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独立,是个功课!”

 特里日记 2017-06-19


图/李添文/李添

话说,我也是考过研的人。

那年,还在广中医读应用心理学专业。

奇怪不?我是在医学院校读的是非医专业。貌似大学都往综合方向发展了,例如师范大学里也有很多是非师专业的。

这样我时常被误解,我很少说自己的大学名字,一说,别人下一句准是,读医不错哟!我连忙解释,不不不,我不是读医的。别人继续问,我说,我是读心理学专业的。别人有说,这是啥?好,不说了。

我听说,当年是辅导员亲自为这个专业挑学生,一般是两类,一类是提到这个专业的,如第二第三志愿;一类是填可服从调剂的。我就是第三志愿填这个专业的,同学们填这个为第一专业太少了。

我估计是被家里人“催眠”了,总是说教师好,医生好,典型的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办法。

我也不知不觉就选择了医学院校,鬼也不知道经历啥,就进了应用心理学专业。

这个专业在这个学校里也是偏门,我一直觉得这个专业的学科设置得很不合理。

第一,它是心理学专业,但是在经济与管理学员,而不在人文社科学院;

第二,心理学学科和医学学科安排对半,但是它是非医学专业,也没有考医师证资格,从事临床的不太可能,更没有处方权;

第三,定位不清晰,说有心理咨询方向和管理方向,实际没有分班,所以,同学们就业来说,也是五花八门,啥都适合,啥都不适合。

那时也迷茫,很多同学也在考研,我也思考了,不如考研吧。父母的话一直在耳边,既然都在医学院校了,考个本校的医学研究生?

一般来说,医学研究生,本科也应是医学专业吧,跨专业靠医学硕士,这太难了。

奇怪是,我发现了出路。广中医真有一个专业适合我的,叫“非医攻博”,顾名思义就是非医学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这是全称,名字也够长,一般人们都叫“非医攻博”)。

官方是这样写的:为推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加速中医药现代化步伐,吸收国外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先进理念,打破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相对封闭的招生制度。

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于从2002年起,在理、工、文、哲、史等五个门类 49 个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收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

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全球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提高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学术进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中医药行业简称为 “非医攻博”。

目前,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中医)“非医攻博”报考生源最多,影响最广,培养经验最为成熟,并已作为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申报项目。

我那时考研时间是2012年,这个专业刚刚推出还不久,也有几年的时间了。

这个专业五年制,硕士三年,博士两年。

我通过了初试,复试没过。因为我医学实在不懂,好像学过的全还回去了。尤其是中医理论啥的,能把自己搞晕。

没有办法,只好参加工作了。

我第一份工作是心理学培训行业,这个我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越工作,越庆幸自己没有考试上那个专业。

为啥?

因为我发现我喜欢蹦跶,喜欢挑战的事情。想一想,“非医攻博”是啥概念?

首先,要读五年,那么,今年我才毕业。继续在学校待五年?估计,我会郁闷死了;

然后,咋一听“非医攻博”是个高大上的专业,实则是个坑,因为没有学过的医学知识,要在研究生第一二年全部补回来,听师兄师姐说,他们几乎都是去旁听了。人家是四年完成的学业,这儿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这不是高强度么?学习效果呢?

最后,这五年,会基本没有什么收入。各种的社会技能,还是要重新学。

在象牙塔太久了,会和社会脱节,接着,要是我很多的几率就是选择留校,再接着默默无闻工作几十年,退休……

以前不会想这些,只想着考研是一个出路,又或者只是为了实现一个不那么热爱,而是被家人“催眠”得很好的职业:医生。

所以,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各种技能提升了,人乐观了,赚钱了,见识的世界大了,不舍得再回校了。

就大多数的人出来社会,都不会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

除了带有技能类的专业,大部分的工作,不太需要专业知识,而是需要社交的能力,统筹的能力,管理的能力……

庆幸了,要不我今年也才是一个毕业生。

那个“非医攻博”专业是国家试验,不太成功,这是2014年的新闻提到的。

2012年前,全国四所中医药大学开展“非医攻博”试点;如今,只有广州中医药大学仍在坚持。

是否与非医攻博学生就业难有关?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2006级班上20人中,分别进入公立医院、医药企业、高校或与人合伙经营诊所。从小样本来看,非医攻博学生就业情况尚可。

2015年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那么,意味着非医攻博毕业生不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那意义还有多大?

某院校回音,办学很难,相关负责人。老师不想带、从业资格难、学生基础差等成为各家院校“不太认可”非医攻博的主要原因。

成都中医药大学某负责人表示,作为试点,出发点是好的。但后来也证明,非医攻博学生想当医生很困难,而且这些学生老师教起来比较吃力。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答复——不招非医学本科生。

……

这有点像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当年的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人啥时候有独立的感觉?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我自己第一次真正有独立的感觉,是在工作后,拿到了第一份工资,不多,两千多。

打电话回家,哭了,我说,我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之后的工作,我也分享过,算是稳步的发展,收入也慢慢增加了起来。

大学毕业后工作的那年,回家过年,也是第一次给“大利是”老爸老妈的,他们心里可乐了。

老人家很容易满足,我每个月时不时充值个话费,他们也能经常提及,忍不住夸奖几分。

后来,发展到每个月给他们固定金额的孝敬钱了。

父母的模式,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了。几乎影响了,所有方面的想法和行为模式。

这是家族的力量。

两种效果,一种顺从;一种走向反面。归根还是家族的模式的影响。

之后,我分享到过的,命中劫难,遭遇人生大挫折。

我又从一个父母放心的人,再到父母操心的人,前几年孝敬他们的钱,又给回我了,我拿出还给银行债务了。

现在老爸老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就是咋就不听话呢?

