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年老? 不怕累、不怕脏? 低收入? 文化低?
......
总之,每每想起环卫工的身影 我们都觉得过得很幸福
但是,最近在大千故里——内江 却出现了这样一位环卫工大爷 ☟ 余国后今年62岁,和家人一起租住在文英街的一栋老旧居民楼里。 余国后平时练习书法的地方,是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饭厅。他说,我是环卫工,家虽破就,但是必须干净整洁,否则对不起我的职业! 由于收入较低,买不起太多宣纸,于是,他在桌子上盖着墨迹斑斑的厚毡子,一张报纸铺在毡子上面,每天下班后,余国后就在上面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毡子变得又皱又硬。 余国后练字,砚台用烟灰缸、饭碗替代,练书法的纸是别人不要的旧报纸。在他的家里,被墨汁浸染的报纸,随处可见。 对于他来说,宣纸就是自己的生命,需要好好珍惜。没当想要创作一幅字,他要先在报纸上练习几十次,觉得自己差不多了,才舍得书写到宣纸上。十余年来,家里的作品已经堆积如山了! 根据排班时间的不同,余国后每天至少抽出半天时间练习书法。 “这个月是下午上班,我就利用上午的时间练习书法。”余国后说,晚上下班后,他还要再练一两个小时。 早些年,余国后在张大千纪念馆当保安,兼种花草、清洁馆内卫生。在那里,他常常可以看到不少书法作品,也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耳濡目染之下,他喜欢上了书法。 
余国后练上书法后,获得的不是溢美之词,反而是身边亲戚朋友投来的嘲笑与热讽。
母亲说:“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才去练书法,等你把庙子修起,和尚都老了!” 面对贫穷的家庭,妻子觉得他不务正业,甚至气的跑回了娘家,说:“你晚上拿这功夫去摆摊卖谁说,每个月至少也能多几百块钱。”连在纪念馆工作的同事也劝他:“趁现在还没在这方面花什么钱赶快舍弃吧,以后花了大把钱再半途而废就太不划算了。” 平时,他是出了名的“耙耳朵”(四川方言,怕老婆的男人),但是这次,他决定做一次“大丈夫”,于是不顾一切劝阻,忍痛买了多种字帖回来临摹,练起了赵楷。 后来,某当地书法家告诉他:“你最好试试其他书体,找出真正合适自己的,然后再坚持专注于一种风格,把一种字体练好。” 于是乎,他在遍临诸帖后,选择了坚持练习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至今。 在张大千纪念馆多年,余国后只要有空闲就写写画画,没有钱买纸,就拿着水笔蹲在地上练习。 2007年初,余国后换了工作,到农业银行内江市分行做花工。工作虽然换了,但是爱好不能丢。而银行的顶楼仓库,正好为他提供了练字场所。 仓库没有通电,余国后只好在白天业余时间练字。最热的时候,余国后仅穿着一条短裤,坚持练字。 再后来,随着年龄大了,以前的工作不再适合他了,为了生活,余国后便成了环卫大军中的一员,艰辛的工作,1000多元的微薄收入,并没又让他放弃自己的梦想,依然坚持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