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曾经对孩子说过,也许现在仍然在对孩子说。这些语言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它可能暂时方便了父母,解决眼前的麻烦,但是,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些语言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它伤害了孩子的什么? 3——6岁的孩子能走、能跑、能说话,开始对自己和身边的一切萌发出强烈的好奇,他向父母提出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开始,这个探索也会延续到孩子的一生。当父母的回应是上面那些语言时,它或许严厉、或许敷衍、或许体贴,但这些是孩子需要的吗? 每个孩子天生都充满了好奇心,但为什么当他们渐渐长大,懂得越来越多后,问题反而越来越少呢?作为父母,很难再听到孩子绕在屁股后面问东问西、问这问那了。哪怕偶尔有一次提问,也是草草没有下文,再也不像小时候,问了“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之后,继续追问“海水为什么也是蓝色的”,“云朵为什么是白色的”?仿佛他的好奇永远没有止境一般。 好奇心有多重要呢?法国作家法朗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在于唤起青年人生来的好奇心,以便日后使之得到满足。” 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 兰海不仅自己对世界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把保护孩子好奇心的理念融入方方面面,在如何保护孩子好奇心方面,她给出4点建议: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我们不是在发掘而是在保护。 1、扩展孩子接触新事物的机会 2、增加孩子接触不同新事物的种类 3、在孩子探索行为的时候,父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要制止或拒绝。 4、多问孩子“为什么”,从而能够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让孩子接受结果。 除了兰海老师给的建议之外,在保护孩子好奇心方面,也有几件万万不能做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注意,结合上面的例子,反思自己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1、过度保护,使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并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 球球妈妈因为担心球球自己穿的又慢,影响出门时间,因而没有给球球自己尝试穿鞋的机会,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可能是孩子帮妈妈择菜,孩子想帮妈妈做家务、孩子自己动手吃饭…… 2、过度介入,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并体验成功的机会 妈妈因为看着然然找不到自己要的拼图着急,直接帮他把拼图拼好,却因此使然然失去了自己动手尝试,并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妈妈替代孩子做”这种情况在6岁以前尤为普遍,尤其体现在孩子生活方面。 3、过于要求结果而缺乏鼓励,直接导致孩子放弃或失去对一件事物的兴趣 妈妈在牛牛踢毽子的时候,一直否定他,不断的提出要求,还与旁边的孩子比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显而易见。有多少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父母,就有多少容易放弃的孩子。父母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尤为重要的是:提出目标的同时,也要给出方法。 4、虚应、拒绝、没耐心也同样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6岁的闹闹对世界充满了那么多疑问,他积攒了那么多问题等待爸爸来回答。爸爸三言两语就把孩子打发走了。爸爸的行为传递给闹闹一个信号,就是这些问题都是无用的,也不重要。久而久之,闹闹就不会再天马行空的思索这些问题了。爸爸妈妈在生活中除了解答孩子的问题以外,还可以教他查找答案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 好奇心是促使孩子探索世界,学习知识的强大内在驱动力。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好奇心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