我应该是走向反面的人,父母说啥,不愿意听从。但是,家族力量,我却不得不屈服。

有一次谈恋爱,对方,是真好。

不过比我小六岁,又是独生子女,于是在我兴高采烈,把恋情告诉他们,他们开始漫长的喋喋不休。

说,生肖相冲,而且是最冲的那种。我属龙,她属狗,最不合的生肖,不适合在一起。对方是独生子女,就一个女儿,未来要你负责对方父母,这个担子是很重的,有个兄弟姐妹,那么就不会辛苦……建议是,赶紧分了。

因此,发生矛盾很多遍,几乎每次电话都说起这个事情,就是不被祝福。

我个人觉得读书这么久,我是无神论者,读的又是心理学,做心理学培训工作,信奉的是:学习改变命运,而不是宿命论。

不信这套生肖配对说法。

但是,我的内心是折磨的,因为我又冠上了“不听话”的帽子。“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良心就谴责自己。

我那时也赌气了,我就不信你们说的,我想证明给你们看。

打脸了,第二年分了。

验证了他们说的,就是性格不合,各自追求不同。但是,我真心爱过了。

再次“催眠”了,后来我有意无意了解对方的生肖属性,查一查是否配不配。是不由自主的,潜意识里觉得“父母说的就是对,应该听他们的”。

有一句话很流行,是“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有点像魔咒一样了。有点道理,其中蕴含的是好深刻心理学道理:一个人是难以抗衡家族的力量的,父母是家族典型代表。

我上周去采访的对象,她也是有这个功课,即人生的“真正独立”。

她从小是乖乖的女生,听话,成绩好,顺利工作,结婚,生孩子……先生是一位公务员,生活过挺滋润的。

这是表面的,因为她觉得自己还没有成长起来。

我采访她时,她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她说:我到了29岁,才开始去真正寻找“自我”,有“我”的概念。如今30好几的人了,才开始追求独立……

她目前最想摆脱的就是妈妈对她的影响。

我刚认识她的时候,是在2013年,她那时还在工作,在公司的高管,顺风顺水的,很轻松。

可是,也就是那年,才开始觉得要寻找“自我”,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活安排。

于是,来参加N多的实用心理学课程,如NLP、萨提亚、亲子类的课程,开始自我觉察,成长,突破,实践。

从事心理学培训工作,见过N多的学员,要说生活发生巨大改变的,确实没有太多个,我觉得她算其中一个。

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位知性、大方、漂亮的女性,哈哈,当然,我不知道她的童年经历,原来她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采访听她分享时,也有小小的触动,学习确实让一个人发生改变。

她还有一个身份是培训师,平时也分享微课,偶尔也有线下课,都是别人邀请的。

我觉得她有点比别人做得好的,这也许也是她能有这么大转变的原因,她参加了专业课的学习,认可了这些学问,觉察自己,然后在生活中实践了。

我记得NLP课程里有一个“丰盛日志”的技巧,就是每天写三件左右值得庆祝的事情,她坚持写,具体我不记得了,坚持每天写了,有一年的时间?

然后,做微课分享。那个是在2014年了,微课刚萌发起来,她坚持做个人的微课,以公益的形式,你猜分享了多少场?

答案是一百多场。

这是什么概念?

按一年来说,平均一周有三场的微课分享,每场微课都在40-90分钟,有分享,有答疑,有互动……

我真心是佩服的。

同时,我也真心觉得她为“独立”这个主题下了决心,她是外行进入心理学,通过参加这些专业课程,然后考取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也开始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她自己的定位这是她的终身职业。

现在预约她的个案,逐渐多了起来。

就在我们认为她走向职业培训师和咨询师时,她却选择了生二胎,她有个很可爱的小女儿,她的小女儿说想要个弟弟或者妹妹,刚好国家有开放了二胎,碰上好时候了。

学过心理学课程的人,会更加注重和谐关系,如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幼儿的前三岁,对于亲子教育来说,是黄金时间。

她生二胎的时候,一年多的工作都停了,就是想全身心的投入,专注孩子的成长。

说啥也没有做呢,也没有,她还是有的,就是利用怀二胎的时间,继续学习亲子教育知识,坚持分享亲子教育微课,甚至做起了很火的大V店,影响了N多身边的伙伴重视阅读起来。

走向“独立”主题的女人,我想她有很多事情是安排给自己的,不会让自己退步下来。

我一直想做采访,她是我想到的第一个的人。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了,见面聊起来和很亲切。

联系她时,我分享了我的采访计划,我说,这是我的一个计划,我可是零经验采访的哟。

她说,添哥做采访,我很乐意做你的小白鼠。

我那时,就感受到她对我的支持。

目前,她也开始慢慢回归到工作的了,如心理咨询,培训师,还有就是继续推广她的大V店。

我喜欢她工作时的干练,坚持的人总让我敬佩。

她叫王莹,一位从家族中的“扯线木偶”走向“真正独立”的成熟女性,不管是你是对心理学感兴趣,还是也有“独立”成长的主题,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认识让她,她的微信号是:wangying-nlper

我的采访计划,总算开始了,第一个采访的过程还行,蛮愉快的。经验是实践,摸索而来的。

我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些可以采访的人,因为我有一个写作方向,就是人物故事。计划是,每周采访一个,然后写一篇采访记。

我可以得到什么呢?

第一,这是很棒的经历,可以认识到很多优秀的人;

第二,可以增加写作素材;

我希望采访后的文章,是双方都加分的,比如我可以推广你,当然,你也可以推广我。

双赢?

这就对了!

备注:本人写的是随记,题目可能是内容不完全相符合。

今日讨论:分享一下你真正有“独立”感觉的事件?你的经历是什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