 所以有效地大量减少软组织张力可以减少疼痛,恢复正常肌肉长度张力关系,改善功能。”

【总结】
思路决定出路。调整思路,逐个进行调整,在老太太的极力配合下,终于去除病因,连续7天未再反复,达到康复的目的,老太太及家人非常满意。离开时赞叹道:“6年沉疴,天天麻木困胀难受的要死,徒手康复,结合训练,终于痊愈,真心感谢!”用苗振老师的话讲:“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习惯”基本释义:
1 )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 2)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中国有句话说:习惯成自然!一个人一生中或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不良”习惯,之前没人告诉她那些习惯是正确的,那些习惯是对人体有害或者说是不健康的,现在说老太太的习惯有问题,她认同吗?改变老太太74年养成的习惯,她愿意吗?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变过来的,需要时间,她愿意配合吗?晓明利害,真诚感动,老太太答应给我一月时间,配合我的康复与训练!
改变习惯从坐姿入手。人在没有疾病造成痛苦以前,或许很少有人去指出对方的坐姿存在问题(父母教育孩子例外),上述评估中,老太太圆肩含胸驼背头颈前移,落座时塌腰,这些都是姿态上的变化,将她存在的坐姿问题告诉她,并告诉她正确的坐姿依次是下巴和头收回落肩上,两侧肩胛骨向后收缩同时大臂稍微外旋让胸打开 ,同时肩胛骨下沉尽量让锁骨拉平成一条直线。脊椎伸展让上半身重心落骨盆中央,腰腹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紧来维持脊椎的曲度。而脚落膝盖正前方,双脚,双膝都冲正前方。不能要求老太太一下子全做到,但要求她一定配合来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