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Eleanoryin 2017-06-20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更新为城市空间转型和品质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以上海市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通过分析黄浦江东岸滨江的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围绕系统化、多角度的综合规划策略,从市民需求、控规和建设实施3方面着手,解读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更新实践,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供借鉴。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既存的城市公共空间越发显现出功能单一、品质欠佳等问题,难以满足市民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和使用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是解决上述矛盾、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黄浦江滨江地区,特别是东岸沿岸地区作为上海全球城市战略的重要支撑空间,从生态、历史、市民生活等多元化角度反映着城市的面貌,但目前其滨江城市公共空间仍在功能、品质、开发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其空间品质亟待提升。


1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1.1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内涵和经验

城市更新的概念源于西方,始于欧洲和北美自二战以来重建破败城区的探索。随着城市的发展,西方主要国家面对种种“城市病”问题时,提出通过城市更新来寻求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以促进地区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的提升,其更新理念也逐渐从以物质环境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城市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为所有人共享,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和优化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提升成为城市建设精细化发展阶段的要求。一些我国经济先发地区的大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方式。

1.2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意义和途径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意义体现在城市环境和城市人两方面,因公共空间的类型和使用者不同,其物质环境更新的目标也存在差异。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间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

公共空间的更新首先意味着功能的更新,多种功能的混合应当被考虑;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也会对使用者产生影响,通过与城市或自然要素的连接,形成良好的可达性和开放界面,提升空间的吸引力;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群活动形成互构关系,通过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将城市生活的魅力转变为物质环境的魅力,以人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体验充实场所氛围。


2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


2.1  需求层面

东岸滨江地区的更新开展了“面向大众人群、线上线下结合”的公众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东岸的环境品质满意度不高,较为普遍和迫切的需求是增加绿地、滨水步道和跑步道等丰富的活动场所。对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人文趣味的空间和定期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样受到受访者的广泛认同。另外,由于受访者到达滨江区域的交通方式各异,为满足人群不同的出行方式,滨江区域的可达性显得格外重要。


市民需求调研结果统计


2.2  规划层面

黄浦江东岸岸线总长度约21 km,沿线总共涉及11个控规单元,岸线长、控规单元数量多,且各单元控规编制时间跨度大,实施进展差异显著,造成滨江地区的实施方案之间较少联系与呼应,滨江地区风貌差异较大,不能形成视觉景观上和谐统一且功能使用上衔接良好的城市滨水界面。另外,虽然东岸滨江街坊现状基本以公共绿地为主,但部分街坊地块划分零碎,一些市政和公共设施用地在滨江一线的分布成为全线开放贯通的障碍。随着市民活动向东岸地区的涌入,滨江空间局促造成的公共设施和绿地建设的矛盾愈加凸显。

2.3  建设层面

由于缺乏整体设计,且受到施工进度的影响,东岸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和景观效果并不理想。现状可供游客集中休憩和活动的大型广场空间数量少且分布不均。

部分区域封闭,形成滨江公共空间断点,主要有如下3类:由于缺少跨越河流的桥梁而形成自然断点9处;进出轮渡码头的人流车流阻断了滨江动线,形成15处断点;一些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所在地隔断了滨江区域,或不允许公众进入,形成建筑断点11处。

东岸滨江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有待加强。现存不少质量较好的工业时代遗留建筑,一部分已经或正在被改造利用,但仍存在一些历史建筑尚未得到妥善保护与利用。


东岸滨江现存历史建筑及构筑物


3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更新实践


3.1  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定位

东岸公共空间的更新旨在“还江于民”,创建上海绿色开放的滨水区、历史文化的展示区、市民活动的综合区、互动的体验区、转型的示范区,打开黄浦江滨江第一界面,打造属于人民的公共空间,健身、旅游、休闲的生活岸线,具有魅力的市民舞台与城市客厅。

3.2  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

关于东岸公共空间的更新,这里提出5项更新策略。

(1)铺绿。以自然为本底,融入地区生态格局,构建亲水宜人的绿色岸线。

(2)穿线。在东岸公共空间中嵌入慢行休闲步道体系,同时考虑水上和陆域公共交通,将亲水漫步道、林间跑步道、堤上骑行道、江上游船和陆上空轨5条纵向线路织入公共空间。

(3)镶嵌。开放公共绿地,重塑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布局均衡为原则配置节点广场,为多样活动的开展提供舒适宜人的场地。

(4)点缀。完善未来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在充分利用周边现有设施的同时,适量新增具有特色的滨江公共服务设施,与象征东岸地区的特色构筑物相结合,形成代表该区域的景观标识。

(5)提亮。营造东岸沿线多个区域亮点,通过绿色、智慧和具有创意的方案设计,形成滨江特色主题区段和活力聚集的重要节点。

3.3  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更新的方法探索

(1)从市民需求出发的综合环境品质提升

开放增绿。东岸的更新重点关注滨江公共绿地的生态功能,提出沿江绿地总量不减少、绿地率不低于50%的控规调整要求。

主题区段。规划将滨江空间分为文化长廊、多彩画卷、生态休闲、创意博览、艺术生活5个主题区段,形成整体协调又各具特色的滨江景观。


主题区段划分


文化传承。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及其周边风貌,鼓励历史建筑的更新及公共性使用,探索其多样化的利用方式,形成浦东黄浦江沿岸历史风貌特色区。


工业遗存的改造再利用


设施配套。加快推进未实施规划道路建设;优化常规公交线网;预留空轨空间。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机动车停车场及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2)从系统性出发的整体控制和引导

将沿江21 km的滨水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重点关注地区发展能级亟待提升、现状公共空间环境较差、建筑质量较低、民生需求迫切、公共要素集中且亟待完善、近期有条件实施建设的区域,面积为4.09 km2

东岸公共空间更新的系统性还体现在对沿线慢行步道的强制性控制方面。通过附加图则上新增慢行步道的管控图例,划示了3类步道及其混合道的位置和宽度,从法定规划层面确保了公共空间贯通的可操作性和整体协调。

(3)从空间体验出发的工程技术处理

贯通慢行步道。东岸贯通步道的设计建设兼顾了滨江休闲观光和运动健身的功能需求,形成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3类功能的慢行步道。如遇滨江绿地狭窄的情况,在活动不相互冲突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对步道进行合并设置。


贯通步道合并设置形式示意图


漫步道亲水设置,将休闲观光的人流引向滨江。漫步道的建设形式相对自由,而对于跑步道和骑行道,则需要确保步道使用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景观性。

提升滨水岸线。将浚浦线和河道蓝线之间的区域划为滨江环境建设区,允许适当地改造提升。这一区域集中了大量的高桩码头,引导其进行功能性和艺术化处理,最大程度地创造亲水的交往、休憩、教育、运动等多元化场所,形成兼具生态性与活力的亲水空间。


滨水环境优化示意图


优化竖向设计。滨江绿地的竖向地形处理是东岸公共空间更新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面对不少区域滨江绿地狭窄、设施配套不足、滨江区域和腹地连通性差,以及沿江断点多的情况,需要对步道、设施、建筑、防汛墙等要素进行统筹考虑,通过高差处理,保障安全、开放、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竖向地形处理示意图

 

4结语


黄浦江东岸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用创新的思路,解决难点问题,强化沿江的整体协调,推进公共空间的绿色、开放、共享。通过控规的局部调整将更新内容纳入法定规划,确保了规划目标和理念贯穿项目设计和建设实施,可以为其他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供经验借鉴。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2期《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作者:杨伊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