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书 | 一起做更好的自己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 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 作者 ▎郭超 主播 ▎茶茶 让头脑更精明的思考方法 来自和书 00:00 08:19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共读《把时间当做朋友》的第五、六章,第151-239页,在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思考: 你是什么时候觉得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其实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你的哪些思维让自己收获了成长和进步? 如果你并不知道学习一门课程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收益,也就是,不知道学它到底有没有用时,你还会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它吗? 大多数人因不知道学它有什么用,看不到直接的收益,就会主动拒绝学习,只有一些人会做迥然相异地思考: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以后指不定会用上。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人的反应竟然天壤之别呢? 这就是心智模式的巨大作用。 以上案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心智就是一个人过往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也是可以积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 最终,人与人之间心智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彼此之间巨大的差异。 要提高自己的心智模式,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自己对复杂事物的思考力、决断力。 在学会有效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一个个概念开始。 不论智商多高,如果脑子里没有某个概念,它就无法对你起到任何作用。 李笑来老师在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表示,所谓聪明,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的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而所谓的进步和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 但是很多人常常会跌入概念不清的思维陷进,从而导致我们无法正确的思考。 比如,不知道“上学”与“学习”之间区别的人,其中一些可能会因为自己有博士学位就瞧不起中专毕业的人,另外一些可能会因为自己只有中专文凭而憎恨那些有博士学位的人。 不知道“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看法”之间区别的人,要么可能迷信权威、要么可能把自己当作绝对权威。 反过来,华盛顿等人明白了“三权”是可以分开的,造就了今天的美国。 就像上一节我们强调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才知道改变的方法在哪里。 在正确思考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警惕很多阻碍,比如案例局限和辨析感悟。 比如,爱迪生说过那句著名的话语:“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也有另外一些人,采取了与“努力行动”截然相反的行为模式,比如巴菲特买入他认为值得持有的股票后,采取长期持有的策略。 所以说,每一个人案例都有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应用场景,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某个案例。 此外,成功的要素复杂而多样,我们需要辨析成功人士的“道理”和“感悟”。“道理”应该是普世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成功人士在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时,常常会忽略一些细节,并刻意夸大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从而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他们的经验根本是错误的,或者他们的经验根本不适用于其他人。 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思考,不能落入“他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的盲目境地。 一些语言和句型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拉入错误的心智模式之中。 因为,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恰当而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所以,我们需要刻意回避一些句式,比如“……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这样的言语会造成更多的误导,让道理越辩越浑浊。 又比如一个浪费时间的句型:“我要是……就好了”,这句话是表达后悔情绪的,可以加上“有钱”、“没结婚”、“当初多读点书”、“不浪费那么多时间”等各种情境。 但是时间仍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这样的想入非非,只会让你的思维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不妨用以下句式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是一回事,……是另外一回事;……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和……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这样,我们的心智得以开启,从而也能从一片混沌之中看到无限清明,我们自身也获得了思维的解放。 各位书友们,今天的共读就到这里。 从这两章我们学到真正的聪明人并不是智商高,而是脑海中有着清晰概念。 这些概念会成为思考的基石,从而用“正确的方法正确地思考”。 思考促使决定,决定铸就我们的人生,所以如果想要和时间做朋友,我们必须努力锻炼自己的心智,使之更为清晰和确切,不再走弯路。 而明天,我们将为大家解读,个人的兴趣爱好到底对工作有没有影响,想要在工作上有所建树,到底是什么比兴趣还要重要。 我们明天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