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兴鹅公古石塔 (覃提纲 文; 覃英曼 图)

 心物和 2017-06-19

郴州永兴现元末明初鹅公古石塔 高达18米

2017-06-18郴州新闻网 18评
摘要鹅公石塔,是永兴县域仅存的古石塔,雄峙在永兴县城对面,便江左岸鸡公山麓(鸡公山又名凤凰山)。那里风景壮美,环境清幽。清代何兆复在《鸡公山》诗中写道:“曲径依山辟,琳宫据上游。

原标题:永兴鹅公古石塔

鹅公石塔,是永兴县域仅存的古石塔,雄峙在永兴县城对面,便江左岸鸡公山麓(鸡公山又名凤凰山)。那里风景壮美,环境清幽。清代何兆复在《鸡公山》诗中写道:“曲径依山辟,琳宫据上游。群峰当户列,一水绕城流。风树空中舞,岩花象外幽。钟声天际杳,归路暮云浮。”山上原有真武祠、飞鹅寨、吕祖祠、鹅公石塔等古建筑。寨以山名,塔以寨名。今寨祠己不存,唯石塔完好。

塔是梵语“塔婆”旳译音,又称“浮图”、“浮奢”,古代修塔,原为藏佛舍利之所,因有七宝装饰,故称宝塔。塔除为供奉佛骨之外,后来也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留僧人遗体,再后亦用于或保聚风水,或点缀风景,或为赞颂纪念。

历代古塔,多为砖塔,而鹅公石塔却全为石砌而成,且高达18米,这样的石塔,实为奇特罕见。

鹅公石塔何时何因始建,文字记载甚少。只有旧《永兴县志文艺》中《飞鹅寨碑记》载有:明代永兴县令彭若舟,“公(若舟)念便邑四通八达,初无保聚之地,与父宿智谋修(寨)于近邑渡头之后山(飞鹅山),旧名鹅公寨”,“以避兵燹”。 修寨是作为避敌抗敌之用,修塔借以用来瞭望军情。这里说的彭若舟是明代人。清人沈维基所作诗《飞鹅悬砦》诗曰:“势若凌宵倚急湍,溪南山险覆盂安。石崖自绕城千仭,古砦曾封土一丸。乐业遗黎忘战伐,闲摹断碣识荒残。百年耕凿平佘垒,圣世山川作画看。”但在诗后《永兴诗联集萃》编者却注曰:“飞鹅悬在县城对面便江左岸。元代县尹彭若舟筑以辟兵。”旧县志和新编诗联集所说修寨的原因和目的是一致的,唯对彭若舟所处朝代一为元代,一为明,碑记不会错,新编诗联集萃旳编者,有的曾是新编县志的主编,有的曾是主管这方面工作旳领导,应当是知道旳,只能是彭若舟当县令的时间可能跨了两个朝代,而修寨的时间在初任之后。从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以及石塔塔身的风化程度来看,寨与塔在明代所俢,应为可信。放宽点来说也是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吧。咸丰元年(1815年)8月,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占了郴州,25日西王萧朝贵率军从五里牌、栖凤渡、瓦窑坪沿路杀来,攻克了永兴城。9月清军反扑太平军失败,被太平军歼灭于永兴城东门和西门。咸丰9年(1850年),翼王石达开率大军再度攻克郴州,乘胜攻克永兴。咸丰年间,农民起义战事频繁,统治者借塔以瞭望各路军情。

鹅公石塔,塔身全为红砂石条石平砌而成,石工较为精细,造形壮美,攀登方便;塔身成八方棱锥形,高18米,底宽6.44米,共五层,塔顶饰有红砂凿刻成的宝葫,塔的总面积为50平方米,塔身中空,塔内有41级石阶梯曲折而上,二三游人可同时沿石级,从第一层上到第二层和第三层。四、五层无石级,不可上。塔身南面有石拱门,每层拱门均刻有石匾额,风雨剥蚀,字迹已漫灭难辨,唯笫三层拱门上“进而奋上”旳石匾额还清晰可识。

站立塔中,从塔门遥望,山下群山逶迤,远接天际,风光秀丽。清代楚以道曾在《九日登鸡公山》诗中赞美了这里的风光和人们驱除了敌冦后的欣悦及答谢神灵荫佑的祭祀情景,诗曰:“……萸囊充佩风光冷,菊酒盈尊物色秋。烽起狼烟资庙笑,祀崇鹿苑答神庥。题羔莫谓经无字,且交群公作唱酬。”这里青山绿水如画。便江碧水环流山间,江帆点点,水光潋滟;永兴城尽收眼底,新楼白墙,鳞次栉比,晶光闪耀;宽广旳大道,两边绿树成荫,穿城而过;永兴南、北大桥,横卧江面,车流蚁行;城中座座高房铁塔,耸立云天……

鹅公石塔,饱经历代风雨,遍览群山叶落花开,古城沧桑。清晨,峰岭初晓,塔披霞光,更衬托出永兴山水的平和静美和今日县城的兴旺繁荣。

(郴州新闻网 覃提纲/ 文 覃英曼 / 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